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门一脚:各地月考文言文汇编7篇(带详解答案)

 txzhxsh 2022-04-17

图片

图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簒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

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

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B.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C.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D.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节是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

C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亦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D.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李兑为人有胆略。他审问齐州叛乱士兵时,案件已经裁定,有人想在夜间劫掠囚犯出狱,他灵活处置,自行决断斩杀了囚犯,受到大家钦佩。

B.李兑为官敢于直谏。针对任守忠担任狄青的副职一事,李兑认为宦官担任军职,会使主将受牵制,非明智之举。皇帝因此罢免了任守忠。

C.李兑任职期间备受荣宠,他出朝任杭州知州时,皇帝亲书安民二字以示宠爱;到河阳和邓州任职时,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

D.李先为官有道,受到百姓拥戴,人们用错安头”“照天烛评价他,认为他容貌不好却有才能,行事明察秋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善。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B.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C.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D.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此处即甲午之日。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和地支组合,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

C.文帝,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依据其生前所为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D.十七年,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为年号纪年。年号由秦始皇首创,以后每一个皇帝即位都有一个固定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大臣们只服从自己意见的做法颇有微词,于是恢复了过去的五花判事制度,从此很少出现破坏规定的事情。

B.唐太宗虽然认为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但也认为他喜苛察,多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

C.唐太宗善于纳谏,要求百官如果认为下达的诏书敕令有不当之处,都应该照直禀奏,不要隐瞒自己的看法。

D.唐太宗是一个开明君主,能与臣子讨论为君选才等方面的政事,他善于反思,能够发现行政的不足并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离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隆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拓拔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拓拔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

[注]旧人,指鲜卑族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宜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

B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

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

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

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

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

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孝文帝为什么在明堂上大动肝火呢?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①太原人,少颇读书。宋初,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因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果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调军卒分番取其材以给京师。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治家严肃;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

子元载,雍熙三年,知秦州。州民李益者,为长道县酒务官,家饶于财,僮奴数千。指恣横持郡吏短长,长吏而下皆畏之。民负息钱者数百家,郡为督理如公家租调,独推官冯伉不从。益遣奴数辈伺伉按行市中,拽之下马,因毁辱之。伉屡表其事,又为邸吏所匿,不得达。后因市马译者附表以闻,帝大怒,诏元载逮捕之。诏书未至,京师权贵已报益,益惧,亡命。元载以闻,帝愈怒,诏州郡急捕之,获于河中府民郝氏家,鞫得其状,斩之,尽没其家,民皆饭僧相庆。淳化二年,徙知成都府。蜀俗奢侈,好游荡,元载禁止之;吏民细罪又不少贷,人多怨咎。及王小波乱,元载不能捕灭,受代归阙,而成都不守。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十六》)

[注]州:隋唐后,州郡互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B.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C.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D.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征,指古代帝王亲自统率军队出征,往往为鼓舞军队士气或被情势所迫等。

B.长春节,宋太祖建隆元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诞辰日定名为长春节。

C.徙,一般的调动官职。也有调动官职的意思,一般指提升。

D.受代,即受人替代,是古代官吏因在职时违犯法律制度而被去职召回的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认为吴廷祚多年掌管朝廷重要政务,非常辛苦,于是派他去秦州任职,并亲自在事先告诉他,以免他因为离开皇帝身边而忧虑。

B.吴元载先后主管秦州和担任成都知府,任职成都时因管理百姓尺度失当,招致很多埋怨和责备,又没能平定王小波叛乱而致后果严重。

C.吴廷祚在帮助太祖分析李筠的特点及与叛军作战形势时,表述得既中肯又具体、生动,获得了太祖对他的信任,于是太祖就派他率军征讨李筠的判军。

D.郡里像给公家征收赋税一样为李益管理百姓拖欠的利息,冯伉不照办,因此被李益的奴仆们诋毁羞辱,他告发此事的奏章也被人藏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因可擒矣。

