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在死磕打卡虐自己么,试试这样与时间交朋友

 早晚积累 2022-04-18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在公众号里提到过很多次,将来可能还会反复提及。因为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与时间作朋友,才会越来越淡定从容。在我看来全书说了两件事:

一是升级心智,做大脑的主人;

二是开始积累,学会运用复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哪有这么容易。在与时间交朋友的路上,跌跌撞撞,每一次回过头看,都觉得过去的自己真的很傻,有些道理早就该知道了啊,有些事也早该做了啊。

但回过去想想,也没什么好哀怨的,反而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觉得过去的自己傻,总比一直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要好。

正如雷·达理奥说:

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有学到东西。

如今在网络上你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很多文章教我们怎么打卡,如何坚持每天做事,让自己精进的方法和技巧。但往往我们只是埋头做事,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那些所谓的打卡,也会随着苦哈哈地坚持而慢慢中途放弃。

思考背后的原因:

要么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看别人做眼馋;

要么三分钟热度,开始发力过猛无法坚持;

要么投入精力太盛,时间一拉长疲于奔命。

于是我们会发现,越是做事,反而越容易焦虑。为什么,因为我们总会不经意地与他人去比。

殊不知,别人让你看到的结果,来自过去长时间的积累。用自己的业余水平与他人的专业来比,自不量力,不焦虑才怪。

毫无管理自己能力的人一开始就想无比自律,哪有那么简单。与其这样,倒不如放低要求,放慢节奏。把时间拉长,渐渐就能找到节奏感,不至于半途而废。结合自身的经验,我想可以尝试把时间分为五个维度来考虑:天、周、月、年、十年。

我一个普通人,能够围绕着天、周、月、年、数年去做一些事,长期来看,积累的结果也会相当可观。

对于每天

哪怕再简单的事情,只要加上每天做,就别小看它。

因为往往坚持不了一个星期,过了热乎劲就会放弃。

稍稍有点毅力的,能够坚持21天

能够每天做一件事持续66天(有数据显示,66天才能养成习惯)。

乃至持续做到100天的更是少之又少。

到目前为止,就我个人而言,真正意义上连续不间断做成的事,还没有。哪怕是我已经读了两年多的英语,累计超过800天;哪怕是阅读,这一件值得做一生的事情;还有记录(日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续不间断做到100天以上。

回过头来,思考怎样才能做成每天做一件事坚持很久。这需要有几个点:

这件事足够小,但拉长时间后又足够有意义,做了之后要能够有收获并且获得意外惊喜。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千万别相信所谓的意志力,真正喜欢一件事是不需要意志力去坚持的。

一定是小成就和小确幸在推着走。

不信,你看有谁玩游戏需要意志力。越是好玩的游戏,越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小成就和小确幸。《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当把陪伴老人变成寻找共同点的游戏时,陪老人聊天变得越来越好玩。

于是,如果我们打算去每天做一件事。可以这么试一试,用微习惯开始培养,让大脑从一件小事变得兴奋,并且这件小事小到不需要意志力。并且把这件事当成每天行动列表的最重要的事去完成。

比如:每天一个俯卧撑,每天一分钟冥想,每天读一小段英语,每天拍一张照片,每天写50个字,每天跑步1公里,每天读一页书…

别小看这些事,如果把时间拉长到足够久,就会发现其实很难坚持,而坚持下来的就会看到它的价值。

2016年下半年第一次读英语,那发音叫一个烂,而最近参加了一些英语朗读的小行动。得到了让我意外的评价,这也算是对自己学习英语的一个鼓励,如下图:

(忍不住题外话:为了英语提升更快,我还拉了几个朋友一起读,试着帮朋友纠正发音,教是最好的学啊。如果你喜欢英语,可以戳这里:学英语太辛苦,就别学了直接用,而且早晚用英语

所以别小看简单的事,因为你只要开始行动,身体会慢慢适应你做的这些小事,你会在不消耗意志力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多做一点。积少成多,做的越久越有感觉。

三月一日开始,我每天跑步5公里,到目前完成了50天。期间遇到了各种可以放弃的理由:

