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憨”史湘云影射揭秘

 九天揽月123 2022-04-16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点绛唇》,是第五十回,史湘云做的一个灯谜。大家都猜不出来,只有贾宝玉猜出来了,是耍把戏的猴。这个灯谜当然也有史湘云自己的隐喻暗示。

史湘云怎么成猴了呢?林黛玉为什么说她成了孙行者孙猴子了呢?

这就得要说到她的影射解读了。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史湘云的影射解读。因为只要我说出来,肯定是一片骂声,无论我找出多少理由来。事实上我也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

通常的解读,认为史湘云是隐喻历史,隐喻南明的历史。但我觉得,这只是她姓史的隐喻,是史家的隐喻,她本人,应该还另有所指,作为一个人物角色,她应该也必须要对应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群人。

一、史湘云到底影射谁

不管你们认不认可,我还是要说出来。我认为史湘云有明末清初最有争议的人物钱谦益的影子

钱谦益?那个贪生怕死的老头,主动剃发易服的伪君子,连妓女都不如的汉奸,怎么能和英豪阔达的史大姑娘相比?

其实后世对钱谦益的评价有点妖魔化了。他被吐槽最多的是三点:

一是主动开城投降;
二是嫌水冷不敢投水殉国,连妓女柳如是都不如。
三是主动剃发易服。

钱谦益确实有他秉性软弱的一面,尤其是主动剃发易服这一条是没得洗。但前面两条,还是有些开脱的理由。

钱谦益当时南明的礼部尚书,没有任何军权,南京城早已兵力空虚,连皇帝朱由菘都逃走了。手握重兵的江北四镇,两个被杀,两个投降。你指望钱谦益一个书生,去誓死保卫南京城也不现实。钱谦益也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而主动投降。并且他多次向清朝的豫亲王多铎当面陈情:“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面对剃发易服引起的大屠杀,钱谦益再次面启豫亲王,“恳求禁戢抢杀”,不要滥杀无辜。并且数次和豫亲王辩论,慷慨陈词,其他人都是“缩舌栗骨”。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阎应元那样,率领全城人,死战到底。也不能因为钱谦益开城投降,就说他是汉奸。

投降和做汉奸,是两个概念。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才是汉奸。当然清王朝不可能称他们是汉奸,而是都称作贰臣。清朝乾隆年间,编了一部《贰臣录》,把他们都收录进去了。只不过洪承畴是甲等贰臣,钱谦益是乙等。连大诗人吴梅村也入选了贰臣名录。要知道大清的江山,大半都是这些汉奸打下来的,后来江山坐稳了,就开始强调忠孝节义,把关羽碰上了神坛,把这些汉奸收入《贰臣录》,对他们进行政治清算批斗,也是典型的过河拆桥。

但令人不解的是,乾隆皇帝对钱谦益评价非常差,理由是认为钱谦益的人品差!还用他那打油诗的水平,写了很多诗来讽刺钱谦益。更令人不齿的是,乾隆皇帝还下令禁毁钱谦益的所有著作,诏书上说“勿令遗留片简”,意思是钱谦益的文史著作,连一片纸都不准留下。这是针对钱谦益一个人的文字狱啊!

在我看来,与其说乾隆皇帝认为钱谦益人品差,不如说是嫉妒钱谦益的才华和文坛上的地位。

因为钱谦益是那个时代公认的文坛领袖,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师。江湖地位比吴梅村等人都高得多。同时又有和名妓柳如是的一段爱情传奇。如果不是时逢乱世,钱谦益的人生,远比呆在深宫里的皇帝的人生,还要精彩丰富得多。

虚伪做作、自恋又自卑的乾隆皇帝,当然容不下钱谦益这样的才子,更何况钱谦益降清之后又暗中组织武装反清复明。以乾隆的人品,没有对他挖坟鞭尸,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可能是没有发现钱谦益暗地反清复明的证据,这也得怪他自己,是他下令销毁钱谦益的一切著作,那当然一些书信记录也一并被销毁了。

