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想说点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几年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我能够感受到孩子成长给自己带来的再一次成长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知道孩子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会有自己的朋友圈,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的父母的似乎也不是什么都会,也不是什么都做的很对。 当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想就是孩子开始远离父母的时候。到那时,我想就是叛逆到来的时候了吧。我只是希望能够把这个时间到来的那一天尽可能地拉长。 没有父母不关心成绩,我当然也不例外。 学习成绩重要不,看起来似乎挺重要的,但如果长远来看,学习成绩又似乎一点都不重要。 就像买股票,如果本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会关注这个公司的长期价值,关注这个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优势),而不会去关注它短期的涨跌。 带着这样的视角看学习成绩,跟股价涨跌浮浮沉沉一样一样的。若是只关注成绩,情绪难免不波动。 想来想去,陪伴孩子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不能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业之余,都有意无意在把自己的梦想施加给孩子,学画画、学乐器、上培训班。如果会画画那么随身多一个技能,如果会乐器便能懂得欣赏音乐,补习班补课可以让成绩提高为什么不去?…… 不过作为父母自己不会画,也不会演奏,你又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不输在起跑线吗? 其实真正的起跑线,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屁孩班里有个同学钢琴弹得最好,是这个同学用功吗?我更相信不完全是! 那个同学的妈妈就懂钢琴。一起去采摘枇杷聊到音乐。一个父亲说,我们家孩子能弹出节奏我觉得已经很好了。 可那个妈妈说,我一听他弹奏就有错音,让我怎么夸他? 《虎妈战歌》那本书里,虎妈蔡美儿的两个女儿,一个弹钢琴,一个拉小提琴,双双毕业于哈佛。 两个女孩的用功固然重要,但你可能不知道。蔡美儿自己也会弹钢琴,而她自己也毕业于哈佛,他的丈夫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 钢琴家郎朗家喻户晓,但很少人知道郎朗的钢琴能够弹那么好,除了郎朗后天的努力,与他父亲郎国任的陪伴是分不开的。 朗国任在年轻的时候痴迷二胡,后来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 而郎朗学琴的时候,他的父亲更是在80年代放弃公职,全职陪伴。郎朗每天练习的四个小时,哪个音有错,他父亲都能及时纠正。郎朗的每天的弹奏都是刻意练习。 ![]() 我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是父母的认知与孩子心智成长速度在赛跑。 从前我相信天赋,直到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看到: 如果一个人的天赋有80分,只开发了50%,实际应用的只有40分;而另一个孩子天赋60分,但开发了80%,却能有48分。 我现在相信后天的引导和陪伴更重要。 我想,当你的认知高于孩子时,孩子听你的,你也能带给孩子更多快乐。 当你的认知低于孩子成长的速度时,首先开始焦虑的可能是父母,也许会开始用武力和权威去压制孩子。 对于做父母,谁都没有经验,都是第一次。没有人知道对错。 愿属于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 愿每个父母都能过好自己的第二个童年。 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起跑线握在自己手里。 2020年6月1日 参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 爱积累的磊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