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尚钞: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乡土大河南 2022-04-20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作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一、大汉雄风传千年

西汉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东汉耿恭戍边报国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对耿恭推崇有加,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可见其本人对耿恭的评价之高!
即使今天读到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仍能够想象当年的他一定是眼含热泪写下的这段话:“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这些文字中,反映的正是耿恭本人的热血忠魂。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400年的两汉历史,奠定了中国后来的疆域、民族和文化的基础,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国家尊严。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为国效力,投笔从戎,成为当时人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人生价值取向。
汉朝是一个有血性的王朝,和后来的宋朝大不相同,从皇帝到文武大臣,再到戍边官兵,基本没有屈膝投降的。名将辈出,杀伐果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从西汉的卫青龙城大捷、霍去病封狼居胥,再到东汉的马援马革裹尸、窦宪燕然勒石,最终将侵扰中原千年之久的匈奴人彻底打败,迫其远遁欧洲,成为欧洲人梦魇般的“上帝之鞭”,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
几千年过去,今天的欧美人仍旧作恶多端,侵略成性,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匈奴人的基因在起作用。
当代画家左国顺根据耿恭的故事,曾画过一幅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画中十三个衣衫褴褛的大汉,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目光如炬,手里牢牢攥着自己的武器。这十三个人当中的领头人,正是大将军耿恭。

耿恭,陕西扶风人,出生于将门之家。本篇故事当之无愧的一号男主角。
他的祖父耿弁曾被刘秀拜为建威大将军,南征北战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大功。他的伯父耿弇是东汉开国名将,被列为重兴汉室江山功劳最大的“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
耿恭的父亲去世得早,但是受家风影响,耿恭自幼就“好武,善骑射”。典型的军人世家,将门之后,最终在西域广阔的大地上建功立业,为大汉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勇士的故事即使今日读起,仍不禁令人热血沸腾。
《后汉书·耿弇列传》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特殊军事营救行动。营救的对象,正是深陷敌后的耿恭、关宠和他们的戍边部队。
这次军事行动从酒泉出发,跨越数千公里、冒雪翻越新疆天山山脉,拯救被两万多匈奴兵围攻,困守孤城近一年之久的仅剩几十名汉朝孤军。堪称两千年前汉朝版的“阿勒颇中央监狱解围战”。
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还能从中读出大汉帝国那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那不屈不挠的尚武精神,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涓流淌,进而渗透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让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愈加珍惜那一个“汉”字。汉人、汉族、汉服、汉文化,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逐渐深入人心,并代代传承不息的。
 

二、孤军固守疏勒城

先交代一下事件发生的历史大背景。
西汉时期通过张骞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东西大通道,大汉王朝将此通道的畅通当作帝国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维护,屡屡与西域前霸主匈奴发生战争。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励精图治,大汉在西域的势力不断增强,一向强势的匈奴不得不甘拜下风,不敢再与西汉争夺西域。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西汉在乌垒王国(今天新疆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广袤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公元前36年,汉元帝时期,西汉王朝西域副校尉陈汤,带领汉军并调发西域各国军队,斩杀北匈奴首领郅支单于的头颅,星夜兼程送往长安城皇帝朝堂之上,并附信一封,其间言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匈战争以西汉王朝的完胜告一段落。

西汉末年国力下降,再加上王莽篡权,绿林起义,中原大地陷入内乱,中央政府自顾不暇,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这个时候,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生出二心,不再归顺汉王朝。直到东汉建立,国力恢复之后才开始考虑重新经营西域。
公元73年,各方面条件已初步具备,汉明帝刘庄,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遂大举用兵,再次击败北匈奴,重新设置中断长达65年之久的西域都护府,在今天新疆轮台县境内,恢复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陈睦出任西域都护,为东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代名将耿恭正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

他在西域已经打了一年的仗,逐渐成长为汉军部队的一名中高级军官——戊己校尉。公元75年,东汉朝廷大军在打败匈奴人之后班师回朝,留下都护陈睦率2000汉军驻守西域都护府,另分设戊己校尉两人:耿恭所部屯守车师后国金蒲城,在今天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关宠所部屯守车师前国柳中城,在今天新疆吐鲁番鄯善县鲁克沁镇。耿恭与关宠各率500汉军,两支兄弟部队互为犄角,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
汉朝大部队刚走不到一个月,北匈奴左鹿蠡王就带领两万大军,攻打归顺汉朝的车师国。耿恭闻讯,从仅有的五百将士当中派遣三百将士火速驰援。
但三百壮士虽勇,哪敌得过两万大军。耿恭派去的援军,很快全军覆没。这只不过是开始,匈奴击败车师国后,迅速将矛头对准了耿恭驻守的金蒲城。
两万匈奴大军围攻金蒲城,而耿恭的手里只有二百名屯田的士兵,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而在这之前不久,西域都护陈睦遭到焉耆、龟兹两军联合绞杀,力战殉国,两千汉军全军覆没。另一路匈奴人又在柳中城包围了关宠。

