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误会

 少年五十郎 2022-04-19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有五百一十多页,已经学习和抄录至四百五十多页了。学到了晚唐诗人李商隐,还剩下六十来页,就剩下罗隐,皮日休等几个并不著名的非典型的诗人了。

李商隐是与杜牧齐名的晚唐最重要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的“李杜”。

与“元白”(元稹、白居易)的风格截然相反,他的诗不象元白那样刻画具体全面,而是抽去了具体的过程交代,尽可能只留下最精彩的意象片断,具有蒙太奇风格。

因此,他很多诗的主题闪烁跳跃不定,包括他同时代的人也把握不住他的某些诗的意思。特别是《无题》就是这样。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就引得数百年来无数诗家史家莫衷一是。就是俞平伯俞翁评析,也显示非那么中肯,和自信。

《登乐游原》是他的一首小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是五言绝句。

这首诗和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王维《江雪》一样,都是小朋友最先接触到的诗歌。因为文字都极其简单,而且都有朗朗上口的金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谁人不知,那个不晓呢。尤其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更能引起共鸣。包蕴其中极绚丽的景致和又转瞬即逝的光阴,尤其让中老年人无限失落。

那诗人的本意果真如此吗?不知道。不能把他重新活来问问。据历来方家确定,诗人本不是我们通常的这种忧郁伤感,相反是一种纾怀。

向晚意不适。下午逼近傍晚,诗人情绪有些低落。五个字,看起来很平淡,简单。诗人都是天智聪慧又极为敏感的。意不适,三个字浓度很高,概括了内心万千波浪。

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下一句马上告诉了我们,驱车登古原。在屋里,在城里都不能排遣他的忧愁烦躁,只得到城郊空旷地带放放风。这种“意不适”之深之强烈,我们可以容易想见。

想必人人都有过这种意不适。感觉自己就是一枚即将爆炸的炸雷,感觉到房间屋里根本装不下这种忧郁。于是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去排遣去发泄。

或三朋五友帅哥靓妹喝酒K歌蹦迪,或独自彷徨大街小巷,亭台楼阁。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通常也会郊游远足,或独自在旷野狮吼狼嚎。古人也和我们差不多,或者说,我们和古人是一样的。

乐游原,不是旷原也不能草原。它是一个长安郊外的高台,原名是乐游苑,汉宣帝时建的,相当于城郊的皇帝的行宫别墅之类。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西北人把仄声的苑读成了平声的原。因而乐游苑就成了乐游原。

到了晚唐,相去应该是一二百年了,辉煌建筑早已不在,昔日华美云飞煙灭,但那长满杂草的观景高台还在。它不再是皇帝嫔妃,王公大臣们的乐游之苑,而成为人迹罕至的不乐之原。

诗人愁肠百结,驱车出城,登上高台。所见所闻当然很多很多,换成白居易,可以写得潇潇洒洒。如果是李白,天宫龙宫,汪洋恣肆。

但他是李商隐,此刻他习惯把他澎湃的情感压缩在一个至美的画面上,那就是夕阳的晚霞,并用极为凝练的十个字表达出来。

夕阳无限好。朝阳是特别美的,小学学过一篇《日出》,好象是巴金写的。老师每天放学,拿着一根细细的柳条,守在教室门口,背诵一个放一个。至今还记得文字里的那个腾跃而起的火球,鲜嫩的,毛乎乎的,特别可爱。

日出之极美不容易看到。巴金“为了看日出,我起得很早。”早起是必须的,否则挂在了斜空中就错过了那至美瞬间。看日出还得登高远眺,这就更不容易。巴金是在泰山顶峰看日出,加上他的锦心,才领略日出之美。

夕阳不一样,它对要求不那么苛刻,李商隐不必攀高峰,只登上乐游原不算很高也是较高的高台,就十分地感受到夕阳之美。秦地多高山,晚霞铺满山峦,恂丽至极,静谧安祥至极。诗人沉浸迷醉其中,夕阳无限好就蹦出胸口。省略了一切描绘,五个字,字字珠玑。

只是近黄昏。诗歌的起承转合,这五个字一句话就是全诗的合。一首千古之诗完成,一个美丽的误会也就产生。

这是幽幽之叹息吗?只,真的难解这个字。综观全篇,和其中情绪的蛛丝马迹,方家们一致认为,只,就是“正”的意思。什么意思?为什么夕阳无限好,就是因为它正处在黄昏这个时候。

这又是什么情感?这是诗人释然的情绪。为什么这样美啊晚霞,因为它正是在黄昏时候啊。他先前的强大的意不适,已经被大自然之美消解了。个人的忧愁悲苦,在广阔,博大,绚丽,静美的夕阳红里,已经不复郁积。此时此刻只感到天地之美,宇宙之美。

而后来人,却习惯性把这种对生命的欢愉转换成对生命的哀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所以说,不断学习才有不断进步。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提升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