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复兴和谁对标?——试论“中华道统”的独有特质和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特性

 为什么73 2022-04-16

图片

自中央提出“民族复兴”的号召以来,文化复兴的目标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复兴的标准是什么?和谁对标?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幸运的是,“中华道统”架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中华道统”架构体系,既具有原生性、系统性、高维早熟性的独有特质,又具有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四大特性,这就是独立性,开放性,发展性,实践性。这些独有的特质正好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关键区别。这种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四大特性也是四位一体,一体四面,且须臾不可分离的。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讲清楚我们传统文化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一个主体,因为中国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从圣皇伏羲氏、神皇女娲氏算起已八千一百三十七年,从圣帝轩辕黄帝大一统国家算起,迄今已有4719年。从以《周易》、《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灯塔——中华道统,到“道术为百家裂”,在东周末期形成诸子百家(据研究有189家之多),这包括了著名的孔子,关尹子、尹文子、列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等。秦以法家思想指导变革而崛起,但短短十数载又为汉所代;自汉以来的两千余年中,有道有儒,但多数时候是儒,并最终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国家治理及文化特征。但是,观历代盛世,皆以道家的思想为主导,比如轩辕黄帝时期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比如从西周周成王时的“四十年无一狱”及至东周八百年基业,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但这种辉煌要以统治者的极大自我克制和文治武功为特征,终究不如“自我放纵”来的舒服,故而总是短暂悠忽如“过隙之驹”!社会大多时候还是回到“独尊儒术”,以儒家的“功名利禄”引领社会治理。及至佛教的引入与发展,以及后来的“西方教”的影响,在我国形成了以道佛儒等混合发展的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征。对普通人来说,这里面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精华。总结传统文化的问题必须要提炼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提炼出指导人们思想升华、积极向上的方向,以指导我们文化复兴的目标,这才是我们复兴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我们认为,“中华道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道统”的复兴也应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个判断的形成基于一下三点独有特质:

一、中华道统是中华原生文明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肇启于八千多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这从传承、考古、历法、伏羲八卦等都可以略窥一二。姬英明先生的传承表明圣皇伏羲神皇女娲是我们华文明的肇启者,伏羲女娲原是北斗九星的辅星和弼星,在八千一百三十八年前降落,把神魂注入到我华族身躯中后,北斗九星就变成了今天的北斗七星。考古上有青台“九星崩”,传承上有“九星祭”皆可佐证。在陇山中心雷泽,有传说是华胥氏诞伏羲女娲的“雷泽胜境”。在今甘肃静宁县,有成纪遗址。在秦安有女娲祠,女娲洞。姬先生更献出了《圣太一天历》,这是历法文明上的确证。我们伟大的《易经》,是伏羲始创,经过神农炎帝的《连三神易》、轩辕黄帝的《六合神易》,到周文王时大成的《周易经》,影响到今天,影响到全世界,连我们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理论也是受到《易经》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除了《周易经》,我们最伟大的、原创性的思想大成是老子的《姬氏道德经》。据传承人姬英明先生讲,其历代传承人所秉持的祖训是“道德为尊,华脉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后。”《姬氏道德经》是六卷本,“道、德、理、政、法、术”,其神奇面世是华文明的大事,展现了高妙无漏的道德真经思想,须“终身修习,不可断怠”。