总之,就是因为乾隆皇帝不喜欢他,结果钱谦益的大部分文史著作,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而且也就是从乾隆年间开始,钱谦益的形象开始负面化。今天网络上对钱谦益的讽刺批判,不过是当年乾隆皇帝那一套说辞的翻版而已。

三百多年前,钱谦益写的《明史稿》,没能留下来;但历史留给他的负面评价一直流传至今。如今,也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如果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评判钱谦益的话,他的人品确实有问题,他在官场上确实有不少见风使舵的小人行为,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是一个比较蹩脚的政治家,他最擅长的还是做学问。

至于他嫌水冷而不自杀,做了贰臣,因此而担负千古骂名,那对他实在太苛刻了。连洪承畴都被洗白翻案了,我们还对三百多年前的一个老头求全责备,是不是太过了?钱谦益虽然没能拯救南明天下,但起码也没做任何对不起明朝的事。单凭他恳求多铎不要滥杀平民一事,历史也应该记他一功。

二、史湘云影射证据

我们还是回到史湘云这里,她哪些方面有钱谦益的影子呢?

  • 第一个证据:芍药花的隐喻

钱谦益在崇祯朝时,差点当上宰相,也就是内阁首辅,但斗不过老奸巨猾的周延儒和温体仁。但崇祯帝在临死之前,又想起了钱谦益,派人要把他召回来当首辅,可惜使者还没找到钱谦益,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入了北京。但起码名义上钱谦益已经是大明的宰相了,后来在南明朝廷,他被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也算是宰相了。

书中有史湘云是宰相的暗示吗?

当然有的,还记得代表史湘云的是什么花吗?

有人说是芍药花,因为史湘云醉卧芍药荫,那是红楼梦里的经典场景;

有人说是海棠花,因为占花名时,史湘云抽到的花签,就是海棠花。

其实芍药花、海棠花,都是史湘云的象征。作者也有意把二者混为一谈。

史湘云抽到的花签是海棠花,但上面写的那句诗“只恐夜深花睡去”,说的是史湘云当时醉卧在芍药花下的事。所以诗中的“花”又是芍药花。

牡丹是花王,芍药为花相,意思是花中的宰相。

红楼梦里的牡丹花,当然是薛宝钗。薛宝钗是花中之王。请注意是“王”,而不是“皇”。因为中国古人看来,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皇帝,其他番邦小国,只能称王,是国王,不能称皇帝。直到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还和大英帝国为了英国女王的称谓问题争论不休。清政府认为,你们只能称女王。大英帝国也懂得了汉字里的门道,坚持要称女皇。

所以红楼梦里薛宝钗是花王,她影射的女金国领袖皇太极,在明朝人看来,当然只是个一个王,是大明番邦的国王。明朝是不承认他是皇帝的。

也有网友指出,薛宝钗这朵牡丹花,应该是黑牡丹,就是那种紫黑色的牡丹。世人认为,只有红色才是正色,只有红牡丹才是真正的花王,而紫黑色的牡丹,是夺了朱红色,来冒充花王。于是古人有一首《咏紫牡丹》,里面有这样两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

到了清朝时,这两句诗就成了讽刺满人篡夺汉人天下最好的题材。其中那位惹上清风诗案的徐骏,就最喜欢抄录这样的反诗,他将这两句诗改动一个字,变成了“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一改动,对满清的讽刺更加明确,讽刺满清是“异种”,非我华夏正统。当然他的故事我们以前说过了,他被雍正皇帝腰斩,乾隆皇帝还不解恨,又将他掘坟鞭尸,清算他的后代朋友。

乾隆皇帝还因为这句诗,将一个七十多岁的举人蔡显,凌迟处死。也就是因为蔡显写文章引用了这句“反诗”。

所以当时的文人,看到这两句诗,都很容易看出其中的隐喻,但只能在私下说说、心里想想,大多不会像徐骏、蔡显那么傻,还发在朋友圈里求点赞,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

书中把薛宝钗比作花中之王牡丹,看起来是把薛宝钗捧得很高,因为元春只是小小的石榴花,林黛玉只是芙蓉花。而薛宝钗却是百花之王牡丹!

