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的意思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当然指的是男人,女人进女人家的门,就是没有暴风骤雨,晴空万里的日子,又有什么是非呢? 刮大风,下大雨,人的本能是肯定得躲雨,恰在此时,到了寡妇家门口,不进去,淋得像个落汤鸡,进去了,巴一身是非出来,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对一部分还是有道理的这道理是专门对这一部分人来说的。这部分人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公认的正人君子,他们有妻室,在地方上有头有脸,说不定还读过几句孔孟之书,受过儒家理学的熏陶,能说出“之乎者也”。如果他们在暴风骤雨之际,一不“小心”,“误”入寡妇大门躲雨,麻烦事就多了。 出来之时,如果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人看见了,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或者像贼人一样走后门,不小心让人看见了,更加说不清楚。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要走后门?不管做不做亏心事,都得避人耳目,要不然,不被老婆骂死,也要被左右邻居茶余饭后的唾沫淹死。这些人最怕的就是人言可畏。有时,桃色新闻中的人言,在农村是一把利刃,是一把刮骨刀,刮不死你,也要刮脱掉一层皮。即便让雨淋死、让雷打死,寡妇的门就是进不得。 对一部分没有道理的这也是专门对一部分人来说的。在过去社会里,这样的人在农村为数不少。这部分人分三种类型:一是心怀叵测的人,二是娶不起老婆的单身汉,三是鳏夫。心怀叵测的人脸皮厚,近似无赖,哪有腥气往哪里钻;那些娶不起老婆的单身汉,时时刻刻在做娶老婆的美梦,在寻找机会;鳏夫也是有想法的人,本来“寡妇门前是非多”只是上半句,还有下半句少有人提及,也许是过去人认为这下半句不是热门话题,不能上热搜,就很少有人提到了。 下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下半句有点让人气愤,对鳏夫来说,是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待遇,凭什么鳏夫门前就一定要门庭冷落炊烟稀?这一多一少结合在一起不是很好吗,有再多的“是非”也能让爱嚼舌之人消停。因此,这些人巴不得有暴风骤雨天气,这是一个绝好的借口,怕就怕寡妇的大门紧闭,吃闭门羹。或者大门洞开,才抬脚进门,就让寡妇的大扫把给撵出来了,羊肉吃不到反惹一身骚。 古代贫穷人家的寡妇再嫁并不难读者不要误会,我不是在调侃古人,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在旧时,寡妇只不过是被无限放大而已。 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已变得很虚伪,特别是清朝时期。口口声声说女人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实际上社会底层的礼教早已乱套了。现在还留下很多当时的俗语:“娶妻不娶活人妻,种地莫种河滩地”,“饿死不吃抱窝鸡,娶妻不娶活人妻”,“有钱不娶活人妻”等等。现在人把“活人妻”理解成被休掉的女人,或者丈夫长期在外的女人,那是因为不了解当时一种丑陋婚俗,不理解其真实含义。这种丑陋婚俗叫“典妻婚”。 典妻婚,因底层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一些家庭为了生活和生存,把妻子当作性工具,或繁殖工具,租典给他人使用的临时性婚姻。分为租妻和借妻。租妻,时间三到五年,借妻,时间一到三年,期满后女人仍回到丈夫身边。但在租借期,被租借的女人和承租的男人也是夫妻关系,不得与原夫来往,所生子女归承租人所有,并写有契约为凭。这种现象在全家比较普遍,在当时素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之地尤其盛行。而在满清起家的关东地区,“典妻婚”称为“拉帮套”,也很盛行。这种婚俗在清朝时盛况空前,而清政府因现实社会的需求关系和社会矛盾,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图) 旧时低层人的为人之妻尚且如此,何况低层的寡妇,她们的境遇,要么就是被婆家打发出家,另嫁他人,婆家还可获得一笔收入;要么就是自己卖自己,嫁给他人,以求生存。 因此,在旧时代,“寡妇门前是非多”,也要看是哪个阶层的寡妇。富裕阶层的寡妇就要执行封建礼教制度。贫穷人家的寡妇再嫁并不难,比如清代嘉兴著名学者朱彝尊的乳母,自辞别朱家后,“十年之中凡五嫁”,而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二十六守寡,被婆家强行嫁给了贺老六。可见,在古代社会,寡妇再嫁是民间常有的事,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寡妇更是如此。 因此,农村俗语“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只能说有一部分道理,那就是对富有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而言,而对底层贫穷人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