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如何成为「功夫」总教练?他的「功夫」源头是谁?

 Frank_Chia 2022-04-18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一个人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以后,能够运用其「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图片

「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高维」能力,而「显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低维」能力。

当一个人拥有了「功夫」这样的「高维」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做什么事,都能做到出类拔萃,甚至出神入化。

因此,真正的「功夫」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武术」,但凡涉及到需要运用「思维与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功夫」。

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到了现代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现代人不懂得「功夫」的真正内涵,只会从「显性人体」上去认识自己,不懂得如何从「隐性人体」上去发掘自己真正的「高维」能力。

就拿「中国传统武术」来讲,传武无法在与西式搏击的实战中获胜,就是因为习武者不懂得如何练出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所运用的都是「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

而西式搏击拳手专门强化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

如果缺乏运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又不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去与西式搏击拳手实战,那传武只有挨揍的份。

用自己的「缺项」去斗别人的「强项」,哪有不败的道理,哪有不闹笑话的道理?老祖宗在天之灵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所以,「中国传统武术」要复兴,习武者不是要去强化训练「显性人体」,而是要找到应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拥有了「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才能无敌于天下。

图片

同样,现代中国人如果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学会运用真正的「功夫」,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就拥有了「高维」能力,那样,中华民族必将真正的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

而要真正能够学会「功夫」,孔子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功夫」的总教练

孔子是「功夫」总教练,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以后都会觉得很惊讶,孔子是怎么学会「功夫」的?他的「功夫」从哪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华本源文化」的说起。

一、轩辕黄帝开创的「中华本源文化」是现代人类的「终极文明」

现代人一般都会用西方《进化论》的框架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为越是古远,越是原始,越接近现代,越是先进。

但是,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恰恰不能用《进化论》的框架。

因为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对于「现代人类文明」来说「出现即是巅峰」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人体」中的人,能够运用「隐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能力。

用「功夫」的概念来说: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都能拥有「功夫」,用「功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高效地生活、工作。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颠覆现代人类常识的。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源,远远领先于「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并不是「科学」的巅峰与终点站,仅仅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站点。

「现代科学」目前只能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部分。

而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一种极其前沿的「科学」,是即将到来的「科学」发展的下一个站点:「全新科学」

「全新科学」将颠覆「现代科学」所有的原理、原则、方法,其认知与应用的范畴,将从单一的「显性世界」拓展到完整的「重叠结构世界」。

「人类文明进程」将会因为「全新科学」的到来,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更多的中国人学会「功夫」,并把「功夫」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唤醒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伟大的创新能力,引领「人类文明进程」,这本身就是对「全新科学」最好的实证。

二、轩辕黄帝与老子、孔子的历史渊源

轩辕黄帝在统一了中华大地以后,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轩辕黄帝创造了一种「特种图示」,用于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这种「特种图示」就是安阳甲骨文的前身——「源头甲骨文」。

轩辕黄帝不仅创造了「源头甲骨文」,还向中华各部落推广了「源头甲骨文」。

第二件大事:

在中华各部族中,推广了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这两件大事,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

「第一件大事」形成了两条各自发展的分支。

第一条分支:

记载着「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源头甲骨文」,一开始在各部族的上层中广泛流传,是上层社会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主要途径。

但是,「源头甲骨文」不是常规文字,与学习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背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掌握「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成了天子的王权象征

只有在天子朝廷中的某位世袭官员,才能读懂「源头甲骨文」的内涵。

而被后世一直误以为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就是专门为周朝天子传承「源头甲骨文」的世袭官员。

因此,真正的「老子」,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袭的官位

我们将会在另一个专栏《黄帝老子真经》中,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为大家解读「老子」这两个字。

「老子」这个官位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与「天子」是平级的。

周朝「天子」因为有了「老子」,才真正拥有「天子」的合法性。

因此,真正的老子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在周朝「老子」这个世袭官位中,历代出现过的一系列的人。