其实呢,是暗藏隐喻讽刺。薛家从北方来的,五行属水,五色属黑,作者暗示她是黑牡丹,是“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黑牡丹。这位网友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背后的隐喻,我想作者在九泉之下,也倍感欣慰了。

黑牡丹是异种也称王,芍药花则是名副其实的花中宰相

薛宝钗影射的皇太极,是得到假宝玉的、非华夏正统的帝王;

史湘云隐喻南明宰相钱谦益。钱谦益从南明的礼部尚书,降级成了大清的礼部侍郎。

史湘云起初是花中宰相芍药花,变成了后来的西府海棠。大观园里的海棠,就是西府海棠。

书中特意强调是西府海棠,或许是因为西方五行属金,海棠的海,又是属水。海棠花是花中贵妃。可能作者用西府海棠来暗示女金满清。

林黛玉是木芙蓉,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原本是芙蓉国的花中宰相芍药花,最后却成了假花王黑牡丹的嫔妃——西府海棠。

从芍药变成海棠,不过是在那青石板上的沉酣一梦。花签上的诗在提醒她:只恐夜深花睡去,不要再“海棠春睡”了,醒醒吧!就在这一梦之间,芍药花成了海棠花,芙蓉国成了水国,汉家天下已成了戎羌天下!

所以林黛玉就点醒她:应该将“夜深”二字改成“石凉”。海棠春梦确实很香甜,但别忘了那青石板很凉呢。“石凉”,会不会让你想到“水冷”?当年柳如是要拉着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却以“水冷”为理由拒绝了,结果成为千古笑谈。

因为“水冷”不敢殉国,却在清凉的青石板上醉生梦死。林黛玉借“石凉”二字,来取笑讽刺她,也是点醒她。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看似放浪形骸颇具魏晋名士风流,其实不过是自我麻醉。即便是历史上的魏晋名士,不也是如此嘛,看似放浪不羁,其实是不愿意和当时的司马家朝廷合作,不愿意做司马家的官,而故意装疯卖傻,举止癫狂。但明朝的遗民文人,就没法学魏晋名士了,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剃发易服做清朝的官,要么就是死。于是钱谦益、吴梅村这样的名流,想死又都没死成,最后都成了贰臣。

  • 第二个证据:给宝玉梳辫子

故事发生在第二十一回,这天早上贾宝玉来到林黛玉这里,史湘云也住在这里,贾宝玉就着史湘云的洗脸水,洗了一把脸,然后用青盐刷牙漱口,又见湘云梳完了头,就让史湘云给他梳头。

史湘云说:“不可能了”。这话很奇怪,贾宝玉就说:“你以前怎么帮我梳了呢?”意思是今天怎么就不帮我梳了?

史湘云说:“如今我忘了,怎么(帮你)梳呢?”

这话更奇怪了。古代男子的发型相对比较单一,怎么以前会,如今又突然忘了呢?

这个问题,吴雪松老师有非常精彩的解密,我就把他的解读复述一遍。我也只是记得个大概,想看详细解读的话,可以搜索吴老师的这一篇博文。

吴老师认为:因为明亡清兴,清朝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汉人男子的发型已经大变样了,所以史湘云是没法给贾宝玉梳头了,当时男子的发型,都是金钱鼠尾头了,还有梳头的必要吗?所以史湘云说“不可能了”,“我如今忘了”,其实本意是“你这样的发型”,你要我“怎么梳呢”?

但禁不住贾宝玉的再三哀求,史湘云还是给他梳了个新发型,竟然是个辫子头!

