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肾的生理:肾与其他脏的关系

 风声之家 2022-04-17

一、肾与肺的关系

肾和肺的关系,首先是经脉的连系。“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灵枢·经脉篇》)。可见肾与肺是有经脉上的通路,更主要的是功能上的关系。《内经》:“二阴〈王冰注:二阴谓足少阴肾乏脉〉至肺, 其气归膀胱”(《素问·阴阳类论》)。这是说人身的水液调节是由于肾的气化先至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说“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灵枢·本输》),正因为“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脏而领水府,故肾得兼将两脏” (李士材《内经知要》)。不过李氏对肾将(领)两脏,不联系肺的功能来谈,是 不及《内经》全面的。章虚谷把肺肾的关系譬之“如盖如底”(《医门棒喝》),似不如高士宗的“如水如天”较为贴切。高氏云:“肺,天也;肾,水也。天体不连地而连水。”“肾为水脏,合膀胱水腑,随太阳之气,出皮毛以合肺。肺者天也,水天一气,运行不息”(《医学真传》)。蒸水为气,气化为水,气水的关系,即肺肾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气水本是一家,“金水同出一源” (《叶天士医案》)。总的说来,肺肾是母子关系。肺乃肾之母,肾乃肺之子。《内经》:“肺生皮毛,皮毛生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难经》:“手太阴〈肺〉、阳明〈大肠〉金也,足少阴〈肾〉、太阳〈膀胱〉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难经·十八难》)。肾常不足,“常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 (朱彦修《格致余论》)。这是金生水——即母养子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水 又生金——即子养母。赵养葵说:“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独曰水生金;……盖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肾中有火,则金畏火刑而不敢归;肾中无火,则水冷金寒而不敢归。……或壮水之主,或益火之原,火向水中生矣”(《医贯》)。尤在泾谓:“金、水有相涵之益。……不特金能生水,而水亦生金。水之生金,如珠之在渊”(《医学读书记》)。叶仲坚亦谓:“金从水养,母隐子胎,故生金者必丽水”(罗东逸《古今名医方论》转引)。水生金常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即: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气不膹郁,而后金能生水。因为 “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烁金,则长保清宁之体”(陈修园《医医偶录》)而金水长流。另外,如赵氏所谓的“水冷金寒”,亦使金不能生水。又“必得火克〈益火之原〉,金而后能生水”(程杏轩《医述》引周慎斋)。故 “肾中真阳之气,絪缊煦育,上通各脏腑之阳,而肾中真阴之气,即因肾阳蒸运,上通各脏腑之阴”,“五行一气相生,始于肾,终于肺,地所以上交乎天也”(石寿棠《医原》)。雷少逸曾提出“金水相生”(《时病论》)的治疗方法,即系根据肺肾相生的机理。

肺与肾的另一功能系,即肺呼肾吸的关系。《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 肝”(《难经・四难》),职司呼吸者主要为肺肾。《仁斋直指》云:“肺出气 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赵献可《医贯》转引),《内经》有 “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之说,罗东逸曰:“所谓权衡者,肺肾是也。肺主上焦,肾主下焦,肺主降,肾主升,肺主呼,肾主吸,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凡一身之气,其经纬本末出纳之序,皆二脏为之。一散气而持其平,若衡然,轻重缓急出入不差累黍。一镇气而归其根,若权然,上下升降不使断续间歇。是二脏权衡之用也”(《内经博议》)。这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呼一吸,不疾不徐,是肺肾生理平衡的结果。“夫呼出为阳,吸入为阴,肺阳清肃,则气下行;肾阴宁谧,则气归摄”(《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王又原)。在一呼一吸之中,有人强调肾主纳气的重要性。赵养葵谓:“凡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医贯》)。沈金鳌亦谓:“肺……气恒下行,静时下澄于肾宫”(《杂病源流犀烛》)。所谓“母藏子宫、子隐母胎”(赵献可《医贯》)是 也。于此可见呼吸虽由肺肾所共营而肾又是呼吸之根。

