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航船〡愿你我能在孤独之中,绽放希望之光

 徐方梅 2022-04-19

一项研究表明,大约6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疫情以来人们的孤独感增加了,而青春期的孩子和老年人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处在各自的动荡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学会用宽容、勇气、联结来排解孤独感。正如一本书中所说:“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价值感的事实。”


前不久因为从国外归来,我集中隔离了一段时间。很多人都问我:“你在集中隔离点待了20多天,每天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吗?”实话说,孤独感是有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6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疫情以来人们的孤独感增加了。长期隔离、害怕感染、沮丧、无聊、物资和信息的不足、担心经济损失和被人歧视等,都会给人带来孤独感,甚至导致许多情绪问题。

图片


孤独感,是与外界隔绝或受到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人们通常认为,独处就会产生孤独感,其实并非如此。“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哈佛公共医学院杰里米·诺贝尔教授认为,孤独可分为三种——

1.心理孤独。你感到自身和外界是隔绝的。我人生最孤独的时候,是MBA刚毕业做管培生被派到墨西哥工作的6个月。当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一个朋友都没有,很孤独。

2.人际孤独。当你感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感觉。

3.存在孤独。这其实是一种空虚感,尤其存在于18—25岁的人当中。他们爱思考:“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天天忙着工作就不会有时间胡思乱想了。其实,孤独和“忙不忙”没有关系,比如全职主妇和新妈妈们都有这种感觉——虽然看上去很忙,但还是会有空虚感。记得我坐月子时,就曾经历强烈的孤独感,总觉得:“一家人都围着宝宝团团转,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图片


疫情之下,不要让孩子和老人陷入孤独的“贫困”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和老年人最容易产生孤独感。疫情之下,我们更应关注这两个群体。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0年的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家长经常搞不懂,孩子有话为什么不能跟父母说?我儿子曾跟我说:“你是我妈,不是我朋友。”尤其是疫情以来,本来孩子上学还有朋友可以排解,结果现在上网课连朋友都见不到了;本来只要放学后才见到的爸妈,隔离期间变成了24小时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脑袋上盘旋。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青春期孩子特别喜欢戴口罩,不是为了防病毒,而是为了保护内心的不安全感,口罩其实让孩子们变得更孤独。而让一个青春期孩子跟父母说句话,甚至比拔牙还难。所以,家长应每天找一个时间主动跟孩子聊聊天。比如,平时无论我问儿子什么,他都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就把问题设定得小一点,我问他:“今天参观学校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他很爽快回答:“看脱口秀表演。”“脱口秀讲的啥啊?”“哪一段最搞笑”……

如果说青少年的孤独感常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那老年人的孤独感则很少会袒露。如果你打电话问父母怎么样,他们一定会说:“挺好的,别挂念。”其实,一点儿也不好,但他们不会说,这时候就需要你主动去问。就像跟孩子的沟通一样,不要泛泛地问好不好,要问得具体一点,最好是让他们描述做了什么、跟什么人聊了啥。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向父母请教问题,比如我会问我爸:“为什么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总有很多汤,你是怎么做的?”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 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和老人陷入这样的“贫困”。我们都还记得那种“为什么谁都不理解我”的感觉,而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讲,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图片


学会用“脆弱的力量”,接纳和拥抱孤独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我曾做过一个公益读书营,一本书中提到:其实脆弱不是懦弱,而是直面不安全感的力量,排解孤独感也同样需要这种力量——宽容、勇气、联结。

宽容,尤其是自我宽容很重要。多年前我在电脑上贴过一张小纸条写着:“今天你做到最好了吗?”当时一个领导意味深长地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那时我还很不理解,但我现在理解了,我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到最好,应该放下“超级英雄”的情结。有时候,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需要给自己适当松绑。

勇气,就是学会求助。那天我看到一个上海朋友发的信息,说邻居一老大爷因为大伙儿接济他食物而深感内疚,一个劲儿在微信群里跟大家道歉,说不该麻烦别人。其实我也是一个特别不爱麻烦别人的人,但这次隔离我却主动麻烦了好几个朋友,咨询隔离政策、帮我买些在隔离酒店买不到的东西……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积极寻求帮助,哪怕跟丈夫说一句:“把孩子带到隔壁屋去,让我一个人清静一会儿。”

“勇气,是一种敢于示弱的能力。”无论是疫情当下求物资,还是求帮忙找工作,我们都要学会拿出勇气去优雅地求人。如今,我更深刻体会到:“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而这背后就是心理学的互惠原则,你一旦麻烦了别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回报对方,这样一来二去关系就更深了。就像书中所讲:“除非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帮助,否则我们绝不可能真正做到敞开心扉给予帮助。”

联结,和他人、和自己建立联结。求人,也是一种人和人的联结。同理,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一种联结,它可以帮你减轻孤独感。比如:家长可帮孩子组织一个“云派对”,邀请朋友们一起上线,无论是庆祝生日,还是单纯做一个主题派对。比如做个“睡衣派对”,所有人都穿着睡衣出席,这会帮助孩子和朋友们建立联结,排解孤独感。

最后别忘了,每天都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无论是读书还是冥想,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联结。你和自己的联结越亲密,你的内心就越强大。

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处在各自的动荡中,唯一不同的是,这段时间孤独和迷茫同步共振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正如一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那句话:“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价值感的事实。”

愿你我都能在孤独之中,绽放希望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