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3)

 金色年华554 2022-04-16

公元691年(武则天天授二年),后突厥汗国(突厥第二汗国)的创立者骨咄禄可汗病死,其弟默咄即位,是为默咄可汗。默咄可汗时期,后突厥汗国的实力达到了鼎盛,复国后的后突厥汗国拥兵四十余万,征服了周边北方各族,同时向西域扩张,意欲征服前西突厥诸部未归附者。武周借后突厥汗国平定契丹叛乱后,幽燕局势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缓解,相反后突厥汗国借此机会将东北地区的契丹、库莫奚等族也纳入了势力范围,于是辖境日广、声势浩大。史书记载:默啜西击娑葛,破灭之。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后,常受其徵役。其地东西万馀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突厥》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3)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东都洛阳。唐朝禁军中拥立李唐皇室的军将发动了宫廷政变。禁军斩下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头颅。随后士兵包围了武则天的居所,以武力要求武周退位。不久,武则天禅让皇位与太子李显。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李唐复位,但边疆的问题还仍待解决。

唐中宗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默咄可汗率军西征、攻打当时日渐强盛的突骑施汗国。面对拥有四十万兵马的后突厥,突骑施汗国在战争中伤亡惨重,包括娑葛可汗在内的众多突骑施部众被杀。突骑施汗国几近被默咄可汗灭国,流离失所的突骑施残部只得遣使入长安朝贡、请求归附唐朝。

此役默咄可汗可谓大获全胜,突骑施汗国伤亡惨重,但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公元708年春三月,被任命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张仁愿率军渡过黄河,对后突厥汗国留守漠南的部众发动袭击。由于默咄可汗大部分主力被牵制在西域,张仁愿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据《韩国公张仁愿神庙碑铭》记载,唐军一路“夺堑拂岭,堆而城之”,击败突厥守军,夺回漠南平原。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3)

对于张仁愿来说,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唐军夺取漠南必然会让出征在外的默咄可汗警觉,此时很可能正从西域调遣兵马,准备反扑唐军(事实也确实如此,从突骑施汗国后面又复国的经历看,默咄并没有来得及彻底清剿娑葛部众,很可能就是听闻了漠南失守的消息,来不及巩固统治即撤军返还)。

结果唐军在短短六十天内便于黄河以北,阴山以南,修筑了东、中、西三座坚城堡垒,是为三受降城。三座坚城与周边千余烽燧构成了唐朝在黄河以北横亘千余里的防线,将突厥骑兵南下入寇的道路拦腰截断,成为此后近两百年间唐朝抵挡北方突厥、回纥及契丹室韦等部的重要屏障。

面对三座坚城壁垒与论功仁统帅的唐军精骑,突厥骑兵再也不敢南渡阴山,只得把战略重心放在西域和西突厥诸部。

自长寿元年,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四镇后,唐朝派遣三万汉兵驻守四镇。尽管四镇的军事力量较之前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但面对拥有四十万突厥骑兵的后突厥汗国,这点兵力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之前后突厥汗国尚未兴起之时,唐军的防御重心集中在与吐蕃交界的于阗镇一侧,东面北庭都护府的防守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西域局势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之前依靠着都护府内少量镇兵和西州本地的人力来经营西域的方式已经难以维系,新的军政体系即将到来。

初唐时期唐朝边境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当某道行军大总管,统领调集各地折冲府卫士远征。待战争胜利结束后,行军大总管一职即被撤销,而征行戍卫则大多会留下驻守要地,形成由征行府兵轮流戍守的军镇(军及守捉城),行军兵士则成为长期驻守的镇兵。

这一套征行制度在贞观朝到高宗初年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边防任务。但随着版图的扩大,到了高宗后期和武周年间,府兵制及其框架下的征行制度渐渐地难以适应边境形势,开始显现出自身的弊端。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鼎盛,但也为戍卫征行带来了新的问题。唐朝用兵的漠北和西域路途遥远,各地折冲府临时征调辗转多有不变,往往不能对军情做出快速的反应,容易贻误战机。另一方面,由于高宗后期西北吐蕃、北面后突厥汗国的实力日渐强盛,唐廷开始逐步增强边境地方军镇的防御力量,作为常备军事力量的镇兵在唐朝边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史书记载,到了唐玄宗时期,西北边陲已是“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强敌”,存在着众多驻扎重兵的军镇要塞。边军镇将已然成为这一时期唐朝防御体系的中坚力量。

中宗朝以后,由各地州府招募、朝廷提供军械供养的“健儿”成为了各边军镇守卫的核心。与之前唐军征发府兵、义征的性质不同,“ 健儿”的选拔征用绝大部分以自愿为基础。唐朝将国家财政的相当一部分作为招募士卒的酬劳,给予自愿参军的地方子弟以优厚的待遇。大量由唐朝政府招募供养的职业军人以及突骑施仆从军的加入使得西域都护府内兵员匮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经历了武周朝的低迷后,镇守西域的唐军终于拥有能与强盛的后突厥汗国相抗衡的军事力量。

