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有湿”怎么“祛”?

 任我游129 2022-04-16

  ■ 记者 林明聪 通讯员 欧晓然

  中医常提到“湿重”,或者“寒湿重”等,那么,到底什么中医所说的“湿气”?又该如何“祛湿”?

  几款“祛湿”汤谱

  ◆ 赤小豆薏仁茶

  赤小豆、薏仁就是去湿气的良方,不过赤小豆和薏仁都是比较硬的食物,煮起来很费时间,而用赤小豆、薏仁、芡实、马齿苋、槐米、淡竹叶、绿茶等材料一起制成的赤小豆薏仁茶包,再加入了芡实,不仅容易冲泡,在祛湿的同时,还能健脾,男女都很适合饮用。

  ◆ 白术陈皮猪肚汤

  陈皮10克,白术1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先将猪肚洗净飞水,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然后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猪肚甘,温,功效补虚损,健脾胃。此汤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 芡实煲老鸭

  芡实100克,老鸭一只。

  老鸭宰净,芡实放鸭腹内加水2500ml,武火煲滚后,文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健脾祛湿,益肾固精的功效;老鸭性温味甘,入脾、胃、肺、肾经,功能滋阴补血。此汤适合阴虚夹湿者见咽干、虚热、心烦伴便烂、舌苔白腻者服用。

  两个“祛湿”妙招

  ◆ 艾灸温阳健脾胃

  艾灸是将干燥后的艾叶制成艾条或艾炷,通过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等作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临床上可以选用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等穴位来进行祛湿气。

  ◆ 拔罐祛湿散风寒

  拔罐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穴位,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临床上可以选择背俞穴拔罐来进行祛湿气。

  ? “湿气”指的是什么?

  “'湿’本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正常的'湿’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吴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学超表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就有风、寒、暑、湿、燥、火(热),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长夏,其时气候主湿。

  不过,当气候变化异常,或我们的身体不能很好进行自我调适时,湿就变成了致病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病邪,即“湿邪”。中医学中,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致病邪气称为“湿邪”。

  “岭南地域气候多湿热。”李学超介绍称,广东地属岭南,南临海洋,北靠五岭,春夏多淫雨,天热地湿,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正如宋代医家陈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述及,“夫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中医看来,“湿”是发病的常见特征。岭南湿热之气交蒸,身处其间必多蕴湿的体质特点。另外,除去外湿因素,岭南之人多喜食生冷冻物、鱼虾海鲜等滋腻生湿之品。多湿的地域环境必致脾胃亏虚,再加上饮食习惯的双重作用,恶性循环生成内湿。所以,广东人体内的的“湿气”是内湿与外湿相互作用的结果。

  ? 4个生活细节可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李学超介绍说,体内是否有“湿气”,大家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判断:

  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早晨起床时觉得特别疲劳,打不起精神,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肯定是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也是判断体内湿气的一个方法:方便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洗漱时看舌苔。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如果舌苔白厚,则体内有寒;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体内有湿热;如舌质赤红无苔,则体内已热到伤阴了。

  刷牙恶不恶心。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早晨起来,如果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 生活起居调适与食疗有助体内“祛湿”

  李学超认为,“湿邪”生成有外因和内因,中医“祛湿”自然也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可从生活起居方面进行调适,食疗祛湿也是日常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生活起居调适方面,要养成饮食有节律的良好习惯,尽量少食生冷食物,保护好脾胃;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当中,如尽量避免久居低洼潮湿的地方;回南天时可以利用空调除湿功能改变潮湿环境。另外,日常还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祛湿。

  食疗祛湿则是日常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日常饮食中,可以选取药性相对平和、药食两用的中药进行祛湿,例如,以芳香甘甜的广藿香、佩兰、扁豆花、灯芯草、陈皮等泡水代茶饮;或以白扁豆、赤小豆、芡实、薏苡仁等煮粥、煲汤。

  当然中医祛湿当因人而异,体质特点不同,湿邪侵袭人体的深浅轻重不同,祛湿方法也有所差异。李学超特别提醒,如果通过生活起居及食疗等方法“祛湿”效果不佳,则需请专业中医加以调治;同时不建议盲目在网上购买“祛湿茶”“消水丸”等,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不能发挥祛湿效果,还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