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离高血糖的5条“金句”

 yt海的女儿 2022-04-17
图片

1亿多中国人是怎么惹上糖尿病的?为什么现在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已经达到了11.2%。

糖尿病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但是糖尿病是能预防的,只要了解它,掌握与'它'和平相处的方法,也可以轻松应对糖尿病!

图片
金句1
体重不控,降糖白忙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对2型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尤为密切[1]

这是由于肥胖患者体内血脂异常,多种代谢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容易引起胰岛β细胞对胰岛素利用不足,导致血糖升高[2]

图片

在前几年临床有一项大发现:在《柳叶刀》上对临床试验DiRECT的一年随访结果出炉:采取积极的饮食限制管理,可以使近半数受试者实现糖尿病症状的完全缓解,而且很可能不再依赖药物治疗!在12个月内如果能减肥15公斤以上,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更是达到86%[3]

根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治疗原则,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如属于肥胖,第一步不是服药,而是减肥。

金句2
要想血糖好,肌肉“化糖”少不了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需要肌肉的帮忙。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有研究显示,肌肉量从中年开始走下坡路,70岁时男性肌肉量约减少1/3。

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自身肌肉水平,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图片
6米测试法
图片

按照正常的速度走6米的距离,如果用时超过5秒,说明肌肉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表示要加强肌肉锻炼了,中年人、糖友们尤其要重视。

增肌的方法

饮食上吃足蛋白质(其中乳清蛋白更好),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质,但乳清蛋白在合成肌肉方面效率更高,在促进蛋肌肉合成方面效率最强,且对肾的负担相对其它蛋白质较小。含乳清蛋白的食物有牛奶、酸奶、奶粉等乳制品。

运动上力量训练可增加肌肉重量,而力量训练主要是抗阻运动:锻练部位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以俯卧撑、哑铃等中等强度的锻炼为宜。每周可做力量练习3次,每次30分钟,其余时间做有氧运动。

图片

金句3
蔬菜每日500克,稳血糖、补维C!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大鱼大肉的饮食多了,而且精细加工的食物也越来越多。这样更容易出现热量过剩,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被誉为能预防糖尿病的'地中海饮食'中就提到要多吃蔬菜,这类食物能量密度低,富含膳食纤维,容易产生饱腹感,使总能量摄入降低,帮助维持适当体重,这也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推荐糖尿病人每日蔬菜摄入量500克左右,尤其是叶菜类。

通过全谷物类替代精细化加工的淀粉类类主食,而肉类则要少吃红肉多吃鱼,若要吃红肉,也应优先选择瘦肉食用,可增加海产品摄入。

图片

金句4
要想管好糖尿病,优质睡眠少不了

美国《医学会小儿科》刊载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8小时,有可能会导致上腹部脂肪堆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者认为:睡眠不足与代谢紊乱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相关性。每天睡眠时间长期减少2小时,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群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比睡眠时间相对长者高出4—5倍。而正常的睡眠时间需要7—8小时。因此长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要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人。

图片

金句5
降糖同样也要“管压力”

心理压力过大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但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压力较大的人,更易出现大肚腩、血脂异常、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的症状,而且女性患病风险比男性高5倍。

另一项研究显示,注意缓解压力,则能有效降低体内的血糖浓度。一方面,在压力的刺激下,身体会“动员”起来,通过调节皮质醇激素等的水平,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能量。而一旦这些糖没有得到及时的“善后”处理,就可能堆积在血液里,导致血糖上升。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压力,要正确的去认识它,保持适度而不是过度的压力,要学会释放压力,宣泄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找家人或朋友聊天来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我们的压力也会减轻。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因为生命的精彩,不再于疾病本身,而在于你对待它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陳永斌,陈仁年.穴位埋线为主干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J].中国针灸,2012,32(5):390-394.

[2] 赵喜新,张东艳,张真真,等.透穴埋线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C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39(5):358-361,381.

[3]1http://www./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3102-1/fulltext

本文内容引自公开资料,仅做健康科普。具体诊疗请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建议。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