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上淌冰

 东营微文化_ 2022-04-20

黄河上淌冰

1974年初冬,黄河北的大活都干完了,队长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打二遍场。我们把高粱、大豆等秸垛重新摊开翻晒、打场。十几天的时间,又收了2000多斤粮食。太阳西下,我们看着一袋袋似额外得来的粮食,喜不自禁,打算第二天装船运回河南。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那一年小雪刚过,寒流就来了。一夜之间,河面上冰块漂漂荡荡,不能摆渡了。把粮食存放在场院屋子里,交给看屋子的人,我们准备绕道“一号”渡口回家。
一号渡口在我们庄西面,十来里路。那里两岸陡崖,河面较窄,水流湍急,冰块较少。摆渡的大船被一条小机船拖带着,速度可控,还能躲避冰块,挺先进。
太阳已经西斜,候渡的人还排着一大溜。收钱人二十来岁,很精神。他一只脚蹬在小车上,神气活现地大说大啦,还不时训斥想抢渡的人。多年以后,我和他,还有他儿子都成了同事,他姓管。
又一年春节过后,我们去周家村出伕,完工后沿黄河大坝向东回家。走到宁海村附近,看到河水漫到了半截大坝,水面上的冰块咔嚓咔嚓地相互碰撞。有的碰到柳树上,把树皮割得烂乎乎的。过去常听老人们说,凌汛涨水厉害啊,像开锅一样,冰能把树割断。那次算是见识了。
我们在坝上看了一会,猛然想到家里还不知怎么样呢,于是加快了脚步。到了义和险工,听到河道里爆炸声接连不断,远远地看到炸起的水柱冲天高。再走近,又看到磕凌船在水里往返穿梭,一片抢险景象。
我们急急地走过了一号坝,却看到河滩里一滴水、一块冰也没有。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后来,我和水文站的人说起那次凌汛,他们说:那是冰块把义和险工河段卡死造成的。他们又说:封河一般不会出事,就怕开河,所以国家每年要拿出钱,组织基干民兵演练爆破炸冰,那一次真派上用场了。
他们还说:水文站的两艘磕凌船是1955年周总理批示,在上海中华造船厂,用西德进口的高锰钢板建造的,长34.2米。1957年下水时,周总理又亲自命名为磕凌壹号和磕凌贰号。这两艘船为黄河防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9年,县里成立了“垦利县航运公司”。职工以东营火车站装卸工为主,调入了滨县航运公司的技术骨干,招工了原一号渡口的适龄青年。小管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公司购置了“双体渡轮”,于10月4日正式开航。
双体渡轮是用甲板将两艘船并联在一起的,长40米,宽18米,甲板下,两艘船中间有一个七八米宽的空档。渡轮上装有两台潍柴6160发动机,马力不小。
1986年12月的一天,我去河口办事。因我个人原因晚回一个小时,临近渡口听到渡轮鸣笛,刚刚离岸,我们只能等下一艘。
等我们上另一艘渡轮,天已经暗下来。昏暗中看到河面上的冰块,小的像大磨盘,大的像小“场院”,你拥我挤,碰碰撞撞。渡轮正常行驶,快到码头,却突然掉头向下游驶去。
我奇怪,就到驾驶舱问,正好遇到了小管,他还是那么健谈。他说:河面上的冰块太多、太大,渡轮中间的空档被塞得满满的,渡轮上两台发动机开足马力,还是推不动那么多冰,靠不上码头,只好掉头向下游败退;这样顺流而下,是想让急流把空档中的冰块“刷”出去。
当时,胜利黄河大桥正在施工,夜色中看到桥墩已经基本成型,脚手架、施工机械林立。小管又担心地说:渡轮空档塞满了冰,舵就不那么灵敏了,向下游败退非常危险,万一撞上桥墩可就麻烦了。船长和职工们都捏着一把汗啊!
渡轮空档的冰块被急流刷出后,又调整方向朝南岸码头驶去;待冰块塞满空档,驶不动了,又掉头向下游败退。那一夜,渡轮就在这码头和桥墩之间,重复往返。直到东方破晓,才靠上码头。

 (摄影  马学武)

作者简介:李晨,生于济南,原籍垦利。青年推小车,中年管汽车,老年学写人生故事。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黄河上摆渡
黄河上跑冰
话拜年
孤东会战运输线
接 车
麦浪滚滚
军马嘶鸣
畅游黄河入海口
牛也坎坷
母亲与刺绣厂
昼夜二百里
交公粮
消 夏
英魂长眠 日月同辉
今昔永丰河
牡丹富贵苗难栽
春种秋收不违农时
重庆顺江三峡游
七十年代家乡年
小年后运大豆
家乡的能人
换 瓜 干
黄河的温顺与暴虐
话说黄河刀鱼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