2)获于河中府民郝氏家,鞫得其状,斩之,尽没其家,民皆饭僧相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①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②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齐景公,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

(注)①勍敌:强敌。②齐庄:齐后庄公,齐景公的异母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B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C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D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齐景公在位时国内虽有多次动乱,但他还是有所作为的。

B骖,指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士专用的丧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要用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如果不符合,不如让他们离开,去危害其他国家。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骗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沙场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则表示自己兼二人之长且超越之。

D高士奇认为《左传》所记晏子数事显示其没有尽到辅佐君王的责任,且言行不一∶言论源自老子,而用计杀人却趋向刑名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2)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及遂良以筹其事。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仍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勣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摘编自《旧唐书·褚遂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B.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C.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D.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始创于秦朝,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B.朕,文中为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C.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有玉笏、象笏、竹笏等,如《项脊轩志》持一象笏至

D.刺史,初为监察职官,至隋唐时期,已不再承担监察职责,而为州郡行政长官,又称太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学识广博,精通书法。他擅长隶书,深得欧阳询和魏征看重;对那些难辨真伪的古书墨迹,他都能详细准确地说出它们的来源出处。

B.褚遂良忠于职守,秉笔直书。在兼知起居事期间,他向唐太宗表示要忠于职责,即使皇帝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录。

C.褚遂良忠直刚烈,深受信任。太宗病危时,召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入内室托付后事,把他们比作汉代的霍光和蜀汉的诸葛亮。

D.褚遂良不计得失,直言敢谏。高宗召集长孙无忌、李勣和褚遂良商量要废立皇后,褚遂良代表三人据理力争,终被贬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尝问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休,揭如日月者,敢歌庙中。公尝赴并州掾,过太行山,反瞻河阳,见白云孤飞,曰:吾亲在下。久而不能去,左右为之感动。《诗》有《陟岵》1,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公为大理丞,决诸道滞万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伐昭陵柏,高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

公迁豫州,时宰相张光辅率师平越王之乱,将士贪暴,公拒之不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光辅不能屈,奏公不逊,左迁复州刺史。于嗟乎!孟轲言: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公之谓乎!

初,中宗在房陵2】,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勋德,不可殚言。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岂非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于事业?当时优游荐绅之中,颠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何足道哉!

(取材于《唐狄梁公碑》《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释:1】《陟岵》:出自《诗经·魏风》,表达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之情。2】房陵:地名。武则天废其子中宗之帝位,改封其为庐陵王,软禁于此。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决诸道滞万七千人                狱:案件

B.武卫将军权善才伐昭陵柏       坐:因为

C城而降者万计                       乘:登上

D.物议安是非                           审:审问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敢歌庙中                         泰安(《登泰山记》)

B.吾亲在                         奔车朽索,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C.无不以子母恩情            然后践华城(《过秦论》)

D.公勋德                            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孝之休                      (狄梁公)忠孝的善行

B.彼胁从辈闻王师来               那些被胁迫跟随的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  

C.虽死无恨                      (我)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D.则天无复辟意                   武则天却没有重新登基的想法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狄仁杰是一个忠于朝廷的人。

B.中宗被软禁在房陵时,吉顼等官员也曾提出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

C.作者认为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只顾自己游乐不去扶助的官员不值一提。

D.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使读者对狄仁杰的美好品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10.第五段中,作者这样评价狄仁杰: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中的一件事,并概括这件事中所体现的狄仁杰的精神品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

参考译文: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应考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审问齐州叛乱士兵,案件已定,有人想在夜间劫掠囚犯出狱,李兑就自行决断斩杀了囚犯,人们佩服他的胆略。张尧佐主管河阳,李兑说张尧佐向来没有品行才能,不能因为是外戚而被任用。因此改任同知谏院。

