分享

佛像风格变迁11 | 宝相庄严——唐代佛教造像(二)

 昵称7563359 2022-04-15




走过不少大小石窟之后,一幅佛教造像从汉代至今风格发展变化的图卷逐渐清晰起来。不同时代的造像各有特点,几多精品或令人叹为观止,或令人唏嘘动容。

作为文旅行迹的开篇系列——佛造像风格的历史沿革,我希望通过十篇左右的篇幅,梳理出各个时代造像的特点,并介绍其中让自己感触最深的精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篇,让我们来看一下唐代佛像的总体特色。唐代佛像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雄健丰满。佛像的胸膛宽阔厚实,肩线丰圆,显得威武雄浑;脸型也普遍丰满,两腮、下颌部分线条饱满,有微胖之感;发式上,螺发明显增多;衣着上也更多采用敷搭双肩式袈裟。

相对来说,我个人对唐代佛像的总体感觉一般。原因有二:其一,佛像到唐代进入成熟期,而成熟往往也意味着程式化的开始;其二,可能是为了表达雄健庄严的特点,唐代多数佛像给人的感觉是缺少交流感。每每看到大部分唐代佛像时,我总有一种“我自威严”的感觉。当然这仅限个人感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为了表达威严,很多唐代佛像在塑造时会刻意采用过分敦实的造型,让整体形象看起来有点“憨”。

图片

(山西省博藏唐代解氏造弥勒坐像)

图片

(山西博物馆藏武周三年佛坐像)

图片

(龙门石窟唐弥勒坐像,未完工)

当然,即便在总体风格开始归于程式化的唐代佛像中,也仍旧不乏极为精彩的作品。

天龙山石窟中,有一尊唐代造像收藏于美国福格艺术馆,堪称这个时代的精品。相比同时代佛像而言,这尊雕像的衣着极为轻薄贴体,如同被水完全浸湿,紧紧贴在肌肤之上,所谓曹衣带水,就是这样的形象吧。紧致贴身的着装塑造,让佛衣下的躯体一览无余的展示在观者面前:宽阔壮硕的胸膛异常抢眼,而修长的四肢并无粗壮之感,整体线条流畅,姿态灵动,虽然并没有过多肌肉的刻画,但雄壮健美的形象跃然眼前。

图片

(图自《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 美国福格艺术馆藏天龙山坐佛像)

这是一尊既展现了东方美感,又具有西方式表达的作品。在逐渐程式化的唐代佛教造像中,渐渐淡漠了对人体结构的准确刻画能力,但这尊坐佛像仍旧把身体描绘得如此准确传神,堪称精品。

若说到唐代佛造像的极致之作,不得不提到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无论是从规模体量还是工艺水平的角度,它都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虽然是最高水平,但个人认为它并不是最具典型特色的唐代佛造像,下文会详述。

图片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建造于国力颇为强盛的唐高宗时期,大佛通高近20米,佛像的两臂和下身虽然已经损毁,但面部和上身仍旧保存完好(有修复)。

佛像仍旧具有唐代佛像庄严雄壮的气度,昂首挺胸,直视前方。造像头部比例偏大,符合唐代的总体形象,面部刻画圆润,但相比而言两颊却并不如多数唐代造像丰满,反而给人一种偏瘦的感觉,佛像面貌眉弓线条柔和,眼睛偏大,嘴部被刻画的极具肉感,整体非常具有女性化特质。佛像发式采用了波浪纹的刻画方式,肉髻相对高耸。造像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前呈U形垂下,刻画流畅自然。

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佛像整体体量巨大,设计者和工匠在雕造过程中往往会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同时,随着体量加大,一些悬空部位的雕造难度也因为崖璧石材的承载力而急剧上升。所以很多情况下,造像体量越大,形象越呆板。

图片

(四川乐山大佛)

比如同样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大佛,是大像的极致之作,从工程的角度讲堪称奇迹,但如果不考虑工程难度,单以造像的形象来说,并不出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在体量巨大的情况下,仍旧能保持极为准确的形象比例,其难度是要大大高于小体量造像的。

