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阉割焦虑与肢解生殖器无关,阉割焦虑只是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即,在3岁到5岁之间首次体验到的非常强烈的心理冲突。这种无意识的体验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刻一次又一次地再现。它通常发生在你的防御机制被激活的时候。 “一个人不应该力争消除自己的情结,而应该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情结正是他在世界上行为的合理指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阉割焦虑在男孩身上和女孩身上都很常见,尽管两种性别的经历不同。正是这种心理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性别,并且首次接触、意识到自己有着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欲望。 ![]() 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中的主角是一个麻烦缠身的人,他与母亲的怪异关系对他产生了终身影响。![]() 1908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男孩的阉割焦虑。他在《小汉斯》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这个心理现象。并且总结了这个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以下是弗洛伊德谈到的四个不同阶段: 最初的想法:男孩意识到自己有阴茎,并发展出“每个人都有阴茎”的想法。 第二阶段:威胁。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当有些事情涉及到母亲时,男孩就想要取代父亲的位置。小汉斯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这些心理愿望,也显示出了自我性爱的迹象。他受到威胁,因此遭受责骂。这让他下意识地得出结论,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阉割将是他最终的惩罚。 第三阶段,发现缺失。男孩发现女性的解剖结构和男孩不同——女性没有阴茎。不过,他无法假设她们有阴道,而是认为她们的阴茎被拿走了。当这个想法和他想象中的威胁联系在一起之后,就会认为没有阴茎等于阉割。 第四阶段,焦虑。男孩意识到母亲是个女人,这意味着她没有阴茎。这就会让他体会到阉割焦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验。 一旦男孩完整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剩下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了。 阉割焦虑和恋母情结的解决都是如此:当男孩拒绝和母亲一起替代父亲的位置时,解决就会发生。换句话说,他拒绝了母亲,顺应了和父亲的观点,并且和他保持一致。他这样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阉割焦虑。他无意识地认为,如果幻想持续下去,他就会失去阴茎。 女孩的阉割焦虑(爱烈屈拉情结) 女孩的阉割焦虑与男孩的经历有一些共同之处。弗洛伊德认为,女孩们一开始也认为每个人都有阴茎。当然,她们的母亲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她是他们爱的中心。不过,接下来的心理过程和男孩不同。 以下是各阶段的差异: 最初的想法:她们继续认为每个人都有阴茎。在这种情况下,女孩认为自己的阴蒂就是阴茎。 发现差异:女孩注意到她的阴蒂太小,不可能是阴茎。这让她认为自己被阉割了,她希望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第三阶段:女孩意识到她妈妈也没有阴茎。她把自己没有阴茎的事实归咎于母亲,就好像母亲把自己没有阴茎的事实传给了她一样。 解决女孩的阉割焦虑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 《打猴子》剧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