狄青任广西宣抚使,以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职,李兑说以宦官参与军事,造成主将受牵制,不是好的计策。仁宗因此罢免了任守忠,太常所制定的新音乐完成,王拱辰认为十二个钟磬都以黄钟为律,和古代不同,胡瑷和阮逸也说声调不和谐。皇帝下诏叫近臣集会商议,很久不能解决。李兑说:“音乐的道理广大微妙,如果不是深通音律妙思入神的人,不能轻易发表议论。请求参考新旧音乐,取音调和谐近于雅正的,符合的就使用。”

晋升为侍御史知杂事,升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的俸禄规定和太守不同,当时有的人因被弹劾夺取符节或年老有病请求改为太守的,仍得原来的俸禄。李兑说这不利于勉励清廉和制止贪恶,于是皇帝下诏规定都根据所居官级定俸禄。李兑在谏官职位十年,凡是所论谏的事情,自己不加透露,所以很少传闻于世。出朝任杭州知州,皇帝写了“安民”二字来表示宠爱。改任越州知州,加官龙图阁直学士、广州知州,南方人说从刘鋹向宋朝投降以来,仅有李兑以清廉的节操著称。还朝为河阳军知军。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改任邓州知州。有个富人拷打仆人致死,并在死者脖子上系了绳子投尸于井中然后诡称自缢。李兑说:“投了井以后,又上吊,有这样的道理吗?一定是官吏受了贿赂教他的。”经过审问确实如此。李兑历任名州的太守,办理政事简明严肃,年老更为精明。从邓州回朝,心情淡泊没有做官的意愿。在便殿谒见皇帝,竭力求退,英宗命他不要行拜礼,任他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多次升官至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退休。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谥号为庄。

堂弟李先,考中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任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他所到的地方治事如同治家,人们用当时的俗语看待评价他:在信州称他为“错安头”,意思是容貌不好却有才能;在楚州称他为“照天烛”,意思是他行事明察秋毫。多次升官至秘书监退休,这时哥哥李兑还健在,李先服侍他更加厚道。闲居十二年死去,享年八十三岁。他的儿子李庭玉,年至六十就弃官归家供养父母。人们称赞他们的家法。

【答案】10.B11.D12.C

13.(1)张尧佐出任河阳地方官/主管河阳,李兑说张尧佐向来没有品行才能,不应该因为是外戚的缘故而被任用。因此改任同知谏院。

2)(李兑)从邓州回朝,心地淡泊没有做官的意愿。在便殿与皇帝对话,竭力请求辞职,英宗命他不要行拜礼。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改任邓州知州。有个富人拷打仆人致死,并在死者脖子上系了绳子投尸于井中然后诡称自缢。李兑说:“投了井以后,又上吊,有这样的道理吗?一定是官吏受了贿赂教他的。”经过审问确实如此。

“榜”意为拷打,动词,“仆”作“榜”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

“以缢为解”的意思是“将上吊作为(奴仆)死亡的解释”。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说法错误。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古称一纪为“十二年”,而非“十年”。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到河阳和邓州任职时,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说法错误。从原文“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可知,李兑任职河阳时,皇帝作诗以示宠爱,去邓州任职时,皇帝没有作诗。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判”,出任地方官;“素”,向来;“行能”,品行才能;“戚里”,外戚;“改”,改任。

2)“泊然”,心地淡泊;“对”,对话,回答;“丐”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是明智?怎样做是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明智,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唐太宗说:“好。”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曾经驾临太极殿,对左右近臣说:“中书省、门下省,都是机密重要的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近来只看到服从我,听不到和我不一致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实施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拔有才能的人呢?”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按照先例,(对)所有军务及国政大事,中书舍人就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都签署自己的名字,这叫“五花判事”。中书侍郎和中书令仔细审察意见,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旧的制度,因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君主怎么样?”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亲自处理国政,有时到太阳西斜,延请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兵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品性并不仁爱宽厚,但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有不通达之处,喜欢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都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广阔,一天要处理各种重要的事务,即使再耗费身心,难道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领吗?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心意,只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已定的谋略,即使(君主)有过失,也不敢直言规劝,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的原因。朕就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的人才,安置于百官之位,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经过宰相,(宰相)仔细考虑,认为便利安稳,然后上奏使朕听闻。有功劳就行赏,有过错就处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修治(自己的)职务,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行文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得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职选拔人才,不能草率。任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都愿意前来,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都会争相求进。”魏征回答说:“是这样。(如果)天下没有平定,那么只看他的才干,而不考察他的品行。(如果)时局动乱已经平定,那么不是才干和品行同时具备的人才,不能任用。”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去世。唐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左右近臣说:“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答案】10C