二、中华道统的体系架构完整而系统

《中华道统》的架构体系来自于姬英明先生黄帝纪元4717年(2019年)冬至的讲解。(摘要如下,欲知全文,请参见姬英明先生的讲解。)姬英明先生从道统的尊称“華”、神“易(九易)”(神主精陽)、心“德(修德)”(文王德经)、魂“道(合道)”(魂主陽炁)、(神、圣、易、德、道)、根(信仰,敬(昊)天法(圣)祖)、本(华脉(神脉、炁脉、文脉、血脉 ))、图腾(龍 鳳)、五圣祖(圣皇伏羲氏、神皇女娲氏、神农炎帝姜、圣帝姬轩辕、圣王姬昌)、五至圣(圣皇伏羲氏(华思想文化历史开创者)、圣帝姬轩辕(华夏政权大一统者)、圣王姬昌(易、德的缔造者)、圣公姬旦(五立之圣{立志立言立功立德立礼}臣之典范)、圣师老聃(诸子百派之宗师))、历法(《圣太一天历》《黄帝纪元历》《甲子历》)、护法(岐黄巫医(神农岐黄巫医),二十四节气(农神后稷至圣王姬昌))、经(《周易经》(上古三神易)《道德经》)、史(《中华上古史》《尚书》《竹书纪年》《逸周书》《国语》《春秋左传》《吕氏春秋》《史记》以及历朝历代史)、脉(阴阳宗(阴阳正经)的天、玄、地、黄四宗门的主经)、政(政治体制——内圣外王)、面(集体尊严——礼仪之邦)、皮肉(礼仪伦常,仁爱慈惠(《周礼》《礼记》《礼经》《仁经》《论语》)等全面解构了中华道统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认识到中华道统的深奥、系统、完备。认识到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根深、干正、枝繁、叶茂。认识到华文明一元多支一体的特征,宗、本、干、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第三、中华文明是一个高维早熟文明

文明复兴必须要向上游去溯源,反哺主干才能枝繁叶茂,否则必折。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一个早熟文明,是因为圣皇伏羲氏和神皇女娲氏到神农炎帝姜到轩辕皇帝,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具有很高的神性,形成了非常高妙的思想。比如从伏羲到文王的《易经》到今天为止没几个人能真正弄懂,《道德经》几千年了很多人也读不懂,更难以落实到行为中。养护身心的《黄帝内经》也很难弄懂弄通。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儒家名利文化的影响,并且由于人类生命本身的局限,尤其是政治权利的介入,对文化的多次摧残,使得根断干折,忽视了反哺根、干,流源混乱,文化危残。今天的文化复兴,必须追根溯源,免入歧途。

因此,思考中华道统的特征,揭示中华道统的本源性问题并指导当下,“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的任务。中华道统体系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国家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其讨论也有现实紧迫性。

一、 独立性

独立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质,也是中华道统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做人立世最重要的性格。《道德经》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见“独立性”是多么重要的特质。独立性还表现在“朴虽小,而天下莫之能臣。”的经文中。作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故大邦者不过欲兼蓄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也体现的是独立性。人之间,面对得失情意,“不以得之而利,亦不以得之而害”,而亲而疏,而贵而贱,说的都是独立性。失了独立性,就会“宠辱若惊”。从现代世界秩序而言,独立性最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华道统一直在告诫我们“独立性”何其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中华道统的另一个特质。相对于独立性,不能固步自封,故要保持开放性。中华道统的开放性从《道经卷》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就清楚可见。变之道也,就是开放性。要接受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但又要有规矩,不能乱来。开放性体现在国家事务中,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大家都能看到,不多言说。在个人事务中,虚怀若谷,善于接受变化,接受不同的观点、方法、路径等,都体现的是开放性。《道德经》中的相关表述很多。

三、 发展性

发展性也是中华道统的特质。发展性的代表性表述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也是《姬氏道德经》与通行本的差别之一。执今之道,从当下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处理当下的事务,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发展是根本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变化,都是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发展性是中华道统演化的必然要求。

四、 实践性

实践性是中华道统的落脚点。“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就是实践。“行”的观点从《易经》的“天行健”到《文王德经》的“行若日月”,到《道德经》的“终日行”,以及“人之行事也,常于其成事而败之”的警醒,“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的谆谆告诫,都展现了中华道统重视“实践性”的特质。作为人来说,“听其言,观其行”,都说明“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中成为解放思想的法宝,成为我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理论基础。

中华道统的三大独有特质,是华邦原生性、系统性、高维早熟性的智慧,是影响至今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从修身、行事到政商事物中必须坚守的特质,如果能坚持好,则带来益处,如果背离了,则必受其害。

探讨中华道统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四大特性,这样的讨论还远远不够,谨此抛砖引玉。中华道统的四性,大到宇宙万物,中到政、国,小到身、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能秉持这道统的这四个特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组织、国家、世界,一定能达至“大制无割”、“德交归焉”理想世界。

 点击识别二维码 

 购买聖龍山黄酒 

 微信公众号 

圣龙山黄酒

 新浪微博 

@聖龍山 

 微信公众号 

华夏道统

 新浪微博 

@弘道者姬英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