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

 新用户49272060 2022-04-18
文章图片1

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主要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教授及其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他的否证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这种立场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更为普遍的人类事务当中。波普尔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方面做了不少思考。他认为,没有理想的社会,只有不断改进和修正的社会;没有理想的制度,而只有不断纠正错误的制度。这样的观念和他在知识理论上的主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波普尔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比较有影响,他们是沃金斯(John Watkins)、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沃金斯的著作《科学与怀疑论》有一定影响,但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影响更大。拉卡托斯自称精致的否证主义者,一生的重要思想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用以解说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问题。不过很多人更愿意把他当作历史主义者。

一 否证的意义

否证(falsification),人们也经常翻译为证伪。从语词上看,证实和否证好像是一个相对的语词对子,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证实和否证在波普尔那里并非一个简单的配对的范畴。

第一,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是意义标准。有意义才谈得上证实。逻辑实证主义对于可证实性的强调远大于实际证实,比如他们认为意义就是证实方法。波普尔则认为证实是无关意义的,他对究竟意义问题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兴趣。

第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非常重视逻辑。特别是构造主义的物理主义的哲学家更重视逻辑,逻辑是他们研究科学知识的唯一任务,离开了逻辑他们就无事可做了。波普尔认为,一万个天鹅是白的,这也证实不了“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判断,而一只黑天鹅却可以有效地反驳“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论断。这是波普尔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不是波普尔爱好逻辑。

第三,逻辑实证主义讲证实是指一个命题得到了经验上的确认或支持。而证伪也是表明经验上对一个命题证实为假。讲否证的时候逻辑实证主义也在强调证实。波普尔讲否证有点否决的意思,就是我们终于可以合情合理地拒绝一个陈述或一个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证实并不是某种逻辑上优越的东西,而是态度上错误的东西。

第四,逻辑实证主义讲证实,强调的是科学积累真理,波普尔所说的否证是一种实用的方法论规则。波普尔认为,证实不配作为这样的规则。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反驳。反驳这个词充分体现了与检验、确认这样的语词所表现的不同立场。比如在检验中人们有所谓真理的符合论,目的在于和经验相比照,而反驳是一种取舍的需要,而不在于其是否是真理。按照波普尔的理解,证实理论是毫无价值的事。他把证实看作检验失败,看作反驳没有成功。问题在于实用方法论的核心是反驳而不是证实。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结果都追求否证。

二 批判的理性

为了追寻否证法的合理性,波普尔找到了试错法(try outmethod)。试错法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洞见。波普尔把一切生物生存的普遍法则叫做试错法。一切生物对于环境发生的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试探性的。当试探成功的时候,就会把成功的模式和行为保持下来,如果错了那就进行新的尝试。生命的生存永远在这种尝试新的行为、修正旧的行为当中进行。波普尔的这个思想至少得到了桑代克(E. Thorndike)等动物行为心理学家的支持。

试错法是一种生命对于环境的适应法则,在生物界是普遍有效的。人也生存在这个环境中,也是一个物种,人适应生存也是应用试错法。只不过试错法是一种本能的方法。人有理性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可以自觉地修正错误。

寻求知识的方法论策略是在试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出错,那就主动地修正错误,放弃对错误的坚持。科学家的行为是理性的,就在于科学家追求否证,而不是墨守成规。否证论的科学方法由猜测和反驳两个环节构成。猜测表现了科学理论都是假说,都是猜测出来的,做出猜测后就谋求对于猜测的反驳。如果反驳成功了,那就继续猜测,有了合理的猜测就开始新的反驳,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循环。

重要的社会决策也是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保证的。不断尝试、不断纠正错误才是理性的。大家要不断地寻找我们可能出错的地方,才能避免犯重大的错误。这才是理性的社会和理性的生存方式。对于政府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纠正错误的政府,没有理想的不犯错误的政府。好的社会制度也应该有利于猜测和反驳的循环。波普尔为此写了两本书:《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三 方法论程序与四段图式

猜测和反驳是波普尔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程序的一个粗略表述。更为精细的表达体现为波普尔所说的四段图式这个四段图式的简略表达式为P1—TT—EE—P2。对这个表达式的解释是从问题出发,经过猜测和反驳找到新的问题。

不是从经验出发,也不是从理论出发,不是从不可怀疑的前提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这表现了波普尔的方法论有实用的性质。这种方法论不依赖过去认识论上的那些可靠的前提。不过这里的问题一定是针对自然界的,针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理论要想解释世界就会有需要解释的现象存在,如何解释就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猜测阶段提出尝试性的假说。这种尝试性是科学知识固有的特征。针对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试探性的假说,以使得科学家面对的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这里假说是什么呢?假说是科学家解释科学事实和预测科学现象的需要提出的。解释自然现象、预测科学事实都依赖科学的假说,也就是依赖猜测。但是科学的预测必须遵守一定的方法论规则,我们追求的解释必须达到概括更多的事实,解释更多的现象,而且预测的理论形式也应该更概括、更简单、更有效。这是提出猜测的重要的方法论要求。

反驳阶段相应于实证主义的检验。在一般科学家那里,检验的目的往往理解为证实假说是正确的,而波普尔则认为,检验的目的是为了反驳理论。因为只有经受住严格反驳的理论才是更好的理论。虽然科学理论的活动是从问题出发,但是解决问题就是要达到更好的科学理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让假说经受更严厉的反驳。

