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64)伊拉斯谟(1469—1536)荷兰思想家、宗教改革家

 金色年华554 2022-04-17

伊拉斯谟(1469—1536)荷兰思想家、宗教改革家

伊拉斯谟被称为“学者的学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伏尔泰”“人文主义泰斗”,他崇敬人性、理性、宽容、博爱、良知,信仰神学却卓有远见地讴歌自由意志、思想独立,他对真理怀抱信心。

伊氏是顶着乌云出世的,作为一个私生子,他不得不弥补自己从未犯过的罪孽,自卑情结正是他种种理想的驱动力,并导致他对受苦受难者的慈善、友好和同情。

他整理翻译了《新约全书》,恢复被曲解数百年的《圣经》本意;代表作有《论死亡之准备》《愚人颂》,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批评压制人性,泯灭人欲的教规律法,论述人生应该以幸福为本,他提倡的人文主义被视为近代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先河。

《愚人颂》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讽刺体政论,他在书中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这些人“表面上被认为学问最渊博”,实际上“他们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氏一针见血地指出:国王“千方百计庇护人民”的目的,一个是“得到万民拥戴”,另一个是使人民成为“执行专制命令的驯服工具”;“几乎所有的人都因为盲从和愚昧而成为可悲的奴隶”。

茨威格指出:“《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却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茨威格对伊氏最为褒义的描述是“独立而自由”。伊氏从不站边,不愿受任何人和任何事的束缚,他只忠于自己的思想。

被誉为“第一个欧洲人”的伊拉斯谟孜孜不倦地写作,开拓精神上最广阔的疆域,却不在那里停留;他探到了矿却让别人去挖;他指明了路,自己却像光源一般站在暗处。伊氏是伟大的思想家,却像他柔弱体质的印证一样,永远不会是行动家。

他毕生致力于“理性革命”,把个人自由和尊严放在首位。但他是知识分子,不是马丁·路德式的强人。

他从不抱任何幻想,从不知道什么叫生活的终极幸福、彻底的献身精神以及神圣的自我消耗,所以他终生与激情无缘。

他太重感情,以致不能完全判断是非黑白,他是有能力发现真理而无勇气实践的人,况且他天真地希望宗教改革让支持人文主义的教皇来进行。

这样,革命到来后伊氏成为两边不讨好的调和派,教廷指责他是异端分子——马丁·路德洪水的源头;而改革者骂他是机会主义懦夫,“他把我们领上悬崖,鼓励我们往下跳,但他却回头撒腿就跑”“伊拉斯谟下的蛋,马丁·路德孵”。

而当战场硝烟散尽,人们却发现,伊氏才是科学理性的代表,人们追思不已的,是他及其所代表的文艺复兴精神,因为文明所赖以推进的,确乎是耐性、容忍及长期努力。

赫伊津哈称伊拉斯为“圣贤”,说他那精致婉转的灵魂源于对友爱和睦的渴望,对争斗的反感。自古圣贤必当如是,必须给世界带来爱多于恨,带来和谐多于争执,带来更多超越国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被聪明人目为虚渺天真软弱无能而在所不惜。

天堂会接待他。因为伊拉斯谟毕竟给人间留下了宝贵的人文主义的光芒——那些博爱、反战的种子。他想象出了欧盟的雏形。他也让一代一代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者们相信:一个未来的时代会更有人性。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64)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64)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