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向上滑动阅读 [1]盖培等:《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4期。 [2]王建、王益人:《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1期。 [3]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1期。 [4]朱之勇、高星:《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同[2]。 [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小白桦圪梁地点2015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9年第3期。 [7]同[3]。 [8]谢飞:《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文物春秋》2000年第2期。 [9]Nian X.M.,Gao X.,Xie F.et.al.,Chronology of The Youfang Sit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Microblade Technology in North Chin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347(1),pp.113-121,2014.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11]关莹等:《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籍箕滩遗址发现的新材料》,《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1期。 [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 [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地点》,《文物春秋》1992年S1期。 [14]王恩霖:《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遗址的新材料》,《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5]Song Y.H.,Cohen D.J.,Shi J.M.et.al.,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Dating of Shizitan 29,Shanxi Province:An Early Microblade Site in North China,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79(3),pp.19-35,2017. [16]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29地点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2期。 [17]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2002~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第2期。 [18]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五地点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4期。 [19]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0期。 [20]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12G地点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3期。 [21]李罡等:《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4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宜川县龙王辿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第7期。 [23]王小庆、张家富:《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细石器加工技术与年代—兼论华北地区细石器的起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4]李占扬等:《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5]仪明洁等:《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6]刘德成等:《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7]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2009年发掘报告》,见《古代文明》第9卷,文物出版社,2013年。 [28]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4期。 [29]在相关学术交流中由高霄旭先生告知。 [30]王幼平、汪松枝:《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3期。 [31]Guan Y.,Wang X.M.,Wang F.G.et al.,Microblade Remains from the Xishahe Site,North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Microblade Technology in North east Asi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535,pp.28-47,2020. [32]任进成等:《甘肃石峡口旧石器遗址第1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3]陈淳:《中国细石核类型和工艺初探—兼谈与东北亚、西北美的文化联系》,《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4期。 [34]同[3]。 [35]同[2]。 [36]杜水生:《楔型石核的类型划分与细石器起源》,《人类学学报》2004年增刊。 [37]在相关学术交流中由梅惠杰先生告知。 [38]同[4]。 [39]王幼平:《泥河湾盆地细石器技术、年代及相关问题》,见《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40]同[24]。 [41]靳英帅等:《楔形石核概念内涵与细石核分类初探》,《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2期。 [42]陈宥成、曲彤丽:《旧大陆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细石器起源再讨论》,《华夏考古》2018年第5期。 [43]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44][日]加藤真二:《试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出现》,《华夏考古》2015年第2期。 [4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器2008~2013年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46]王幼平:《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4期。 [47]王向前等:《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期。 [48]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9]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郯城黑龙潭细石器遗址》,《考古》1986年第8期。 [50]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沂县凤凰岭发现细石器》,《考古》1983年第5期。 [5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山南麓发现细石器遗址》,《考古》1989年第11期。 [52]王幼平:《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3期。 [53]陈淳、张萌:《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4期。 [54]同[41]。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