11D

12B

13.(1)按照先例,(对)所有军务及国政大事,中书舍人就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都签署自己的名字。

2)时局动乱已经平定,那么不是才干和品行同时具备的人才,不能任用。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群臣既知主意主意指的是君主的心意,是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是一个判断句,指代前文,是后句的主语,应在前断开,排除BD

句意为:天下如此广阔,一天要处理各种重要的事务,即使再耗费身心,难道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领吗?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心意,只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已定的谋略,即使(君主)有过失,也不敢直言规劝,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的原因。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年号由秦始皇首创,以后每一个皇帝即位都有一个固定的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虽然认为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虽性非仁厚……公得其一,未知其二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文帝算不上励精图治的君主。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事,按照先例;,提出;,都;,签署。

2既平,已经平定;才行兼备,才干和品行同时具备;,任用。

【答案】

10D

11B

12C

131)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

2)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

141)在明堂时孝文帝大动肝火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了他迁都大事,所以他才声色俱厉;(2)孝文帝发怒是为了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再反对他迁都一事。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于此”作“迁都”的补语;“王公”作主语,“以为”作谓语,“何如”作宾语,故应在“王公以为何如”前后停顿,排除BC

“今者兴发不小”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不小”作“兴发”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动”做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认为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错。筮,用蓍草占卦。卜,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错。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根据“安定王拓拔休等相帅如右”可知,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表示反对,所以,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迁都洛阳。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宅”,以……为宅,迁都城;“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2“非常”,不平凡的;“断”,决断;“何”,什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文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的意思是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据此概括为:在明堂时孝文帝发怒的原因是他害怕大臣们跟着拓跋澄,争先恐后发言,阻止他迁都洛阳大事;孝文帝大动肝火的目的只是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敢再发表意见,发怒是为了堵住大臣们反对迁都的嘴巴而已。

参考译文: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休息,派太常卿王谌为他占卜起兵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革”,孝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孝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大人物的变革像老虎一样’你为何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说像老虎一样变革!”孝文帝变脸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让我军的士气低落吗!”拓跋澄说:“虽然国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孝文帝迎上去说:“关于此前'革’卦之事,现在还想跟您讨论一下。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然后,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南迁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所以我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和贪恋原有的风俗习性,我这样做一定会使北方人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六月丙戌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丙子日,下诏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手执马鞭,骑马出城,随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战马前跪拜。孝文帝说:“我们的军事战略已经决定,现在命令各路大军前进,诸位还想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独自前行,将要去什么地方?臣下们有劝谏的意愿却找不到劝谏的言辞,所以斗胆冒死前来请命。”孝文帝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向前一步说:“想建立大功勋的人不要与众人商议。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继续南伐的想法,迁都洛阳,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文武百官都大呼万岁。当时的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迁都洛阳的计划就确定下来了。