书中说:

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这段话对清朝剃发易服的隐喻十分明显。

在家不戴冠,其实是当时的汉人没法戴冠。明朝人是戴冠,清朝人是剃发。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符号,清朝剃发易服,是禁毁华夏衣冠,是对汉民族人格尊严的集体摧残。

将四周短发编成小辫,往头顶归总,最后编一根大辫。这远远看去,头上周围也像是没有头发一样,只有顶上一根辫子,这不就是清初的金钱鼠尾头嘛。

贾宝玉曾把芳官四周的头发剃了,打扮成骚鞑子的模样。

林黛玉笑话史湘云,穿得跟孙猴子骚达子一样。而史湘云又把贾宝玉的发型,弄得跟骚达子一样。

至于辫子上的珍珠,还有金坠脚,更是后金满清的象征了。清朝的管帽,叫顶戴花翎。帽子上面的珠子叫顶子,八九品的小官,只是个鎏金的珠子。一品大员,就是红宝石。但官员的顶子,都只有一颗珠子。而皇帝的帽子上,就有四五颗珠子了。贾宝玉的辫子上就有四颗珠子,只是其中有一颗是假的。也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对此你有什么解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钱谦益最被诟病的第二件事,就是他主动剃发易服。

据记载: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ju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则髠辫而入矣。

钱牧斋就是钱谦益,他忽然说“头皮很痒”,大家都以为他要去用篦子篦头发,因为古人头发长,容易长虱子。谁知道等了一会,钱谦益竟然剃了头发、弄成个金钱鼠尾辫就出来了。让众人又震惊又好笑。

  • 第三个证据:麒麟的隐喻

史湘云身上有个金麒麟,贾宝玉有一个更大的金麒麟,结果在蔷薇花架下掉了,被史湘云捡到,于是干脆送给了史湘云。吴本里史湘云又将这对金麒麟配在了情郎卫若兰身上。

这段情节发生在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也引发了史湘云的又一大谜团:

白首双星到底是指谁

周汝昌老先生认为,白首双星是指史湘云和贾宝玉。他不知道在哪个古本里看到的一段情节,说晚年的史湘云和贾宝玉在一起了,并且穷困潦倒,跟乞丐一样,靠捡煤渣取暖生活。熟悉吴本的朋友都知道,吴本里也有这个情节。

当然很多红学家并不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说法。因为“双星”就是指牵牛星、织女星。他们是天各一方,长期分离,一年才相会一次。所以这个“双星”一定是指情侣。而脂砚斋的批语告诉我们,史湘云的情郎另有其人,是一个叫卫若兰的公子,不是贾宝玉。在秦可卿丧礼那一回出现过,当有有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王孙公子。他们的姓氏刚好符合百家姓“冯陈褚卫”。关于这几位王孙公子,留着说妙玉时再谈。

所以普遍认为,白首双星,是指史湘云和卫若兰。不过吴本是完全支持周汝昌老师的说法,在三十一回的开头,吴本有一条批语:

【宝湘晚年相遇,故曰白首双星。此乃作者杜撰也,正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在吴本一百零七回,贾宝玉、史湘云都成了老乞丐了,结果碰巧遇到了,在一起共度残年。双星确实是指牵牛星、织女星,但主要是喻指两人天各一方、杳无音信,不一定非得指情侣。贾家遭难之后,史湘云一直没有贾宝玉的任何消息,没想到在等到头发也白了的时候,却意外地遇到了贾宝玉。所以白首双星,是指两个老人晚年相遇的事。

其实到底是卫若兰还是贾宝玉,都不是大问题,但有一点让我们感到欣慰,就是史湘云一直活到头发都白了。不管是她和贾宝玉白头偕老、还是和卫若兰白头偕老,起码没有像林黛玉、晴雯那样,红颜薄命。也没有像妙云那样流落风尘。史湘云做妓女的事,是87版电视剧瞎编的。这样看起来,金陵十二钗里,史湘云的结局算是好的了。