提到卢舍那大佛,武则天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大佛与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卢舍那大佛虽然是高宗开凿,但高宗本人对佛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武则天的家族,特别是母系杨氏一族则一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且,卢舍那大佛建造时有武则天资助大佛工程捐脂粉钱两万贯的记录,这就催生了“卢舍那大佛依照武则天面貌刻画”的说法。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开凿于672年,此时武则天已经颇受高宗宠爱。早在665年,高宗就已经违制携武则天封禅泰山,其宠爱程度由此可见。但是672年的武则天仍只是皇后,没有嚣张到如后期时借“弥勒下生”信仰明里暗里宣扬女皇降世说的程度,所以合理推测,卢舍那大佛应该不是按照武则天的要求依本人形象塑造而成的,但并不能排除,这是高宗李治给自己这位虔诚的皇后一份大礼的可能性。而且卢舍那大佛所在寺庙名为奉先寺,有纪念先祖之意。以李唐皇室的信仰传统而言,李家奉老子为祖,一直崇尚道教,以至于即便高僧玄奘在病情愈发沉重之时请求高宗取消将道教位列佛教之前的请求时,仍未获高宗允许。因此,如果奉先寺是为了敬奉李氏先人而建,似乎道教宫观更为合理,而如果是为了皇后敬奉崇佛的先人而建的,从逻辑上就通顺得多了。

图片

(卢舍那大佛面部)

再从造像的角度来看,唐代佛像通常被塑造得极具男性阳刚之美,但这身卢舍那佛的面部塑造,不可否认的具有非常鲜明的女性特征,而且身材也不具备唐代佛像通常具有的健硕肩胸。

从衣着来看,敷搭双肩式的佛衣在唐代是极为流行的款式,特别是处于主尊位置的佛像,大多都采用这种样式,而像卢舍那大佛这样的通肩袈裟式样,一般多出现在用作主体造像背景的千佛形象中。而卢舍那大佛却舍弃了这种流行样式。如果我们按照卢舍那大佛是依照武则天本人形象塑造的假说来理解,那么敷搭双肩式佛衣袒胸露腹的形象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而通肩式袈裟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大佛是按照武则天母亲的形象面貌塑造的。这种以先人面貌塑造佛像的理念早在北魏昙曜五窟中就有明确记载,同时西魏乙弗皇后造像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依照本人形象塑造。而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于670年去世,时间上也大体吻合。

所以,单从造像角度来看,这些卢舍那大佛形象中的“反常”之处,似乎也侧面加强了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形象有关的说法。当然据我个人了解,历史上并无任何相关记录,所以恐怕这一说法永远无法被证实。

图片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龛全貌)

卢舍那大佛所在龛窟整体规模庞大,宽度达到36米,大佛本身高度达到17米。龛窟采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组合方式。由于是皇家龛窟,主尊佛像、弟子和菩萨的仪态较端庄,菩萨身上的饰品华丽非常。而遗存的天王、力士形象则有明显的体态扭转,敦实强健的造型显得力量感十足。

当年龛窟是作为皇家寺庙的主体大殿使用的,龛窟外还会建造木质阁楼将整个空间封闭在内,所以,殿堂内既不会像今天一般明亮,分毫毕现,也不会像今天看到的石壁本体材质一般坚硬而无色彩。想象当年,缓步迈进大殿之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华丽的画像和纹饰覆盖,半明半暗的光线为一切添加了一层神秘感,有限的光源也让造像更显立体。

图片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龛天王、力士造像)

图片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龛弟子、菩萨造像)

最外侧天王力士的目光看向门口,威势逼人。而随着走入殿堂当中,两名胁侍菩萨的目光仿佛开始直视参拜者的内心。只有主尊卢舍那佛的炯炯目光越过参拜者,看向无穷宇宙,威严而不可侵犯。站在巨大的石像前,人本身就会有一种渺小感,继而催生畏惧和崇拜的情绪。那将是一种何等壮丽的场景!

限于篇幅,这次主要介绍大佛本身,其实这一组造像整体水平都很高,后面说到唐代菩萨造像还会涉及。

总体而言,唐代的佛像确立了中土佛教造像的标准样式,从唐以后,寺庙中的佛陀造像基本都沿袭了这一样式,只在细节上有所损益,直到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逐渐增加,才带来新的变化。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