参考译文: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年少时读了不少书。宋初,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恰逢李筠反叛,吴廷祚禀告太祖说:“潞城山路险峻,并且阻断太行山,敌人占据了,不容易攻破。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进攻他,他一定会离开上党前来拦截与我们交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离开了水,趁机可以擒获他了。”太祖于是亲自率军征讨,让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李筠果然领兵前来,在泽州南面交战,他的军队败逃。建隆二年夏天,皇帝对他说:“你掌管朝廷的重要政务,至今多年了,派你去管理秦州,来协调辛苦和安逸。第二天就要下令,恐怕你因为离开我的身边而忧虑,所以先告诉你。”此前,秦州夕阳镇的西北面连着大沼泽,多出大木材,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开采营造的机构,调派士兵分批伐取木材来供给京都。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部众争夺,高防搜捕他的同党,又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命令吴廷祚取代高防,带着诏书赦免尚波于等人,西夏人深受感动。这一年秋天,以伏羌的土地前来进献。吴廷祚在开宝四年的长春节来朝见皇帝,接着生病,不久去世,年纪五十四岁。追赠侍中,官府供给财物办理丧事。

吴廷祚谨慎仁厚说话少,治家严格;本性孝顺,为母亲守丧期间,不喝汤水好多天。

儿子吴元载,雍熙三年,调任秦州知州。州中百姓李益,是长道县酒务官,家里富有钱财,僮仆奴隶几千人。他任意指摘、蛮横把持郡中官吏的短处,上上下下的官吏都畏惧他。百姓欠他利息钱的有数百家,郡里像给公家征收赋税一样为李益管理百姓拖欠的利息,唯独推官冯伉不顺从。李益派遣几个奴仆窥伺冯伉巡行集市中时,拽他下马,趁机诋毁羞辱他。冯伉多次上表陈奏这件事,表章又被办事机构的官吏藏匿,无法送出。后来通过集市中买卖马匹的翻译附在奏章里才让皇帝得知。皇帝非常生气,命令吴元载逮捕李益。诏书还没送达,京城里的权贵就已经(把情况)告诉了李益,李益很害怕,就逃走了。吴元载把情况报告了皇帝,皇帝更加愤怒,命令州郡紧急追捕李益,在河中府百姓郝氏家抓获了他,审讯得到了实情,杀了他,全部没收了他的家产,百姓都向和尚布施斋饭以相互庆贺。淳化二年,吴元载调任成都知府。蜀地的风俗讲求奢侈,喜欢游玩,吴元载禁止了这些风俗;官吏百姓犯了小错(吴元载)又不稍加宽容,百姓多有埋怨和责备。等到王小波作乱,吴元载没能抓捕和剿灭,后因任期满由新官代替而回到了京城,成都失守。

【答案】10A11D12C

13.(1)一定会离开上党前来拦截与我们交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离开了水,趁机可擒获他了。

2)在河中府百姓郝氏家抓获了他,审讯得到了实情,杀了他,全部没收了他的家产,百姓都向和尚布施斋饭而相互庆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部众争夺,高防搜捕他的同党,又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命令吴廷祚取代高防,带着诏书赦免尚波于等人,西夏人深受感动。这一年秋天,以伏羌的土地前来进献。

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

捕击其党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古代官吏因在职时违犯法律制度而被去职召回的另称错误。受代,指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于是太祖就派他率军征讨李筠的判军错误。从原文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可知,应该是太祖亲自率兵征讨,让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拦截;,就像;,离开;,沼泽;,趁机。

2获(之)于河中府民郝氏家,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抓获;,审问,审讯;,实情;,没收;,名词动用,布施斋饭。

参考译文: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之礼。”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通过计算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坐车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只能在水下潜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找到大鼋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都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深入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景公继位,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他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他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都源自老子学说,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不正是这样吗?”

【答案】10C11B12B

131)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

2)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14三人崇尚勇力,无视长幼间的礼仪,会因为分桃不均、不服对方而相斗杀。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只能在水下潜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找到大鼋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

“不能”修饰“游”,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左”的意思是“左手”,是“操”的主语,应在“左”前断句,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应是左边的马。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如让他们离开,去危害其他国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意思是: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长率之伦”,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利”,得到好处;“尊”,提高;“重”,增加。