本来是要说麒麟的隐喻,没想到又扯到“白首双星”去了。我们接着说麒麟。

麒麟的隐喻有很多,但有一条我们都知道,麒麟代表才子,故有麒麟才子之说。这并不是电视剧《琅琊榜》里才有的。

史湘云当然是才女,从她和林黛玉中秋联诗就看得出来。钱谦益也绝对是当时的大才子,被推为江南文宗长达五十年。门生弟子遍布江南。是当时最有名的藏书家、文学家、史学家。

当年孔子被称作麒麟才子。钱谦益在文史方面的造诣,也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麒麟才子。只可惜他这个麒麟,晚节不保,投降了清朝。玉麒麟,成了金麒麟。

  • 第四个证据:寒潭渡鹤影

中秋联诗时,史湘云说了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联了句:冷月葬花魂。

这都是她们命运结局的暗示。

史湘云豪放不羁,有魏晋风流。但遭逢乱世,也只能做个闲云野鹤。钱谦益曾官居一品,在明朝得穿绣有仙鹤图案的官服。晚年投降清朝后,也很快告老还乡,隐居乡下,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那“寒塘”有什么隐喻呢?我应该是化用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那首《贤女祠》。最后两句是“寒潭堕秋月,心迹两清明”。

这句诗就将“寒潭”代表清,“秋月”代表明。

而史湘云、林黛玉联的两句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也是用“寒塘”代表清,也就是清朝;“冷月”代表明,就是明朝。

史湘云,是不肯停留在“寒塘”的鹤,而林黛玉早已是冷月下的花魂。

这也喻指钱谦益虽然曾投降了清朝,但最终并不愿为清朝卖命,而是如白鹤远渡,只在清冷的寒塘留下孤独的身影。

这首《贤女祠》,倒是十分符合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柳如是正是这样的贤女。

关于黛玉湘云中秋联诗,要单独用一篇文章才说得清,这里就不节外生枝了。

  • 第五个证据:双悬日月照乾坤

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以前我们也提到过,每一个人说的辞令,都完全符合她的身份暗示。比如贾母和林黛玉抽到的都是天牌。贾母说了句:“一轮红日出云霄”。林黛玉说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而刘姥姥对的令,完全符合她村野人家的身份。

而史湘云对的那一句,结果引出了红学研究的一大谜案,就是那句“双悬日月照乾坤”。

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从这句话挖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清宫秘史。我们简单听一下刘老师这一段:

刘老师说的“月”,是康熙废太子的儿子弘皙。他认为“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指“弘皙逆案”,弘皙的“月势力”要夺乾隆“日势力”的皇位。而秦可卿就是藏在曹家的废太子的女儿,也就是弘皙的妹妹。那曹家当然也是“月势力”。正因为曹家站在废太子这一边,所以曹家遭到了雍正、乾隆两代的打击报复。从而彻底没落。
日月双悬确实有两个帝王并存的隐喻,因为这句诗来自李白的一首诗,李白用这一句来描述唐玄宗和他儿子唐肃宗共同掌管天下的情景。日代表唐玄宗李隆基,月代表太子李亨,就是唐肃宗。知道安史之乱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都明白这日月双悬的典故。
但是,日月双悬、两个皇帝并存的事,在清朝从来都不存在的啊,弘皙完全没有任何资格和实力和乾隆皇帝对抗啊,他父亲是个废太子,他本人连太子都不是。和乾隆皇帝只是堂兄弟关系。他凭什么和乾隆“日月双悬”?
如果说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是日月双悬,还勉强说得过去。
“日月双悬”在清朝不存在,但在南明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还多次发生。
南明第一个政权,就有福王和潞王之争;朱由菘死后,又有唐王和鲁王之争。后来又有永历政权和郑成功的郑明政权并立。
所以当时就有人引用过“日月双悬”这首诗,来描述唐王和鲁王监国两个政权并立的情景。
著名抗清名将张煌言,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诗: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他是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的。关于鲁王,我们说探春时说过了。他说的“日月双悬”就是说浙东的鲁王和福建的唐王。“乾坤半壁”更不用说了,就是指南明的“半壁江山”,因为北边被清朝占领了。
另一个抗清英雄陈子龙,也写过类似两句诗: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双飞日月,就是双悬日月。半阙河山,不就是半壁江山嘛。张煌言希望能再出一个于谦和岳飞,陈子龙则幻想能女娲再来补天。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红楼梦开篇就写女娲炼石补天,结果剩下一块石头无才补天,只能自怨自叹、日夜悲号。
“日月双悬”已经成了说明当时局势的通用隐语了,对当时的人来说,一说起“日月双悬”,都明白怎么回事。史湘云在牙牌令时突然嘣出这一句来,确实够惊心动魄的。所幸当时没有今天互联网这么强大的文字检索功能,即便是乾隆皇帝,也没看出“日月双悬”是南明的隐喻。当然“日月双悬”的事,距离乾隆年间,都快一百年了。明朝的遗民早就死光了。乾隆的文字狱再变态,也没法再去翻旧账了。
钱谦益是亲身参与过南明的“日月双悬”事件的。因此由史湘云来说出这一句是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牙牌令里史湘云说的后面三句,本人才疏学浅,参解不透,不敢忘言。还请高人留言指点。
  • 第六个证据: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史湘云的判词说她最后是“湘江水逝楚云飞”;

