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知易行难,有人说知难行易。知行哪一个更难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厘清知和行究竟知的是什么,行又是什么? 在我持续行动做了一些事之后,我发现“知”其实并不容易。这里的知更多是指明白行动背后的本质。举几个例子: 复利的本质,说到复利效应,大多数书中都是罗列一个复利公式,或者拿那个在棋盘上倍增小麦粒的故事来说明复利的威力。 但很少有书说到复利的本质,我是在《好好学习》一书中读到这个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复利的本质,是做A事件会产生结果B,而B又会反过来加强A,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具有复利效应。 这个解释让我重新认识了所有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早起很好,但让我真正理解早起的好是在自己坚持早起后。大多数成年人从清晨出门开始,自己的时间就已经不再是为己所用。 只有早晨起床到出门前的时间,才是真正不会被打扰,属于自己的。另外,早晨那段时间,由于没有外界的干扰,这时的大脑最清醒,不论是阅读输入信息还是写作输出信息,都是最佳时期。 这可能也是很多作家选择在早晨写作的原因吧。一个人只要开始珍惜时间,一定会意识到早起的重要性。 长期练、反复练、刻意练,这是学习技能或者学习某个新知识最简单的方法。 长期练是持续保持足够的信息或者练习量的积累;而反复练是要通过不断重复,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让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速度变得更快;刻意练是为了把动作做标准越做越好。 这些看起来像道理的概念,其实就摆在那里。各行各业突出的人,他们其实都知道这些简单的道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否则那些逝去的时间,该做多少事啊。 再比如积累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词,对我来说听过看过不知道多少次。然而真正理解背后的意义还是在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后,才恍然大悟。 后来发现,不论是大到做一个项目,还是小到读一本书。你都得要积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跨越积累的过程。我们无法省掉前5个,直接吃第6个包子,让自己直接吃饱。 并且吃包子的时间,是不得不花费的资源。 类似像上面这些可以指导我们行动的原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快听腻了,但真正弄清楚背后的原理和本质的时候,往往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了。 常常需要读很多书、见很多人,去很多地方,才可能在某一刻突然被启发开窍。 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几乎都会提到终于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曾经荒废了多少生命。 你看,知有时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知其实是要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这些本质,才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底层逻辑。可见知真的没那么容易。 知那么难,但行就容易吗?其实,知难行更难。 如果你知道复利的本质后,要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到复利增长容易吗?真的不容易。拿理财投资来说,几年前我对理财投资几乎一片空白。 但这几年有了一些进步,知道了资金背后的能力比资金本身更重要,知道了资金的使用年限更重要。但知道了这些还不够,因为不仅买好的还要买的好。买好的是指买有价值的资产,买的好是指价格好。 但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标的,这涉及到估值和买入时机、还有持有时间。而在投资上要做到复利增长,有收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不要亏损。 因为一旦回撤,不仅仅亏钱,更重要地是浪费了时间。你看明白复利也许就是一瞬间,但真正做到哪有这么容易。而像巴菲特那样几十年平均收益超过20%,更是难上加难。 学习技能也一样,也没有那么容易。虽然我们知道每天练、反复练,分解动作练,动作连起来练,这些看起来只要做到这些,技能提高是必然的。 但实际上,一个从来没有持续做过事的人,要连续100天做事不间断,真心没那么简单。我自己试过,如果不能践行要是第一,很容易在某天中断。 行,需要知来指导。否则就像南辕北辙一样,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并且一旦开始行动了,就要持续坚持下去。否则得不到量的积累,想质变怎么可能。 ![]() 知和行最好的搭配方式,是知行合一。 道理很简单,知道原理,树立一个目标,加上正确的方法,然后用行动去践行,最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袁隆平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知识就是知,汗水就是行。初次之外还需要一点点思想火花,再等待机遇的垂青。 对我来说,知难,行亦难。而知行合一,才是面对知和行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 爱积累的磊 向他人学,与自己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