2)得分点:“不子若”、“不子逮”,宾语前置句;“让”,谦让;“是贪也”,判断句;“然而”,这样却。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的意思是: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之礼。晏子认为三人是崇尚勇力,无视长幼间的礼仪的人。所以当三个人争两个桃子时才会因为分桃不均、不服对方而相斗杀。

参考译文: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其擅长写隶书,父亲的朋友欧阳询特别看重他。太宗曾对侍中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谈论书法。”魏征说:“褚遂良下笔刚劲有力,很有王逸少的风格。”太宗曾经拿出御府金帛求购王羲之的墨迹,天下之人争着携带古代书法到朝廷进献,当时无人能够辨别真伪,褚遂良详细地论说来源,无丝毫差错。贞观十五年,遂良迁任谏议大夫,并主持起居事。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掌管起居,记录什么事,一般说来君主是否可以观看?”褚遂良回答说:“如今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记录君主的言行,并记载善恶,作为鉴戒,希望君主不做非法之事。没听说帝王亲自观看之事。”太宗说:“朕有不对之处,卿一定都记下吗?”褚遂良说:“遵守道义不如忠于职责,臣职责在于记载,君王的一切举动都要记录。”褚遂良先后几十次呈上进谏的以及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之事的奏章,大多被太宗采纳。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不久因父亲去世解职。二十三年,太宗病重,召褚遂良及长孙无忌进入卧室,对他们说:“卿等忠心耿耿,全记在朕心。从前汉武帝把儿子交给霍光,刘备把幼子托给诸葛亮,朕死后之事,全交给二卿处理。”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六年,高宗准备废掉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见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和褚遂良商议此事。褚遂良说:“皇后出身名门,是先皇为陛下所娶,侍奉先帝,无亏妇德。先帝病重,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就要托付给卿。’陛下亲耳聆听此话,声音犹响在耳边。此后没有听说皇后有过错,恐怕不应废掉。臣现在不敢不顾原则依从陛下,违背先帝遗命,希望陛下再三考虑。愚臣违逆圣颜,罪该万死,只求不负先帝厚恩,怎能顾惜性命?”褚遂良将手板放到大殿台阶上,说道:“这个手板还给陛下。”并摘下帽子叩头流下血来。皇帝大怒,命人将他拉出。长孙无忌说:“褚遂良是先帝托孤大臣,有罪不应加刑。”第二天,皇帝对李勣说:“册立武昭仪之事,褚遂良执意不从。褚遂良既是托孤大臣,他若不同意这事,只好暂时搁下。”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家事,不该与外人商量。”皇帝于是立昭仪为皇后,降授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任桂州都督。不久,又贬任爱州刺史。第二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三岁。

【答案】10D

11A

12D

13.(1)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掌管起居,记录什么事,一般说来君主是否可以观看?

2)褚遂良先后几十次呈上进谏的以及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之事的奏章,大多被太宗采纳。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陛下亲承德音德音,指善言,旧时用来尊称别人的言辞,是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B

臣今不敢曲从中,是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

句意:陛下亲闻先帝的临终遗言,其言好像还在耳边。皇后此后没有听到什么过错,恐怕不能废除。我现在不能曲从,(如果这样的话),对上违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隶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错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的特点。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褚遂良代表三人据理力争错误。由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可知,李勣的态度和褚遂良明显不同。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曾经;,掌管;大抵,大概,大多。

2便宜,合乎时宜;,几;多见采纳表被动,被动句。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祖父狄孝绪,贞观年间担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担任夔州长史。作为人子,极为孝顺;作为臣子,极为忠贞。忠孝的善行,高举如日月,能够在祖庙中颂唱。狄公曾经去并州任州掾,路过太行山,在山上转身遥望河阳,看见白云孤零零地飘去。他说:我的父母就在云下。久久不忍离开,同行的人被他感动。《诗经》中有《陟岵》篇,为行役中的君子不忘记双亲而感伤,(这就是狄公要说这句话的原因)。啊呀!孝心到了极点,忠心便由此产生了。

他担任大理寺丞时,判决各地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天下人叹服他的公正。武卫将军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处决他。狄仁杰直言上奏不肯退却,皇帝大怒,说:他让我做了不孝的人!身边的近臣扯了扯狄仁杰的衣角,示意他退出宫廷。狄仁杰却走上前说:陛下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正如汉代张释之所说:'如果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那么要用什么刑法处罚他呢?’我怎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使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呢!”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饶恕死罪。啊呀!执法的官员,让人担忧的是寡情少恩,然而唯独狄梁公用仁爱之心维护君王,用意多么高远啊!

