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明末著名的以举人之身入仕的官员,或掌军数万,或为封疆大吏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2-04-19

明朝时,科举制度完善,文官进入官场有完整的规则,即秀才、举人、进士,然后为官。

考中进士是正儿八经当官的正确路径,进士之下的举人虽然也可以做官,但不为进士者,很难成为高官。

一般来说,以举人身份为官,官至四品就到顶了,而且,大多只能当地方官,入朝者少之又少。

明末以前,以举人身份成为高官的,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明孝宗时期的举人贾俊,他以举人身份当上了正二品的工部尚书。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海瑞生前的官职没有贾俊高,但他名气太大。

晚明以前,除这两位之外,举人做官要想出人头地,实在是很难,官场规则摆在那,不是进士的全部会被认为是幸进之臣,会被官场集体排斥。

至明末,官场腐朽,皇帝们也心急,为国事,一些擅长“兵事”“边事”的人才会被大力提拔,其中,有不少就只是举人。

本文就盘点五位明末时,比较著名的,也有一些政治、军事成就的,以举人身份成为高官的官员。

一:张春

张春,万历二十八时的举人,以举人身份入朝为官,至崇祯朝时,他的资历其实很老了。

他刚开始做的官并不大,只是个刑部主事(从六品或正六品),另外,其人“善谈兵”

天启年间,因明朝军队在关外屡败于后金,急需懂军事的人才,张春得以被提拔,以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的身份参与军务。

张春的军事才华史书描述不多,但至少口才是有的,“己巳之变”时,崇祯派他收复永平,战前跟他聊过兵事后,对其相当赞赏,《明史·张春传》中记载:

……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升张春为参政。

而后张春顺利收复永平,“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这个“候巡抚缺推用”就很牛了,就是哪里有巡抚的官位出缺,他可以顶上。

张春只是个举人,如果不是超擢提拔的话,他一辈子也别想当上从二品级别的巡抚。

虽然张春后来没能当上巡抚,可这样的任命足以证明,崇祯皇帝是多么看重他。

张春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战事是崇祯四年时的“大凌河之战”,他以监军兵备道的身份统帅四万明军前去救援大凌河城。

这同样相当不容易,崇祯把四万大军的军权交给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也是开先河的。

但这一战,张春被打败了,而且全军覆没,张春本人还被后金俘虏。

张春被俘后,拒绝投降,被拘押在沈阳,时间长达十年,并“着汉服”“不为剃头”

后金(清朝)大汗皇太极也没有因张春的顽固而杀他,反正就是把他关着。

张春有感明朝在军事上无法击败后金,在被关押期间,试图让明朝跟后金议和,但始终未能如愿,他的两个儿子还因此被明朝关押,死于狱中。

也因为张春的议和想法和行为,他虽然一直没有投降敌人,可明朝,包括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毁誉参半。

约在崇祯十四年左右,“松锦之战”期间,张春看到明朝和清朝之间的战争越打越大,已无法和解,郁闷之下,绝食而死。

二:宋一鹤

宋一鹤是崇祯三年的举人,初进官场为知县,后为同知,本是不起眼的低级官员。

他在官场的崛起和张春差不多,因为他也是因为略懂军事工作被提拔,“巡按御史禹好善以一鹤知兵,荐之。授兵部员外郎,寻擢天津兵备佥事,改饬汝南兵备,驻信阳。”

其后,宋一鹤积极参与剿灭和招抚农民起义军的工作,屡立功勋。

崇祯十二年,受杨嗣昌举荐,宋一鹤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明朝时的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之地),以举人出身成为封疆大吏。

根据《明史·宋一鹤传》中的记载,在杨嗣昌和宋一鹤之间,还有个笑话般的典故。

杨嗣昌的父亲叫杨鹤,宋一鹤拜见杨嗣昌时,为表达对其父的尊重,在拜帖上署名时,把自己的名字“一鹤”写成“一鸟”。

因此,宋一鹤被时人戏称为“鸟巡抚”。

宋一鹤成为湖广巡抚后,主要工作重心依旧是跟农民起义军作战。

但此时的农民起义军已逐渐势大,宋一鹤虽然配合其余明军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可湖广长江以北地区的部分城池还是有很多被农民起义军攻破,宋一鹤只能苦苦支撑。

而在农民起义军肆虐的那一片区域里,有一座宋一鹤无论如何不能丢失的重要城池,即承天府(今湖北钟祥)

承天府不但是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境内还有埋葬嘉靖皇帝生父、生母的一座皇家陵墓。

宋一鹤身为湖广巡抚,如果让承天府被农民起义军攻占,皇家陵墓被毁,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宋一鹤率部前往承天府,守卫皇家陵墓。

期间,宋一鹤因农民起义军势大,自己兵力不足,试图让左良玉的军队跟自己共守承天府。

但因两人之间有比较深的矛盾,宋一鹤没能达到目的,只能率领孤军困守承天府,城池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果然,宋一鹤到达承天府后,仅一个多月时间里,先是皇家陵墓被攻破(建在城外),随后承天府也被攻破。

崇祯十六年一月,宋一鹤在承天府城破后自杀殉国。

三:孙元化

孙元化,万历四十年时的举人,他还是晚明著名大臣、科学家徐光启的弟子。

孙元化没有更进一步考中进士的原因是,他更擅长西式科学,主动放弃了研究儒学和八股文,主动放弃了科举。

孙元化跟随徐光启接触到了西式科学后,就沉迷其中,尤其擅长火器研究,他还加入了天主教。

相比起前面介绍的张春和宋一鹤,这位跟科学研究有关的孙元化先生,在后世的名气更大。

有恩师徐光启在朝中为援,又擅长火器的铸造和使用,即使只是举人,孙元化也不愁没官做。

天启二年,孙元化受辽东经略孙承宗任用,“得赞画经略军前。主建砲台教练法......筑台制砲。”