因为反驳是追求更好的理论的环节,所以是否达到了更好的理论需要通过反驳。而且理论迟早都会被反驳。理论被反驳就会产生新的问题,以提示出新的尝试性假说的方向。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循环。

四 自主发展的知识

为了说明知识的存在论地位,波普尔还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理论

所谓三个世界理论是把世界分为不同的三种实在,分别叫做第一世界的物理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所有的事物;第二世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状态和过程的世界还存在第三世界的知识的世界,即人类精神产品和人工制品所构成的世界。第三世界包括我们的语言、故事、传奇、宗教、神话、假说和理论、音乐、歌曲、绘画、雕塑等东西,还包括所有的人工制品。按照相生关系,知识是心理世界的产物,是心智的作品。心理活动的存在方式需要有物质的载体,而知识的活动也要有物质世界的东西作为载体。

但是波普尔并不认为心理世界和知识世界不能离开物理世界而存在。他们的活动有物质的载体,但是却可以独立存在。这就好比人做成了一件什么东西,虽然是你做的,但是这个东西却脱离制作者而独立存在了。波普尔考虑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关系时强调第二世界的独立存在,在考虑第三世界的时候也很强调知识的独立存在。知识的独立存在却不能和物理世界直接相互作用,需要通过心理的世界和物理的世界发生相互作用。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应用。一个应用是用来解构主体概念。波普尔在其自传中说,他一直为身心关系问题感到非常困惑,直到他发现了三个世界的学说才逐渐看到了解决身心关系问题的希望。问题是我们一直认为主体、自我、心灵等东西是某种实体。事实上,心的行为其实是参照我们的语言进行的,语言决定了我们想什么以及如何想。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学说的观念的第二个应用就是认为知识的、语言的和文化的世界是自主的,是自主发展的。知识是狭义的概念,广义上,一切人工产物都是第三世界的成员,既包括无形的知识、观念、态度,也包括有形的艺术品、技术产品、生活用品等,都是第三世界的成员。由于波普尔主要是研究知识论的哲学家,他是在理解第三世界的“内容”方面来理解知识的发展。波普尔认为知识的内容方面是自主发展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知识的内容,而是知识本身的发展基本上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进行。

知识的自主发展在各个环节和因素中都有体现。科学开始于问题,问题不是你我发明的,在知识的内容中,在知识的不同内容的关联中就会产生问题。爱因斯坦革新了物理学,并不仅仅因为爱因斯坦是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是因为牛顿力学中关于时空的理论本身就有需要检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家的工作,但是科学家没有能力发现不存在的问题。假说和假说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的知识理论不要致力于去了解科学家怎么样,而是从知识的“内容”的客观和自主的方面去理解知识的发展。问题、问题境况、解决的可能性以及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而是知识自主发展的表现。波普尔因此而把知识叫做客观知识,关于这种知识的认识论达到了一种没有主体的认识论,只有客观内容自身发展的认识论。

五 科学知识的发展逼近真理

波普尔的知识理论是一种自主发展的理论,一种客观知识的理论。这种客观性表现在知识的存在是客观的,知识的发展也是客观的,而且还是自主的。那么这样的知识发展观如何评价科学发展的基本认识论特性呢?或者说这样的知识的发展有没有规律或目的呢?

传统实证主义提出的科学进步观念要求明确地体现在科学理论的实际结果当中。一般的实证主义者都主张一种累积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累积真理。科学理论的发展符合覆盖律。所谓覆盖律是说,每一次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都会使得理论覆盖的事实领域不断扩大,理论普遍性的程度不断提高,积累的真命题增加,理论形式更简单。

波普尔哲学特别强调证实是无效的,他强调可否证性。因而波普尔不可能承认累积的科学进步观;对于覆盖律,波普尔有自己的看法。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发展方式是通过证实积累真理。而波普尔则认为知识通过假说之间的竞争,通过严格的否证选优而取得进步。这个过程大体上是客观的并且是自主的,知识的进步是进化的。因为原则上人们关于世界上的事物的假说应该无限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假说都能生存下来,能剩下来的假说仅仅是其中的极少数,大多数假说都消失在了知识发展的历史当中。那么什么机制使得少数知识保留下来,大多数假说淘汰掉了呢?波普尔认为是严格的反驳在假说的相互竞争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受不了严格反驳的假说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衡量反驳的严格性的程度,波普尔提出了可否证度(falsification degree)概念。可否证度的意思是说如果理论能够覆盖更广大的事实领域,那么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存在潜在证伪者的可能性就越大,理论就越有可能被否证。当然可否证度大并不意味着实际上被否证,这是一个逻辑的概念,而不是事实的概念。理论的可否证度大就意味着理论覆盖的事实领域更大,理论的形式更简单,更优美,理论的普适性也更大。

科学向可否证度增大的方向发展还意味着科学逼近真理。相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真理的观念,波普尔提出了他的逼真性(verisimilitude)概念。波普尔认为科学总是假说,科学追求否证,谋求更大的可否证度,那么也就不可能积累真理,但是科学可以抛弃错误。否证了的东西就成为错误,为科学所淘汰。抛弃的错误的东西越多,那么离纯粹真的东西越近,这就是波普尔的逼真性观念。淘汰掉所有错误的真理是知识的一种极限状态,不可能成为现实。科学永远只能逼近真理,而不能成为真理。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文章图片2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文章图片3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