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笨方法学写作——卡片写作法

 早晚积累 2022-04-18

(用自己拍的照片更喜欢)

时间总在过后才觉得飞快,写得越多越觉得写作多么有意义。

可是,写作那有这么简单。在学习写作的路上,读了很多书,也在线上了很多写作课。给我启发的写作方法有很多,不过启发比较大的写作形式是卡片式写作。

什么是卡片写作?

说起卡片写作,就不得不说纳博科夫。有人说如果要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纳博科夫必然当选!如果要评选20世纪最爱卡片的作家,非纳博科夫莫属。普通人写作是在干粗活,而纳博科夫等则是在拼接卡片。

我在知道了卡片写作后,才知道除了纳博科夫,作家钱钟书也是卡片写作的爱好者。卡片写作到底是什么?

下面说说我接触到的卡片写作。

最初接触到卡片写作是在不写就出局的社群里,是欢喜提及的“见、感、思、行”卡片写作形式。

再后来是在锤炼侠训练营接触到的大锤老师提及的“旧、破、新”格式的卡片写作。

,可以是你的所见所闻,是他人的观点或发现。也可以是读书看到的好句子,原文摘录。

,是你的所见所闻引发的思考,有时感想如泉涌,有时感想少而精。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感想都是自己原创的思考。

我第一次意识到思考就是原创,是在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时看到的。

,指的是见和感让我们联想到的与这个素材相关的内容。这个环节最关键的是联系。其实,不论是知识还是人际关系,都是链接才产生更大价值。思这件事做的久了,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和积累对这一点的影响很关键。

,这是最后一点,但却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一定要选择,哪怕没有感,没有思也要有行。

原因也很简单,只有思考,没有行动的努力其实毫无意义。但行动与思考又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行动中的思考和思考中的行动互相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说阅读本身没有意义,阅读之后行动才有意义的原因。

见影响了我的记录,感启发我多思考,思影响我多收集多分类建立自己的信息库,而行则是所有学习的终极目标。

让知识穿过身体是最好的行。

这样的方式做记录,就像是一张张卡片。

这是见感思行的卡片给我的启发,而旧破新则更有意思。

举个见感思行的例子:读《知识大迁移》

见: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P264

感:千万别以为有了搜索引擎就解决了自己的无知,真正无知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搜什么?

思:这句话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书中说到记笔记的重要性,那就是搜索引擎里搜不到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行:养成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旧,指的是原来对一个认知的理解或直观感受。

破,指的是接触到的新观点对旧观点的颠覆。

新,是指经过破旧之后产生的新的认知和行动。

这样的卡片很简单,只有三个字,却能够创造许多颠覆认知的卡片。试想一下,这样颠覆认知的卡片积累地越来越多,将会产生更多的排列组合。卡片的价值无价。

同样举个旧破新的卡片例子:读《把时间当作朋友》

旧,人们常常说时间管理,用时间四象限把事情分为(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以此来管理自己的时间。

破,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间只会自顾自的流淌。时间无法管理,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新,不要再尝试管理时间,而是去用行动与时间交朋友。时间无法积累,但投入时间做的事,却可以积累。

这两种卡片写作的方法,是我目前会常常使用记录的方式。

当然,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用固定的方式,像记录卡片一样搜集素材,我都视作卡片写作。

我在听得到大学的笔记侠马琛的记笔记的分享时,收获到他记笔记的一个方法:

摘录、思考和行动。也就是他在记笔记时,可以在现场听到的信息、自己的思绪以及今后打算的行动三个空间自由切换。

马琛会把自己的笔记用摘录、思考和行动三点记录下来。这样的好处是,每一次笔记都有出处,有当时的思考和日后的行动。

以后任何时候翻出笔记,都能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回忆出所思所想。

我把这样的笔记方式也成为卡片式记录。

以上的几种方式都是卡片式的,这样的卡片记录有个好处。每一张卡片看似不起眼,却又都是一个知识点,都是一篇微作品。当卡片积累多了之后,同类型的卡片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卡片很可能产生关联。

几张卡片叠加在一起就能联系成一篇案例丰富的文章。

用卡片记录,写作似乎变成了拼图一般。纳博科夫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一些卡片联系在一起,构思出让人惊叹的佳作。

卡片多了,文章就变成了卡片的排列组合,文章似乎原本就摆在那,等着你用一些语句关联罢了。

真应了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参考文章:

我一个普通人,究竟为什么而写?

上一篇文章:

如果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那吃苦是什么?

爱积累的磊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