判曲里说“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判词判曲都是她最后命运的暗示。那这“湘水也干了、楚云也飞走了”,是什么意思呢?或许你说,这能有什么意思呢,不就是暗示她的名字“湘云”嘛。代表她最后也死了呗。
人都是会死的,问题这判词、判曲,写得很虚,太意象化了。没有说明白史湘云到底是怎么死的啊。
不过吴本最后一回,把这些都写实了,就说史湘云死在湘江边,贾宝玉也把她葬在湘江边。临死之前的情景和两人的对话,都再现了判词判曲的内容:
当时两人依偎在湘江边,看见“夕阳西下,满江斜晖”,这就是判词里的“展眼吊斜晖”。史湘云临终时说了最后一句话:
「人世消长起落,皆是命数常事,二哥哥何必枉自悲伤。」
这也是判曲最后一句:“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其实要看懂史湘云的判词判曲,关键要领会其中两个词的隐喻。
一个是湘水,一个是楚云。
它们分别对应舜帝南巡和巫山云雨的两个典故。
红楼梦是明确说到了舜帝南巡,说到了娥皇女英两个妃子,说到了林黛玉是潇湘妃子,说到了潇湘馆的斑竹,说到了贾宝玉说我们都是“大舜之正裔”,……
而湘水的源头,就是潇湘,就是舜帝安葬的地方。然而舜帝的两位妃子,一路追寻舜帝,却搞错了方向,一路沿湘水北上,一直找到了洞庭湖,反而离舜帝越来越远。她们一路眼泪涕零,留下点点斑竹,最后泪尽而逝,葬于洞庭君山,化作湘水之神。
以前我们也说了,林黛玉是代表明朝,她是潇湘妃子,用她来隐喻舜帝南巡。请注意南巡这个词,古代说帝王巡狩,是指离开京城,巡视四方。这是本意,到后来就成了帝王逃离京城避难的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皇帝逃难,美其名曰“巡狩”。
舜帝南巡,很可能是舜帝被赶出了都城,被迫来到了南方。这一点是在《竹书纪年》里有明确记载,尧舜禹禅让制,在其温良恭俭让的背后,很可能还有看不见的政治博弈。这也解释了舜帝为什么一个人南巡,而不带上两个妃子;如果只是南巡考察工作,两位妃子干嘛撕心裂肺地来找他?为什么要去潇湘这么偏远的蛮荒之地?关于舜帝为什么会“崩于苍梧、葬于九嶷”?
扯远了,接着说潇湘。红楼梦很可能是借舜帝南巡的事,来暗示南明皇帝一路难逃。
南明的皇帝,都是一个个从北方往南边逃的啊。
弘光帝朱由菘,原本是河南洛阳福王的儿子。
鲁王监国朱以海,原本是山东济南鲁王的儿子。
唐王朱聿键,原本老家在河南南阳唐王府。
但有个皇帝不同,他本来就在南方,那就是桂王朱由榔,也就是永历帝。他家就在湖南衡阳桂王府。后来被张献忠的部队,一路追得逃到永州,后来逃到广西,再后来在广东肇庆称帝,后来又在贵州,又去云南,最后逃到缅甸,被吴三桂夺回,用弓弦勒死。
那是不是可以说史湘云是影射这些往南逃的南明的皇帝呢?
确实,不少朋友就认为史湘云是影射永历皇帝朱由榔。因为潇湘和高唐的隐喻都对得上。
但我还是认为,林黛玉是代表明朝,她成了潇湘妃子,结合舜帝南巡的典故,意思是大明朝往南迁移,成了南明了。而三春是隐喻南明的,香菱的身世命运,又完全和永历帝朱由榔完全一致。
史湘云她不是影射君,而是影射臣,她是芍药花,是花中宰相,她是湘夫人,是湘水之神。所以判词判曲,都是用湘水代表史湘云。
湘水的本源在潇湘,在南方,那里是舜帝最后的归宿地。而湘江呢?却远离舜帝,一路向北,流到了洞庭湖。
