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英语太辛苦,就别学了直接用,而且早晚用英语

 早晚积累 2022-04-18

「如果你想一起学习英语,直接看文末」

三月底在英语流利说再一次测试了一下英语水平,这一次测试等级达到了LV4「如下图」。

从结果来看,每年上升了一个台阶。但进步速度有点慢,这是因为我原来的英语底子太薄,期间的方法又是自己在摸索,慢是自然了。

按照流利说的级别划分,这个级别可以“出国自由行,吃喝玩乐随心安排”,而我自己知道自己还远没达到这么流利。

但测试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目前的英语水平。首先发音相对较好,其次阅读尚可,最需要提升的是流利度。「如下图」这个结果与我这些日子学习英语的付出是相对应的。

过去两年多时间,做的最多的就是朗读和听。从听原音越来越清楚的结果看,这些精力没有白费。

关于朗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从公众号“清晨朗读会”选一篇文章朗读,我的习惯是戴个蓝牙耳机跟读,朗读改善了我的发音,朗读也帮助我很好的与英语保持粘性。

朗读和听都是在练听和理解力,而口语并没有刻意去练习,因此测试结果显示流利度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至于听,听的最多的新概念英语,去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会用耳朵刷一遍新概念二的96篇文章,不求甚解的听。

那段经历让我的耳朵一点点打开,从一开始听1倍速速都很困难,后来可以听2倍速。但始终没有逐字去研究每一篇文章。今年一二月份,我每天听写一篇,后来总共听写了70篇「如下图」。通过听写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盲区「比如听不清的生词、句子,固定用法等等」。

这个月起,越来越能感觉到听力的进步,以前一篇文章要看很久才能看明白,听始终听不懂,但最近一篇文章很快就能从听不懂,到听的很清晰。这让我对学好英语这件事越来越有信心。

为了尽快将英语变成自己掌握的能力,不再花太多精力用在学英语上,结合这一次的测试,我重新梳理了一下学习英语的得失,优化学习的策略。

于是也就有了这一篇总结,也是对走过的弯路的思考。也是对之前行动的优化,接下来用的时间会更少,但效率会更高。主要有关听说读,暂不包括写。

在我看来,写是最难的,写并是写本身,而是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对英语语法、知识的深入理解思考后的输出。拿我们自己的母语来说,汉语每个人都会说,但能写出好文章的真的很少,这能从某个角度说明写并没那么容易。

能够把听说读三件事先做好,相信英语水平就已经能够满足正常的交流和阅读需要了。

最重要的是,能够逐渐靠近随意听和随意阅读的能力,自信心的提升是必然的。

关于听,把一篇文章听十遍好过听十篇文章。反复听一篇文章,直到耳机放在耳朵上,很容易就能听出语音里说的是什么,这一篇文章花的精力和下的功夫就真的值了。

怎么做呢?用原典英语里的321X法,先盲听3遍,再跟读两遍,再听一遍。X则是你想听、读、跟读都可以,看自己需要。这个方法很管用,并且我个人习惯在听一篇文章四五遍后,听到不熟悉的地方,马上打开原文差耳朵的盲区。这样大脑和耳朵以及眼睛很容易建立起联系。对于理解单词的词义,很有帮助。

两周前,我用这个方法听了奥巴马的演讲:为什么我们要上学?演讲总共16分钟。

周末两天的时间,我反复听前6分钟的演讲,后来跟读,并找出不明白的单词和听起来模糊的句子。最终听了多少遍我也不记得了,结果是现在基本可以盲听。

当耳朵能够自由聆听一段很有深度的短文或演讲时,那种发自内里的通透的感觉,很爽。

关于朗读我犯的错,之前我每天跟读一篇文章,但并没有弄懂句意。

通常一篇文章大约有两分钟,由于有生词会卡住,通常我朗读的时间会在2.5~3分钟左右,会比原声多出半分钟,这其实是不熟练的表现。

并且朗读完了,有时意思也并不一定弄的很清楚,囫囵吞枣罢了。

最近我调整了做法,先盲听两三遍,再对照原文读一两遍,最后再听,再朗读录音。并且最后至少翻译一小段话。用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对文章的理解很有帮助。

关于说,这件事我目前练的最少,这也是为什么流利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当然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找来文章进行复述。新概念的文章就很适合练习复述。复述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不太需要动脑筋的,是尽可能地复述原文,相当于背诵。

