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为何既能治表又治里?

 昵称34392700 2022-04-16
图片

   众所周知,桂枝汤在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占有很大比重。从太阳病到厥阴病以及霍乱病,从金匮痉湿暍篇到妇人产后病篇皆能看到它的存在。整理如下: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条)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条)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条)

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条)

6,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条)

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45条)

8,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条)

9,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条)

11,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条)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条)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条)

二、辩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1,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条)

2,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条)

三、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四、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

五、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六、金匮痉湿暍篇

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七、金匮疟病篇

1,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八、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

1,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九、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篇

1,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十、金匮呕吐哕下利篇

1,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一、金匮妇人妊娠篇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十二、妇人产后病篇

1,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桂枝汤从治表到杂病都可以用到,但是为什么一个桂枝汤既可以治疗表证又可以治疗里证呢?

我们可以从桂枝汤的组成代入汤液经法图逆推。

图片

桂枝汤药味组成:

辛味: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味: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二两)

酸味:芍药三两

从桂枝汤组成可以看出,桂枝汤由辛味、甘味、酸味组成。

1,辛味在脏的作用:

①在«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②陶弘景在«辅行诀»中载:“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③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④«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其总结为“辛味可补肝、可散肺、可泻脾

2,甘味在脏的作用:

①«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

②«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③«辅行决»载: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其总结为:“甘味可补脾、可缓肝、可泻肾

3,酸味在脏的作用:

①«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②«辅行诀»陶云:心德在奕。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③«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④«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其总结为“酸味可收心、可泻肝、可补肺

图片

对辛、酸、甘三味对脏的作用整理分析后一目了然。我们回过头继续分析桂枝汤组成。桂枝汤中辛味药(桂枝、生姜)总共6两,甘味药(甘草、大枣)总共4两,酸味药(芍药)3两。由此可见,桂枝汤是以辛味药为主,甘味药次之,酸味药再次之,形成以酸补肝为主,酸泻肝,甘缓肝,补泻兼施的方子。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桂枝汤为何可以既治表又治里?这要重新回到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进行逆推分析。分析如下:

表:在太阳病篇条文中12、13、24、42、44、45、53、54、91、95,这些条文用桂枝汤是皆为治太阳中风证,包括阳明病篇的234、240条,太阴病篇的276条,厥阴病篇的372条皆属于在太阳中风传变后夹杂着太阳中风之表证或表里同病时先解表。①«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篇»:“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②«黄帝内经»之«风论篇»:“肝风之状,多汗恶风。”③«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篇»:“……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④«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篇»:“……风气通于肝……”通过这些条文,我们可以知道一切与风有关的病皆属于肝。«黄帝内经»之«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黄帝内经»之«痹论篇»:“卫者,水谷之悍之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太阳中风乃肝虚营卫失和所致,所以在治疗太阳中风时,我们要聚焦到肝来治,所以桂枝汤的组成以辛味药为主来补肝从其气,以酸味来泻肝,补泻兼施,以甘缓肝。

同时,桂枝汤也是一个滋补方。何以见得?可以从每一味药的功效上来看。桂枝:«神农本草经»载:可补中益气。

白芍:唐«证类本草»载:可补中、益气。

甘草:甘草味甘入脾,«名医别录»载:可温中,利血气,通经脉

大枣:«神农本草经»载:可安中,养脾,平胃气

生姜:可温中,加速肠胃蠕动。

从每味药物功效来看,皆为补益药。从汤液经法图看,辛酸化甘,整个方子导向为一个补中入脾的方子,既补气又补血。所以倪海厦老师也曾说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既能够预防感冒,又能增强自身免疫力。

«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篇»:“……风气通于肝……”;«黄帝内经»之«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篇»:“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从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到,只要和桂枝汤有关必与风有关。同时也可以治疗与肝相关的疾病,例如肝虚证和肝郁证,桂枝汤既可以补肝,又可以舒肝,通过我搜索大量临床案例发现也确实符合我的理论推测。所以总结一下桂枝汤,不仅仅可以祛风解表,还可以补气血,补肝气,还可以疏肝解郁治疗抑郁症等疾病。所以五味化合组方更能全面的反应一个方子所有的功效,包括我们已知的和不知道的需要通过临床经验来总结的,我们可以通过理论推测推出来,但是通过搜索大量临床经验案例发现,也是正确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桂枝汤既能治表又治里的原因吧。(本人愚见)

此内容为本人自学理解所写,如有错误请留言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