湘江是中国为数不多向北流的河流。毛主席就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当年娥皇女英搞反了方向,最后离舜帝越来越远。而史湘云影射的钱谦益,他原本一心追随大明,谁知道却阴差阳错、身不由己地投降了大清。清朝,北方,属水。就好比那湘江水,原本家在南方潇湘,却身不由己地一路向北流去,流入了北方的水乡泽国。
再看判词里的“楚云飞”,对应判曲里是“云散高唐”。
这是巫山云雨、云雨高唐的典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神话传说。说楚国的先王游览云梦泽,在高唐这个地方,休息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自称巫山之女的美丽女子。当时的宋玉就在《高唐赋·序》里写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所以最初的这个典故,并没有男欢女爱的意思。其实是描绘巫山一带的天气,早上有很多云雾,晚上就化作了雨。直到现在三峡地区不还是这样嘛,巴蜀总是下夜雨。李商隐的诗就说“巴山夜雨涨秋池”。
有朋友根据“高唐”二字,再联想到永历帝朱由榔,在贵州都匀有一个衣冠冢。从而再次认定史湘云是影射朱由榔。
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他一死代表南明彻底结束了。所以说“云散高唐”代表南明彻底结束了,这是说得通的。
水涸湘江,是和林黛玉有关,因为她住潇湘馆,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又代表明朝;那我们可以说,水涸湘江,代表了明朝的结束;云散高唐,代表了南明的结束。
而史湘云代表的明朝和南明的大臣,水涸湘江时,她是湘水之神,身不由己地一路向北,投入了北方水乡泽国的怀抱;
云散高唐时,她是巫山女神,早上是大明的云霞,晚上却风流云散,化作了大清的夜雨。
这水涸湘江、云散高唐,不过是这世间的天道定数,就好比明亡清兴,朝代更替,这也是阴阳消长的定数。用不着悲伤。
还记得史湘云给丫鬟翠缕解释阴阳之道吗?
史湘云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贾家的荣辱兴衰的,因为她活到了晚年,经历了家破人亡、改朝换代的整个乱世。所以她比谁都看得明白,看得通透。史湘云是红楼梦里的“史学家”。
而钱谦益是当时的“史学家”,以他的才学和经历,是最有资格写这段历史的。果然,在顺治三年,清王朝任钱谦益为《明史》馆副总裁,为后来修《明史》做准备。不过钱谦益从没想过为清朝卖命,很快告老还乡,还暗中支持抗清运动,并没有参与后来《明史》的修订。但他自己写了一部《明史稿》,来向世人讲述那段历史的真相,但很可惜,这部《明史稿》毁于战火。后来的《明史稿》是万斯同留下的版本。
好了,史湘云的影射解读,总算说完了。这是我写得最累的一个人物解读,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其中的错误纰漏肯定不少,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