一种是要动脑筋的,比如把原文中的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进行复述。用这样的方法,能够刻意练习自己对语句的掌控。

复述这件事是我不久之后要着重练习的。

对于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听的足够多。比如我在看电影《绿皮书》时,学会了一句话eyes on the road。博士提醒托尼好好看路说了很多次,我就记住了。

当我们听的量足够大时,有一些固定说法,会重复很多次。大脑的记忆有两种:

一种是重复记忆;

一种是高强刺激后的记忆。

高强刺激,很多第一次经历或者亲眼所见突发的事,我们都难忘,比如结婚生子的日子的事情,虽然只发生了一次,但我们能够记得很清楚。

像eyes on the road这样的短语就是在短时间里不断地刺激,并且是有使用场景的刺激,于是我记住了。

关于写,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学会,哪怕是汉语的写作,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有个自己用起来很受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看赖世雄的书学来的。

就是每天在读英语文章时,找一个自己的喜欢的词组或句子,去写一篇日记,把这个词组或句子用在文章里。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刺激大脑强化一些固定用法。

听说读三个动作中,其实用到了学习语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音义对应

听不明白、读不懂、说不清的地方,大多都是音义没有对应,对应起来就顺了。所以,围绕着音义对应再去做,就会事半功倍。哪怕每天做的很少,但只要专注,只要每天坚持做,就会产生积累效应。

除了音义对应的原则,其实这么做还用到了一个学习的方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那本书里提到:

「不专注,练习没有效果」

「更短的练习,更好的注意力」

「较短的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比起更长时间内投入百分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书中还提及那些把同一部电影反复看很多遍并不断复述加深理解的方法,理解英语的能力比简单地观看许多不同电影来练习,得到了更快的提高。

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类比最合适不过了:

一片草地如果有人不停地从一个区域经过,那个区域就会被踏出一条路来。但如果是一群人随机的走来走去,就不会踏出路来。因为只有踩踏的速度超过草恢复生长的速度才回踩出路来。

同样的,如果你要练习听力,就把一篇文章听到能够听懂为止。什么时候能够听懂?当聆听理解的速度超过遗忘的速度,大脑就记住了。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以上是我这两年学习英语的一些感受,其实这背后已经不是学习英语本身了,而是学习技能的底层原则。

而我现在更相信,主动做成一件事,做成这件事的方法会对学会其他技能更有帮助。而学好英语这件事,是我当前努力主动去做成的第一件事。

鉴于以上,我打算组建一个微信群,召集一些想学英语的朋友一起学。

方法很简单:

围绕音义对应+刻意练习展开。

人员不会太多,限20个人,不收费,但会有一些小门槛。限制人数的原因是,人太多效果可能会下降。

免费的原因是我觉得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已经很好了,我很清楚自己的能量,还达不到收费的能力。再就是学习这件事如果是一个人,其实挺难也挺孤独的。

找到同频的人,一起学,大家互相给反馈,学习起来会更快。对我来说,教是更好的学,收获会更多,这本身已经赚了。

群里会做哪些事呢,其实就一件事,每天用英语,各种方式的用英语,用自己的刻意努力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强化发音,朗读结合翻译强化发音与理解;

纠错反馈,点评反馈互相纠正错误并提高;

刻意练习,不定期逐句死磕短文改善发音;

等等。

一起玩的小门槛:

你需要做到每天早晚抽出15~30分钟时间;承诺每天朗读文章并翻译一两句读的文章;愿意花时间聆听他人的发音帮助他人纠错;准备自己学英语的三个理由;

一个自我介绍。

如果你看到这里,对上述的这些方法认同,对自己学好英语有信心,相信在学好英语的路上,我们是同频的人。可以加我的微信:35275347,暗号:早晚用英语。

特别说明,这个群里没有其他英语培训的那些大道理,目前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有的只是每天扎扎实实的用物理行动来输出自己的努力。

相信我,在学好学不好英语的路上,你都不会孤独。

相信我,在成长之路时间无法积累,努力可以积累。

相信我,坚持早晚用英语,你早晚能看到自己进步。

参考文章:

清晨朗读会——推荐一个学习英语的公众号

上一篇文章:

人生的第二个马拉松这么跑,PB了22分钟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