其中,有的「老子」为后世所知,并留下了《老子》,还有的「老子」根本不为后世所知,一直在周朝的顶层,研习、传承着「源头甲骨文」中的「心智系统转换」。

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老子》,也不是只有一部,就我们目前研究所发现的,有两部。

一部是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还有一部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这两部古本《老子》都不是用常规字义写的,所用的都是「源头甲骨文」字义。

而且,不管是内容、角度,还是写作风格,这两部古本《老子》看起来都不像是同一位「老子」写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看起来更源头、更久远、更实操。

而《帛书·老子》看起来更“现代”、更理论、更细致。

我们已经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这两部古本《老子》,分别发布在专栏《黄帝老子真经——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解放「道德真经」——帛书·老子》中,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

而通行本《道德经》则是后人在不认识「源头甲骨文」的情况下,用各自当时的「知识背景」重新校注的一部作品。

详细的分析,因在其他的专栏中有过论述,不在这里展开了。

第二条分支:

由于「源头甲骨文」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并在各部落的上层被广泛推广,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字义以及「以象赋义」的用法,不可避免地延伸到部落的日常应用中。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常规字义的「甲骨文」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很多汉字的字义都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中延伸过来的。

图片

第二件大事:

轩辕黄帝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针对各部族上层的,「第二件大事」则是针对各部族普通民众的。

为了让各部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能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轩辕黄帝专门开发了一套训练方法,并把这套训练方法变成了社会制度

这种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就是被后世称为「礼乐」的制度。

我们现在对「礼乐」制度的认识都属于误解。

其实,我们可以借助释氏的「以戒为师」来理解「礼乐」的真正内涵。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从「知识」的角度入手。

另一条途径是从「体验」的角度入手。

这两条途径从难易度上来看:

「知识」的角度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很难的,原因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述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解释。

「体验」的角度做起来不容易,却是最有效、可行的。

通过「外在行为」的改变与自我约束,而逐步感受内在「心智系统」的体验,假以时日,就能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效果。

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所记载的原理来看: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并不需要「练习者意识」的参予,而是在一种「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自行完成。

练习者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处在一种「意志宁静」的状态下,就能完成练习。

「体验」的角度,最容易达成这种「意志宁静」的效果,而「知识」的角度,反而很难达成。

因为「知识」的作用会加剧意识的活动,「意识活动的加剧」是阻碍「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主要原因。

所以,释氏要求弟子「以戒为师」,而不是「以经为师」,通过「外在行为」的「持戒」,来达到「内修」的目的。

同样道理,轩辕黄帝则要求普通民众通过「外在行为」的「执礼」与「听乐」,去感受内在「心智系统」的体验,从而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

但是,这种「礼乐」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来的作用,只留下表面的形式。

「礼崩乐坏」就是人们越来越不了解「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结果。

孔子就是在「礼乐」制度即将消亡的最后时刻,重新发现了「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那位圣人

孔子的出现,使得由轩辕黄帝所开创的,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延续了下来。

结语:

从孔子到曾国藩,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能非常清晰地辨识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夫」的特征。

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的阶段,更是把孔子传承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直接称为「功夫」。

不论是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还是王阳明的「心学派」,都把所学之根本,归结于「功夫」。

到了清末的曾国藩,他的「内圣外王」更是「功夫」的产物。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背后的原因就在于:

他把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以「功夫」的特质传承了下来。

历代后世儒家学者,也都从「功夫」的角度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体悟。

这种「功夫」的传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底蕴

我们习惯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儒、释、道,把「儒排在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有了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底蕴,释与道的文化,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最终枝繁叶茂。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传承了轩辕黄帝的「礼乐」。

从孔子的传承的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孔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孔子不像「老子」有一个传承的体系。

孔子完全是在一片即将荒芜的废墟上,凭一己之力,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生机,并且又让这种文化重新传承了两千多年。

最终,这种文化将引领人类进入一种全新的文明时代。

所以,孔子是「功夫」总教头,当之无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