图片

二、肾与肝的关系

《灵枢》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灵枢·经 脉》),这是肾和肝的经脉连系。《素问》云:“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说明肾和肝的关系是“水生木”的母子关系。张景岳进一步明确提出二者的关系为“乙癸同源”(《质疑录》),并且说:“肾是肝的化源”。只有肝受肾气的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以“肾中真阴之气,即因 肾阳蒸运,上通各脏腑之阴。阳助阴升,以养肝木,则木气敷荣,血充而气畅矣”(石寿棠《医原》)。肝肾二脏,各具特性。钱乙谓:“肝为相火……肾为真水”(《小儿药证直诀》)。华岫云更从肝的特性来说明“水生木”的重要意 义,如谓:“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临证指南医案》按语)。这是肾水滋养肝阴的一方面。罗东逸云:“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古今名医方论·温胆汤》)。何梦瑶云:“肾水得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以上,肝受之而升腾”(《医碥》),是肾阳可以温胆,亦可以温肝的又一面。一般情况下,木不宜浮,火不宜亢,“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则火在上,而肾水寒。木沉,则火在下,而肾水温”(周慎斋《医家秘奥》),说明肾阴肾阳对水生木有直接影响。此外,还有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体润,水也”(罗东逸《古今名医汇粹》引何柏斋),男子以精为主, 女子以血为主。故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秦伯未先生认为“二者的意义相同,即指生殖功能而言”(《中医入门》),此“乙癸同源”之又一义。它如(奇经)“冲脉隶于肝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亦可以“乙癸同源”来理解。另外徐灵胎、姚颐真(《景岳发挥》)、何梦瑶(《医碥》)、王孟英 (《归砚录》)、莫枚士 (《研经言》)等对龙雷之说有所非议或另有见解,亦只是“水涸火炎”与“阴盛阳越”的分野。龙雷之说仍有它的理论根据和临床意义的。他们之间的不同意见和争论是争相火之命名不合或争龙雷之火乃阳亢阴虚,如姚说:“今医每每言龙雷之火,得太阳一照,火自消靡,此言甚是悖理。龙雷之起,正当天令炎热,赤日酷烈之时,未见天寒地冻,阴晦凛烈而龙雷作者, 则知仍因阳亢,而非热药所能治者”(《景岳发挥·本草正》原说叶天士著)。王说:“龙雷之火,必炎于阳盛之时。人身……必肾阴虚者,肝阳始炽,致生龙雷上炎诸证。治宜壮水制火”(《归砚录》)。其实冯氏所谓“龙潜海底”、 “雷藏泽中”(见上),乃论龙雷相火的生理;赵氏所谓“得湿则炳,遇水则燔”(见上),乃论龙雷相火的病理。本来不可相提并论,何况赵氏所论只是龙雷相火发病属于阴盛阳越的一面;姚、王所论是龙雷相火发病属于阴虚阳浮的另一面。怎么可以执定赵氏论病理的一种说法,就认为是龙雷相火的生理。

图片

三、肾与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此就全身与肾脾之关系而言。其实肾脾先后二天的互相关系更为密切。张景岳说:“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 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类经》)。张志聪说:“夫有生之后,皆属后天, 故藉中焦水谷之精,以养先天之精气,复藉先天之元气,以化水谷之精微,中、下二焦,互相资益”(《侣山堂类辩》)。后天必本先天为之主持,先天又必赖后天为之滋养。

