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后,雨水特别多,“湿气”也特别重。 相信最近南方的朋友们深有感触,玻璃窗上、墙上沾满了水珠,不止洗的衣服难以晒干,身上也是黏黏糊糊。 春季万物生发,也是病菌生长繁殖最快的季节,病菌易入侵人体,引起抵抗力下降,湿邪容易攻占“脆弱”的人体。 据统计,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瘙痒等。 更严重的是:湿邪长期聚集在体内,易引发结节、肿瘤等疾病。 本期,固生堂中医邀请杜怀安老医生,推荐祛湿的好方法,教我们正确地祛湿! 杜老认为:湿气就像贼,总在人不经意间,偷偷地钻入体内。特别现在人们喜欢吃烧烤喝冰镇啤酒,四季吃冰淇淋,夏季吹空调,口味重多咸,导致很多人容易出现体内湿气重。 1、自然界的湿邪(外湿) 外来的湿邪,很多由于气候潮湿,导致头重、胸闷、腰酸、关节疼痛等症状。 2、身体内的湿邪(内湿) 现代人们熬夜、喝酒、爱吃油腻食物等习惯皆损伤脾胃,脾主运化,脾负担加重,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堆积于体内。 1.虚胖水肿 中医角度说:“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虚胖体型的人多有水湿。 2.常感觉疲惫,睡不够 早晨起来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小腿肚子酸沉。湿气重的人还常有胸闷的感觉,要长呼一口气才舒服。 3.经常食欲不佳 湿气重的人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日常有隐隐的胸脘痞闷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似的。 4.大便松软黏腻 体内湿气重时,大便往往很难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质也很松软,而且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走。这种症状多为不健康饮食导致。 5.舌苔厚且口气重 如果晨起感觉嘴巴粘粘的,舌苔厚且黄,口腔内的异味通过刷牙也无法改善,就可能是湿气重导致。 6.头发油腻 ,面部暗黄,容易起疹子 如果毛发容易油腻出油,面部皮肤油腻油亮或早晨眼皮肿,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发黄,时常手脚患有小疱疹甚至脱皮,提示体内有湿气。 7.关节僵硬 湿邪进入关节部位,身体内有寒气,导致寒湿在关节相遇形成湿寒,损伤关节健康,长时间下去就会形成四肢僵硬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一、芳化湿气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芳香化湿药多为味辛性温之品,辛能散气、行气,温能散寒,故非常重视芳香化湿药的运用以芳化湿气,如常用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蚕沙等药。 二、补益脾气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亏虚则水湿不运,所谓“气虚则气滞,气滞则水停”。因此,在对水湿内停的病症诊治中非常重视补益脾气。常选用不仅能祛湿且能健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苍术、扁豆、薏苡仁等。 三、清热散气 湿邪黏滞,缠绵难愈,内停日久则易郁而化热,湿与热结,形成湿热交阻之证。对于此类证候,临证常选用不仅能祛湿,且能清热散气之品,如黄连、黄芩、苦参、玉米须、半夏等。 杜老认为湿邪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若感受外界水湿之邪,或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不能运化水谷津液,水湿内停,均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除湿,健脾是关键。 健脾祛湿中药有很多,常用山药、茯苓、白术、薏米、砂仁、白扁豆、赤小豆等。杜老推荐3种药膳健脾养胃。 茯苓30g、赤小豆30g、炒扁豆20g、陈皮5g、生姜2片、 瘦肉300g,将所有原料洗净备用,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2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取鲜鲤鱼一条,赤小豆150g,将鲤鱼去除鳞和内脏,冲洗备用,将赤小豆放入锅加入清水,旺火烧开后改小火,煮至熟烂为止。 功效: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将紫苏叶15g与梗米100g煮稀粥。 功效:健脾祛湿作用,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咳痰、胸闷可多吃一些。 随着天气转暖,适度的运动不仅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增加水分代谢,进而防止体内湿邪的产生。 杜老认为:运动不仅可以缓解生活压力,还可以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运动最好选择清晨或者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试试慢跑、健走、瑜伽、五禽戏、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 功效: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 操作方法:建议平时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49下。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测,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而脾有运化水湿之功,在临床上,阴陵泉有“健脾利湿第一穴”之称,可用于各种水肿、黄疸、心胸痞满、小便不利之症。 操作方法:每天按压2次,每次5分钟,能健脾清热利湿。 李某,女,52岁。 主诉:患者双足内侧及双手腕手背水泡瘙痒2个月余。 现病详情:双足内踝下、双手背红斑基础上散在水泡,舌红有齿痕,苔黄薄,脉细。 西医诊断:水疱型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疏风止痒。 药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生地黄,赤芍,连翘,地肤子,防风,苦参,茯苓,白术,蝉衣,服七剂。 复诊: 服上述药方七剂后瘙痒有缓解,继续巩固疗效,守上方加以夏枯草。 药用: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生地黄,赤芍,连翘,地肤子,防风,苦参,茯苓,白术,蝉衣,服七剂。 服完该药后,随访患者反馈症状已经消失。 医者按语:杜老认为本病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疏风止痒。
|
|
来自: 难得糊涂ma > 《健康、养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