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1】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昵称56665022 2022-04-19

图片

图片 


黄帝内经原文


第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视频同步译文:

图片
图片

第一节 易经之象数

汤液醪醴,这个字念“醪[láo]”,与劳动的“劳”的同音,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这个黄帝问岐伯:做“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就是做酒啦。那黄帝问:如何用麻、麦、米、黍、大豆等五谷,来制造药用的汤液跟酿酒呢?要做酿酒哪一个最好?
岐伯说:我们“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这里“稻米”,讲的是粳米,这个字我们念粳[jīng]。那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什么?糯米,比较甜,比较糯,酿酒的话,糯米最好。

图片

那用火来烧的时候,取材料用稻梗最好,因为糯米的味道最完整。那黄帝问他:为什么要挑这种米呢?岐伯说:因为这个米“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非常的完整。“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因为稻米这个东西呢,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全按照季节走。

你们注意看这个象,《易经》里面最难懂的就是象和数。如果我们用象去看食物,不用看形、色、气、味。我们一般挑中药按照形、色、气、味去挑中药、选择中药。如果以象,稻米、稻穗呢,毛就这么长。麦呢,麦子的毛你知道有多长?麦子的毛很长啊!东方人吃稻,毛比较短;西方人,全身衣服脱下来一看,全身黑猩猩一样。

我曾经在帮人找委中,那个膏肓放血,一脱下来,在哪?在哪了?全部看不见,火罐都吸不上去,因为都是毛啊!这是吃麦吃太多了。这一定是!不然怎么解释,对不对?怎么毛那么长?

图片

所以说,过去我们用水去熬药,有的人用酒去熬药。那酒,不能拿红酒什么的,要拿米酒、糯米酒,酿的那个小米酒,都很好。103页,黄帝问:“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何做了,放在那边不用呢?上古圣人说,他就放在那边不用,只是备用而已。

岐伯说:因为从古代的人,做这些“汤液醪醴”,有准备的,“以为备耳”,并不是要去做用的,这个做了并没有吃。“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那就是“服之万全”。我们就需要说,用一些这种汤,用这个酒,跟着药放在一起煮。这主要是上古人的情志很淡、很恬淡,他不需要这些汤药,也不需要这些酒类的,他就可以不会生病。

黄帝就说:那今世现代人服用汤药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都能够治好的,为什么?岐伯说:“当今之世, 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要内外皆治,里面攻药,外面要用艾灸才行。一定必须要这样子,为什么?

图片

因为人心乱了,我们有空气污染啊,还有我们劳动会比较少,因为到哪里也是坐车嘛,然后取得食物也很便宜,我们现在不需要早上出去种菜然后去上班,种完菜再去上班,对不对?我们去买就很方便了。所以,我们会没有那么多的劳动,运动也会少,环境也污染。所以我们会用针药,还有汤药一起用。

104页最后一行,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这意思是,我们用很强烈的猛药去攻病的时候,而病邪没有退,造成病人气血,血虚行衰,病人反而伤到。用强药去攻,这是为什么呢?以后你们都会遇到的哦,为什么会这样子?岐伯说:“神不使也” 。

因为病人他不相信。所以说,病人本身不相信,你开药给他没有用的,因为他不相信嘛。他不相信的时候,他即使得到这个症状,他认为是坏的,实际上是好的症状。比如说我们人的颈部、肋部、下腹部,肚脐在这边,这是颈。

那病呢,如果是胸腔这个地方,这个肺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肺切两半,上肺和下肺,如果说我们药下去的时候,病在上,如果痰水太高了,病人会吐啊,得吐。那病在下,它会往下,大便会排出来。结果呢,你看的是这样,你开处方,你的处方开得很好,病人吃下去,病人根本就不相信中药、中医嘛,他吃下去,吐和泻,“你这个医生,开的什么烂药?我不吃了”。

图片
然后回家躺下就睡,他之前的时候找你,是不能躺下就睡,结果你药一下去又吐又泻,他当天晚上躺下就睡,白天跟你吵一架,说你这个烂医生,晚上回来躺下就睡觉。他就忘掉了,他不知道是中药弄好的,他本身就不信,“神不使然”。所以不信中药的,不要给他治,真的不要给他治,不是你慈悲心怎么样,他不会好。
图片

第二节 缪刺法

那黄帝说:为什么神不使?岐伯说:“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一方面不相信,一方面就是他本身的情志上面影响很大,所以你的力量达不到那个阶段。

106页呢,帝曰:“病之始生也 ”,刚开始生病的时候,都“极微极精”,一定刚开始“入结于皮肤”。现在的良工,好的医生都是“曰:病成,名曰逆”,现在的医生都是等到病生成了,有病了再去说生病了,开始讲病名是什么?讲了一大堆,病在初始的时候没有察觉到。

前面一个章节讲过,我们有12个俞穴,五脏六腑有12个俞穴,总共是366个。所以12个,是354个其他的小穴道加上12个俞穴。病一开始,通通是在这些表面上的穴道,表面上的地方,你有一些酸痛怎么样子,马上就用针灸去治,这个时候不是病,那个是邪的初始,这是上工。

图片

可是现在不是,现在人病很深入了,等到病已经成病了,给你一个病名。你看岐伯那个时候就知道西医了。“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就是你周围的亲人,那么多人你每天跟他碰面,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的气色,对不对?结果你帮他,你也不能预防于先,也没有办法把他病治好。为什么呢?岐伯说:病是本,医生是标,标和本必须相符合,才是至圣的医师。
如果医术和病疾不合,病邪不愈。因为一种情形是,你自己的亲人他不见得相信中医,他宁肯去相信西医,那你怎么处理呢?你每天看到他,就看到他衰败下去,他不相信你,真是没有办法,这是岐伯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医生的程度不够,没有办法把病情掌握得很好,即使在你身边的人,你每天看他,你还是治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