其次则为命火生脾土的关系。严用和云:“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 土温和,中焦自治”(《济生方》)。赵氏云:“太阴脾土,……肾中少阳相火。若水谷在釜中,非釜底有火则不熟”(《医贯》)。柯韵伯等有同样的说法:“少阴之火所以生太阴之土。脾为五脏之母,少阴更太阴之母”(《伤寒附翼》)。罗国纲亦谓:“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土之母”(《罗氏会约医镜》)。
再次肾水与脾土,也是脾肾相关的另一方面。王肯堂曰:“以水与土言之:水不得土,何处发出?何处安着?土不得水,却是一个燥坌,物事如何生岀?万物以水土相滋,……医家所以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字,分明土全赖水为用 也”(《灵兰要览》)。柯韵伯曰:“人知火能生土,而不知水能生土;知土为水仇,而不知水为土母;……太阴湿土,真阴之所生,是水之子也。真阴之主,故名太阴”(罗东逸《古今名医汇粹》转引)。王九峰更明白的指出:“〈脾〉阴赖肾水以濡润”(《王九峰医案》)。脾胃的消化运输,固赖于火,火赖于水。何柏斋曰:“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之能也”(程杏轩《医述》转引)。以肾为水火之藏,水火根源于肾。
以上均为脾肾相生,还有脾肾相克的关系。《内经》云:“肾……其主脾 也”(《素问·五脏生成》)。盖“肾水也,脾土制之,水乃下行”(《圣济总 录》。“水……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张景岳《类经图翼》)。石寿棠 曰:“由是,土来治水,水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知周输泄,不似汜滥无归矣”(《医原》)。土能制水,必须是脾土健运才有可能,若土虚不能制水,反而水渍脾土;土之所以虚,又因肾命火衰,故仍“当补火以生脾〈土〉,脾旺则水有所制而平矣”(周慎斋《周慎斋遗书》)。
“土能制水”的另一意义是涵育与封藏肾气,如罗东逸云:“土为肾主,…… 水……生于天,而涵于土,故源泉不竭,而泛滥无虞,是土能制水,正土能养水也。知乎此,则知肾之所以能蛰藏者,固非土莫主也。由是言之,……滋肾者在于葆脾”(《内经博议》)。章虚谷谓:“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冯楚瞻从水土两方面来谈肾气的封藏,谓:“人之丹田元阳封固, 则火不浮游于上,中宫脾元充足,则火不散越于表。盖火之藏纳,不外乎水土之中”(《冯氏锦囊秘录》),唐宗海更明白的说:“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此外,还有心肾相交全

藉脾为媒介的问 题,参见脾脏。

图片

四、肾与心的关系
心肾两脏亦有经脉的联络。《内经》:“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灵枢·经脉》)。人的营气循行,从手太阴开始,至足厥阴而终,其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灵枢·营气》)。孙一奎在描述人身内景时谓:“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一则自肺叶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通髓,而与肾系相通”(《医旨绪余》)。李梴又云:“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医学入门》)。可见心肾两脏,是有密切联系的。
心肾在功能上的关系主要为水火相交。《内经》有关篇章一再指出:“心为火 脏,肾为水脏,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并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行水本克火,但通过人身有机联系可以相反相成,而有既济之功。如周慎斋更从水火互根而申述其升降相交之理,他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周慎斋遗书》)。冯楚瞻说:“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冯氏锦囊秘录》)。故“欲补心者须实肾, 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周慎斋遗书》)。后世如薛生白(《薛生白医案》)、黄元御(《四圣心源》)、吴达(《医学求是》)、章虚 谷(《医门棒喝》)、唐大烈(《吴医汇讲·石芝医话》)、沈金鳌(《沈氏尊生书》)等无非在这个基础上各有所申述,正因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够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心肾所主的精、气、神、志的互相作用也是倚靠水火升降,相交既济来完成的。《素问》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戴思恭曰:“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推求师意》)。“神生于精, 志生于心,亦心肾交济之义”(叶子雨《难经正义》)。若侧重肾精上承而 言,则罗东逸有:“经云:心舍脉,其主肾也(《素问·五脏生成》)。肾为心主,则必肾水足而后心火融。”“夫心……偏主于所畏之水,此养心之法也。何则?心以神用,则必取金多而用物宏,苟非太冲〈太冲之地,即为少阴,少阴肾之宅也〉之精腾上而调护之,则神空而无所丽,……唯有阴精承之,以为之济也”(《内经博议》),人之所以能日理万机,恰当地应付客观环境,是心主神明的作用。冯楚瞻有:“心之能神,若无真阴上奉,其能之乎?”(《冯氏锦囊秘录》)。故王九峰说:“精神生于坎府,运用出乎离宫”(《王九峰医案》)。叶子雨又说:“神为何物,乃肾中之精气,而上归于心,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阴精内含,阳精外护,心藏之火,所以光明朗润,而能烛物。盖神即心火,得肾阴济之,而心湛然,神明出焉”(《难经正义》)。若侧重心神下舍而言,则万密斋有“寤〈觉醒〉则神栖于心,寐〈睡眠〉则神栖于肾”(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引)。冯楚瞻有:“寐者,心神栖归于肾舍也。心虚则神不能归舍于肾,故不能成寐。然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壮年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微而短”(《冯氏锦囊秘录》)。石寿棠更结合动静予以申述:“夜间安寐,如万物归根,神气来复,内交心身,是为泰。泰者,安也,安则为既济,是为外坎离。人能动静交相养,使神气常交于心身,则真阳之气依形躯之阴以为归宿,心身之坎离交,而心肾之坎离自断无不交之理”(《医 原》)。说明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还是由于肾阴(精水)贯注于心而起作用。