狄公调任豫州刺史,当时,宰相张光辅率领军队平定越王叛乱,将士贪婪残暴,狄仁杰将暴军阻拦(在城外),(对于张光辅的要求)不回应。张光辅大怒,说:刺史你要怠慢元帅吗?狄仁杰回答说:你率领三十万兵力剿灭一个乱臣贼子,那些被胁迫跟随的老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登城投降的人数以万计。但你却纵容残暴的兵士屠杀无辜百姓,把这当作功劳,使无辜的百姓肝脑涂地。如果我得到尚方斩马剑,一定砍下你的头颅,我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遗憾。张光辅不能让狄梁公屈服,便上奏朝廷说狄公对他骄纵不敬,狄公被贬到复州任刺史。啊呀!孟子说: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概说的就是狄公吧!

最初,中宗皇帝被软禁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武则天却没有恢复李氏江山的想法。只有狄仁杰坦然地上奏回复,没有不拿母子亲情作为进谏内容的,武则天也渐渐清楚明白,最终召回中宗,再次将他立为皇太子。中宗从房陵返回朝廷,武则天将他藏在宫帐中,召见狄仁杰,询问对庐陵王的处置方式。狄仁杰慷慨陈奏,话一出口就痛哭流涕,武则天立即让庐陵王出来,对狄仁杰说:还你皇太子。狄仁杰走下台阶,流着眼泪恭贺庐陵王,恭贺完毕,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人知道,众人议论纷纷,哪能分清是非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对,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百姓非常感动,欣喜不已。

狄公的功勋道德,是说不完的。狄公在任大理寺丞时,抗颜直谏而不屈服;在豫州刺史任上,阻拦元帅而不退让;等到升任丞相时,又恢复被废黜的太子的地位而匡正了天下根本。难道不正是狄公刚正不阿的正气出于他忠诚的性格,表现在他的事业上吗?当时那些在官吏之中悠闲游乐,国家倾倒而不扶持、危难之际而不救助的人,怎么值得一提呢!

【答案】6D7C8D9A

10.(1)抗天子而不屈:高宗坚持处死权善才,而狄仁杰却犯颜直谏,向盛怒的高宗奏免权善才死罪,表现了他守法不阿的精神。

2)拒元帅而不下:抗拒元帅张光辅入城,面对威胁,为了保护百姓,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精神。

3)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狄梁公担任丞相时,想方设法恢复了庐陵王的太子地位,保住了李唐的国本,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审:审问错误。应该译为清楚,明白。句意:哪能分清是非呢。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介词,到。B,代词,白云;表推测,难道。C,动词,作为。

D,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武则天却没有重新登基的想法错误。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或旧制度重新得以恢复。即恢复中宗李显的帝位。句意:武则天却没有恢复李氏江山的想法。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狄仁杰是一个忠于朝廷的人错误。结合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分析,为行役中的君子不忘记双亲而感伤。是为了说明狄仁杰是有孝心的人。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对应文中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高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这部分讲述了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被高宗定为死罪,狄仁杰坚持不可,守法不阿,可以看出他抗天子而不屈

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对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乘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这部分讲述张光辅部下将士贪婪暴虐,狄仁杰为了保护百姓,面对威胁,坚持不让他们入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精神。

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对应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讲述狄仁杰从容应对武则天,想方设法恢复了庐陵王的太子地位,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

文章来源:

图片

本文由凌云语文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