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古稀老人赵 2022-04-16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宋代周密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宋代的胡仲弓在《钱塘潮图》中形容:“吴缣半幅浪如堆,开卷晴窗殷地雷”。

其实孟浩然也写过一首诗,是关于钱塘江的,但作者独劈蹊径,没有正面写钱塘潮,而是写潮落后对越中山水的翘首盼望。就是这首《渡浙江问舟中人》。

钱塘潮

钱塘潮

渡浙江问舟中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四十余虽入京求仕不第,心情沮丧下于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今绍兴)。此诗即作于此时。

这首诗中的浙江,即钱塘江。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

潮落江平未有风。首句直陈其事,“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简简单单的词语,交代了时间、潮水的形态和天气,也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

 扁舟共济与君同。钱塘江江面宽阔,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一同渡船的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百年修得同船渡”,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时时引领望天末。引领,即伸长脖子远望。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乘客们的好奇与猜测。江浙一带山清水秀,多山川名胜,诗人们多有遨游歌咏之作。东晋大诗人谢灵运就有很多歌颂永嘉山水之作,同时代的好友李白也写过:“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所以孟浩然就像杜甫经过泰山的心情——不禁时时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一句问话,是在问舟中人。这里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

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