心肾的另一关系,为君相二火的关系。《内经》提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素问·天元纪大论》),是指岁时元气的推移。后人用以说明人身之火,莫枚士云:“五脏既皆有火,除心为君外,于分皆为相”(《研经言》)。在肾则 “相火寄在命门”(张景岳《景岳全书》)。张氏并就君相明位申述其关系 说:“明者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焰,此质之为然也。夫焰之与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质暗,焰虚而质实,焰动而质静,焰上而质下,以此证之,则其气之与质,固自有上下之分,亦岂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 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 焉”(《类经·运气类》)。又曰:“明即位之神,无明则神用无由以著;位即明之本,无位则光焰何从以生”(《传忠录》)。喻嘉言完全同意此说(见《医门法律》)。何梦瑶的“火根于肾,而属诸心”(《医碥》)也就是这个意思。章虚谷却认为其中体用未免倒置(见《医门棒喝》)。孙一奎、徐大椿更不同意以肾火为相火,孙说:“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亘古不易之定论。……丹溪〈《格致余论》始言〉……肝肾……龙雷之火,……为相火,……不知其何所见也”(《医旨绪余》)。徐说:“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 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守于下,〉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医学源流论》)。莫枚士则并心肾君火、相火的名称亦觉不合,他说:“火之称君、相也,惟天有然,而人则否。……论其源委,心亦资源于肾,安得以心为火中之火而君之,肾为水中之火而相之?……况心肾既皆有液,则皆为水,何以无君水、相水之称乎”(《研经言》)。还有以相火为元气之贼的主要有李东垣,他说:“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 论》)。孙一奎(《医旨绪余》)、张景岳(《传忠录》)都不赞成,说法虽各有不同,大致都认为君火相火都属生理之火,如果成为“元气之贼”的,则另 外属于邪火。直至管象黄、蒋星墀(均见唐大烈《吴医汇讲》转引)、章虚谷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火……主乎动”(朱丹溪《格致余 论》),“动而有节,即是少火以生气,动而无制,则为壮火以害气”。以李张为主的相火之争,在医学发展史上曾形成“缘君火妄动,相火炽然,即忿欲等火也。欲动火炎,元气伤耗,故谓之贼。……若心君安泰,相火奉令,默赞化机, 阴阳和平,元气赖以生长,故为元气之本。……东垣论其变,景岳道其常耳”(章虚谷《医门棒喝》),“岂得另有邪火也”(管象黄)。章氏还指出:“相火随君火而动,如欲动则外肾举,怒发则肝气逆”之类,似又可为君相二字的另一注脚。

本文选自姚荷生、潘佛巖、廖家兴《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肾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