下雨、厌跑、出差、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已经完成了百日跑50%的目标。

我见过一个不断尝试百天行动的人,叫老虎,你可以去他的公众号「跑步者说」看看。他过去的几年,他从百日跑步开始,做各种百天行动挑战。百日跑步、百日写作、百日做早餐、百日写小说…

还有个耳熟能详的罗胖,每天讲一分钟语音,一讲就讲了六七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选择自己能跨的栏。

如果你也想精进但又没有头绪,不妨从一件足够小的小事开始,做个100天再说。

关于每周

每周做一件事,能够坚持下去,结果也会给我们惊喜。这样的事,往往是那些需要稍稍多一点时间练习,或者稍稍有仪式感的事。

比如每周写一篇文章,每周跑一个15~20公里,每周读一本书,每周陪孩子一小时,每周联系一个朋友,每周记录某一只股票的价格,每周健身一次,每周做一个小总结…

以周为单元做的事情,时间的颗粒度远远大于每天,但同样有意义。与每天做事一样,需要连续做下去,才会形成惯性。对我来说,每周都在做的事并且被记录下来的,还是跑步。跑步软件帮我记录了连续跑步140多周。

我从不玩抖音,不过最近在用抖音记录。我一周上传一条玩魔术的视频。我才录了三条,已经发现一两根皮筋可以给小朋友带来很多乐趣。不着急也不贪多,一周只录一条,我想看看这件事能够做多久。

关于每月

再来看看月。

每月把收入的10%存起来,

每月给自己买个喜欢的小物件,

每月读一本传记,

每个月为自己培养一个小习惯…

按月做的事,可以是用于长期积累的,比如理财;也可以是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戒烟。

记得《巴比伦最富有的人》里讲到储蓄是这么说的:

永远不要动用让你钱袋子鼓起来的那十分之一的积蓄。

关于每年

时间放大到年,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每年学一个新的技能,

每年和家人出一次远门,

每年为自己做一次体检,

每年为孩子写一篇成长札记,

每年年底做一个年度复盘下年度计划…

年度所做的事,可以是对自己的奖励,比如远行看看这个世界;可以是对自己年度成长的回顾,比如复盘计划;可以是对一个新事物的探索,保持好奇心,比如学习新技能。

孩子妈Linda,每年在屁孩生日那天,都会写一篇成长日记,现在有7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日记将来会成为屁孩最宝贵的成长记录。

而更长的时间,五年十年,应该考虑那些更有意义的事,那些事更多的是一个里程碑。通过那个远处里程碑,倒推自己每天的微习惯,每周的小行动,每年的回顾探索,着手为未来积累。

这是我对天、周、月、年…时间的理解。以上所描述的事情,不可能一个人都做全,我也没做到,只是做过一些,且不成体系,但从中选一两件事扎根做下去就有意义了。

因为事情做的多,又不专注,且形不成单个特别突出的长处时,你的努力不会对他人产生价值。

所以,能够找到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长期做下去。围绕着天、周、月和年去积累,时间这个资源才会在远处给你回报,时间才会慢慢成为朋友。

一天之短,短到转瞬即逝,数年是个长期,长到时过境迁常常慨叹逝者如斯夫。

那些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让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巴菲特在很小的时候就想明白了用复利来滚雪球,践行一生;

曾国藩三十而立,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用尽一生去自我实现;

柳比歇夫二十来岁独创“时间统计法“,坚持一生记录时间开销,获得惊人成就。

如果我们无法像那些圣人那么优秀,每天都做那么高密度的事。那么就减少做事的量,放长时间线。至少每周、每月,哪怕每年做一件事也好。

真的开始行动后,久了这些做过的事至少有几种用处:

1,用来吹牛;

2,用来培养毅力;

3,养成一个好习惯;

4,可以跟别人分享你的故事;

5,能追溯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

6,能够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

7,能够学会做成一件事,进而做成更多事;


以上这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做或不做,时间都会自顾自地流淌决不回头。

做或不做,有一天都一定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再次看到,并后悔当初早该行动了。

一句老话结个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再一个最好的时候是现在。

参考文章:

像花钱一样花时间

上一篇文章:

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不去那里了!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