前文曾提到,景云二年后突厥汗国发兵西征突骑施,意在向西域扩张势力。虽然此役默咄可汗并未完全攻灭突骑施,但作为唐朝盟友的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暂时无力统御中亚群胡,中亚再次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状态。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后突厥汗国、吐蕃乃至远方的大食国都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在西域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

默咄可汗的西征虽然因为张仁愿夺取漠南而罢兵回师,但在撤军之前也扶植了西突厥酋长都担作为傀儡可汗。西突厥由十个部落组成,按照旧突厥的地域划分又被分为左右两厢,每厢统领五部人马,因此靠近东面一侧的西突厥部成为默咄可汗拉拢收买的首要目标。

有了后突厥汗国的支持,傀儡可汗都担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但获得了碎叶以东的五部突厥的归附,还趁着突骑施衰败的机会一举夺取了突骑施牙帐所在的碎叶城。一时间声名鹊起,远方的拔汗那国甚至大食都派来使节互通盟誓。

由亲附后突厥汗国的势力染指西域是唐朝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于是新即位的唐玄宗命北庭都护府都护、突厥族名将阿史那献率领北庭都护府唐军出征西域。这次远征虽然在史书中记载简略,但其意义非凡。公元714年,四月三十日,阿史那献率领唐军在中亚击败西突厥叛军、攻破了都担窃据的碎叶城,擒获斩杀西突厥伪可汗都担,并将他的首级送往长安。在都担被唐军斩杀后,碎叶城以西的西突厥部落纷纷归附唐朝。

次年,阿史那献以收复碎叶、擒斩都担之功升至碛西节度使,率领唐军自碎叶城继续出发,继续深入中亚腹地。唐军一度攻入铁门关(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南)深入到阿拉伯帝国的北境,并再次获得唐玄宗嘉奖。

开元二年六月,叛酋都担的首级辗转两个月,被送到了数千里之遥的长安。阿史那献攻克碎叶、擒斩都担既标志着唐朝一举平定了西突厥故地的叛乱,也留下了北庭都护府内防御空虚的隐患。

对于默咄可汗来说,傀儡可汗都担的生死或许无关轻重,但唐朝重新控制西域乃至中亚无疑会进一步压缩后突厥汗国的生存空间,这当然是默咄可汗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阿史那献出兵碎叶城的同年,后突厥汗国大举进攻北庭都护府,企图乘唐军主力出兵中亚碎叶、北庭都护府城防薄弱之机一举攻拔四镇。双方在庭州府城下展开鏖战,关于北庭府之战的情况,《全唐文》及《文苑英华》中收录的《封郭虔瓘·郭知运制》一文中曾这样描绘战斗的艰苦:顷者柳中金满,偏师御敌。萧条穷漠之外,奔迫孤城之下,强寇益侵,援兵不至,既守而战,背秋涉冬,枥马长嘶,戍人远望,谋以十胜,成其九拒。——《全唐文·卷第二十·封郭虔瓘、郭知运制》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3)

此时西域唐军主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征讨碎叶的行军中,守备北庭的伊吾军使郭虔瓘只得依靠为数不多的唐军抵御突厥军队的进犯(即制文中的“偏师御敌”)。据史书记载,这场围城战从开元二年的初秋一直持续到冬季(“背秋涉冬”),唐军依托着庭州府城拼死抵抗,与数量占据明显优势的后突厥汗国军队展开殊死血战。不仅如此,郭虔瓘还率领唐军主动出城伏击前来攻城的突厥军,并在战斗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之前提到此役领兵的是默咄可汗的儿子同俄特勤,同俄是他的名字,而特勤(音近tegin)则是突厥语的音译,原意是突厥中的高级将官。按古代突厥汗国的官制,特勤一职是突厥可汗专门授予亲眷子嗣(多为儿子或兄弟)的官职,统帅着汗庭所属的亲兵,地位非同小可。作为攻城的总指挥官,同俄特勤自负兵力强盛,面对郭虔瓘婴城固守的庭州城,竟然径直来到城下,却未曾料到郭虔瓘在道路两旁皆设有伏兵,结果唐军士兵一拥而上,将同俄当场斩杀于阵前。

同俄因为大意轻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死在突厥军队中造成了连锁反应。协助同俄的副将是默咄可汗的妹夫火拔颉利发,突厥军攻城不克反而还折损了可汗之子同俄,料想自己撤军回师必定因此获罪的火拔颉利发干脆带着妻儿亲信投降了唐朝,唐军趁势在西域轮台县等地发动反攻,最终彻底击败突厥大军、将来犯之敌赶出了北庭都护府。郭虔瓘以弱胜强、保住了庭州城并阵斩同俄特勤,在西域获得了对后突厥汗国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