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期雨水多,这个祛湿良药了解一下

 李刚刚a 2022-04-19

文章图片1

最近雨水多,到处都湿哒哒的,平时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出现食欲不佳、上腹胀闷、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等症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脾”,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

前几日给大家分享了健脾除湿的茯苓薏米粥”,有读者朋友在后台给小编留言,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茯苓的知识。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健脾祛湿良药——茯苓

文章图片2


— 药说 —

茯苓亦称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李时珍说“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也。下有伏灵,上有兔丝,故又名伏。”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而且四季皆宜,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湿、风、温等诸疾均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文章图片3

茯苓近表皮处有色红者,称为“赤茯苓”内部色白者,称为“白茯苓”有的中心被松树根贯穿,中心接近树根的部位则被称为“茯神

— 药用 —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凡水湿、痰饮,无论风寒热或兼脾肾气虚皆宜。不同部位的茯苓在功效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利湿,而茯神则长于宁心安神。

另外,市场上我们还能见到一种称为“土茯苓”的中药材。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它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但是没有健脾的功效。如用于补虚健脾,渗湿利水还是茯苓比较好。

— 药选 —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文章图片4文章图片5文章图片6
历代对于茯苓的规格等级划分强调产地质量,以云南茯苓为道地药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用药习惯、加工工艺和性状等进行评价,为制定茯苓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提供了依据。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无裂隙、断面色白细腻、嚼之粘性强者为佳。
— 食疗汤膳介绍 —

1、茯苓淮山猪骨汤

材料:茯苓30克,干淮山30克(或鲜淮山适量),芡实30克,莲子30克,陈皮6克,猪骨5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

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

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担心高尿酸的人群,可以先放其他备料,在最后30分钟再放入猪骨煲。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小儿疳积等属于脾虚湿滞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文章图片7

2、茯苓薏米粥

材料:白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少许。

做法:

1.粳米淘净。

2.粳米、茯苓、薏苡仁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至糜烂。

3.加盐、胡椒粉,搅匀即成。每日1-2次,早晚餐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茯苓性味甘淡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的作用,薏苡仁甘淡微寒,能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利湿,两药都能健脾祛湿,利湿消肿,对于脾虚湿重体质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慎服。

文章图片8

3、茯苓薏米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干冬菇4个,薏苡仁20克,云苓20克,干淮山15克,党参10克,五指毛桃根20克。

做法:排骨焯水,干冬菇与药材一起泡洗30分钟后,将所有材料一起放进锅,煮1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功效。

4、参苓白术瘦肉汤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莲子15克,白术、党参各10克,鸡脚8只,瘦肉200克,蜜枣3颗,

做法:药材清洗后浸泡。鸡脚、瘦肉清洗后飞水。将药材及瘦肉、鸡脚放入炖锅内,加入冷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一个小时,起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味道清甜,有清热、健脾、化湿之功效。

文章图片9

5、茯苓薏米饼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功效:有调和脾胃、促进饮食之效,较适合小儿食用。

— 药忌 —

使用注意:茯苓药性泄利,利尿的功效较强,故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要慎重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