天启六年,“元化赞画袁崇焕宁远”,帮助袁崇焕打赢了“宁远大捷”

至崇祯三年,孙元化受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举荐,被任命为登莱巡抚,以举人身份当上了封疆大吏。

不过,这个登莱巡抚也就是孙元化在官场上的绝唱了。

崇祯四年,在关外,“大凌河之战”打响,后金出动大军包围正在修建的大凌河城。

明军为救援大凌河城,从关内的部分省份调兵参与救援,其中,就包括孙元化辖下的登莱。

孙元化派出原皮岛将领孔有德、李九成等率辽兵八百骑,走陆路绕道河北出关,前往大凌河城。

但行至途中,孔有德等在吴桥发动兵变,并杀回登莱地区,占据登州,大半个山东都因孔有德兵变陷入战乱。

因孔有德是孙元化的部下,所以,孙元化无法摆脱责任,“朝野由是怨元化之不能讨也。”

战后,在政敌的诬陷下(诬陷孙也反了),即使是徐光启和周延儒这两位内阁辅臣出面,都没能救下孙元化,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将其斩首。

孙元化生前在登州集中了大量的火炮、火炮铸造师、火炮教练(其中有几十个葡萄牙人),这些战场利器后来全被孔有德带去了后金(清朝),成为后金的杀手锏。

四:陈新甲

陈新甲,万历三十六年时的举人,并以举人之身进入官场。

陈新甲或许是明末最知名的举人高官了,他从地方知州干起,一步步上升,至崇祯七年时,已经成为了宣府巡抚。

他能步步高升,确实是因为有才干,《明史》中虽然对陈新甲多有贬低,但也不否认“新甲雅有才,晓边事。”

有才,特别是“晓边事”的官员,在崇祯朝,都是能获得重用的。

后来,他又攀上了深受崇祯皇帝信任的杨嗣昌,在其举荐下,担任宣大总督(接替丁忧的卢象升),崇祯十三年,再入朝为兵部尚书。

以举人之身成为六部尚书(正二品),在陈新甲之前,明朝只有一个人做到了,即明孝宗执政时期的工部尚书贾俊,陈新甲是有明以来的第二个。

由此可知,陈新甲当上的这个兵部尚书有多稀罕,,也可见崇祯皇帝对他的信赖。

崇祯十五年,陈新甲受崇祯皇帝的委托,秘密主持跟清朝的议和事宜(这也是杨嗣昌生前的主张)

但事情被陈新甲大意下泄露出去,“所遣职方郎马绍愉(正在沈阳跟清朝议和)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事发后,崇祯皇帝要面子,不希望背上跟叛逆媾和的名声,希望陈新甲能主动站出来背锅,但被陈新甲拒绝,“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帝益怒。”

于是,崇祯皇帝不顾诸多大臣的劝说,“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坚持杀掉了陈新甲。

如果不是因为这起意外的泄密事件,陈新甲是有机会更进一步,入阁成为辅臣的,可惜了。

五:何腾蛟

何腾蛟,天启元年举人,以举人身份进入官场,他的发迹主要在南明时期。

崇祯十六年,何腾蛟成为湖广巡抚,“时湖北地尽失,止存武昌”,因此,何腾蛟这个湖广巡抚主要是镇守湖广的湖南部分。

南明弘光元年,驻扎的湖广的明朝大将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希望何腾蛟配合,被其拒绝,左良玉挟持何腾蛟前往南京,他半路跳入江中逃掉。

弘光朝覆灭后,南明隆武帝在福建称帝,任命何腾蛟为湖广总督。

当时,在何腾蛟和胤锡抚(何腾蛟升任总督后,继任湖广巡抚)的努力下,招降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二十余万人,号“忠贞营”,为南明增添了强大的抗清盟友。

为此,隆武帝很高兴,马上给何腾蛟封官赏爵,“立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仍督师。”何腾蛟一跃成为隆武朝有数的重臣。

不过,何腾蛟虽然招降了“忠贞营”,但在对这股力量的使用上,却依旧存有疑虑,双方之间存在不信任感,作战时互相防备。

“忠贞营”后来没能如大西军余部那样成为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跟何腾蛟有很大关系,具体事例不是本文重点,就不多写了。

站在何腾蛟的角度上来看,限制和防备“忠贞营”很正常,毕竟,是“忠贞营”的前身推翻了明朝,逼死了崇祯皇帝。

可站在联合抗清的大局上,何腾蛟的做法就有待商榷。

隆武朝覆灭后,南明永历朝建立,何腾蛟被永历皇帝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后又“加腾蛟太师,进爵为侯,子孙世袭。”

南明永历三年,何腾蛟兵败湘潭,被清军俘虏,因拒绝投降被杀,“劝腾蛟降。腾蛟大叱,勇遂拥之去。绝食七日,乃杀之。”

他死后,被永历皇帝追赠为“中湘王,谥文烈。”

何腾蛟以举人之身,在崇祯朝做到巡抚一职,在南明时期被封候,拜大学士,主导一方军政大权,算是明朝举人出身的官员的巅峰了。

不过,何腾蛟在官职上的狂飙突进,是因为南明时期的混乱,如明朝秩序依旧,他或许做不到这个地步。

六:结束语

以上是本文介绍的明末时期的五位举人出身的高官,也是最著名的。

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官员,基于篇幅就不多写了,或有错漏,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补漏,并参与探讨。

参考文献:《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