现在的耿恭,只能靠自己殊死一战了。
他先是命令士兵收集各种粪便,将其熬煮后再涂在箭头上而后登上城头,对匈奴大军喊道:“此乃汉家箭神,中箭者将受到天神的惩罚,全身溃烂而死”。刚开始匈奴兵以为这是耿恭在故意恐吓,并不当回事,结果中箭的匈奴兵果然纷纷全身溃烂。
这个时候的匈奴自然是不知道细菌感染这回事的,真的以为汉军是有天神保佑,于是慌忙率领军队撤退。
在其撤军途中恰好天降大雨,耿恭利用暴风雨掩护的有利时机,趁着雨夜发动突然袭击,直捣匈奴大营,这种战法匈奴人做梦也想不到,所以损失惨重,以为汉军是神兵天降,畏惧异常,金蒲城之围遂解。

此时取得巨大胜利的耿恭依然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匈奴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再次进犯,而金蒲城,城池狭小,城墙低矮,难以抵挡住匈奴人的下一次进攻。于是耿恭决定放弃金蒲城,移师疏勒城,因为疏勒城城墙高大,并且有溪水环绕,便于长期固守。疏勒古城位于天山北麓,在今天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城南64公里处的“石城子”。
不甘心失败的匈奴人果然卷土重来,两个月后,北匈奴调集重兵进攻疏勒城。耿恭带领疏勒城中军民,凭借一往无前的气势,誓与城池共存亡,死死守护着疏勒城。
  

三、边关急报自柳中

柳中城内。

在疏勒城被围攻的同时,柳中城同样被匈奴大军团团包围。

柳中城的统帅关宠,为了激励士气,率领数人星夜从敌人包围圈的豁口突围,赶到城外三十里的天都峰。他此行的目的,是亲自为前去中原朝廷报信的两位勇士护驾送行。此刻关宠的脸上虽然是轻松之色,但谁都知道,此去报信可谓前途未卜,路途遥远且险象环生,又要经过大片的敌占区,能不能送到朝廷都是一个问题。而且他不知道的是,一向主张征战西域的汉明帝刘庄,在这一年的八月突然暴毙,刚刚继位的是只有19岁的汉章帝刘炟,东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正值新老交替,千头万绪,就算新皇帝有心恐怕也是无暇他顾。

互道一声珍重,关宠转身回去柳中,信使缓缓朝其背影跪叩,唯愿将军福大命大,得以击退匈奴大军。

三十余日后,柳中城内关宠所部已经死伤殆尽,唯独剩下他和十来个弟兄在做着顽强的抵抗。多少次,他眼望东南,那是中原家乡的方向,他多么希望朝廷援兵快快到来。但信究竟送到朝廷了没有,他的心里也没有底儿。多日过去,东南方向也没有一丝烟尘卷起,只有那偶尔飞过的雄鹰,在天空中任意嘶鸣。弟兄们一一阵亡,只留下自己一个孤家寡人,刀锋上满是缺口,战旗上满目疮痍,他的心渐渐冷却了下来。

城外,匈奴给关宠三个时辰考虑,如果投降必将给予高官厚禄,如果顽抗,城破便在旦夕,城破之日必将鸡犬不留。

再说东汉都城洛阳。

关宠不知道的是,等到他的信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这封边关急报送到少年天子汉章帝案头的时候,已经是公元75年的冬天了,距离关宠、耿恭被匈奴人围困已经整整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匈奴大军的重重围困之下,东汉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西域传来的消息了,很多人都觉得此时汉军应该是已经覆灭了,已无救援的必要了。

汉章帝刘炟虽然刚刚登基,年纪轻轻但血性不改,当他看到这封用鲜血写就的求救信时,胸中百感交集,急忙诏令国之栋梁,三公九卿商量如何应对。

朝堂之上,宦官接过皇帝手中的边关急报,照信念出:“罪臣关宠、耿恭,率部将于一年之内,百战不悔,为大汉之江山,浴血天外。至今兵士不足一千,战甲粮食不能温饱,特此上书恳请陛下发兵救援,成则汉朝天威永驻,不成则将士与疏勒城池同灭亡。罪臣百拜。”

有人劝谏新即位的汉章帝不要发兵,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孤军在外恐怕早已遭遇不测,此时出兵已经毫无意义。大臣鲍昱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救援,并慷慨陈词:“将士为国征战,陷于危难之际,朝廷弃之不顾,对外这是纵容蛮夷暴行,对内则伤了忠臣良将之心。现在若是不救,匈奴以后侵犯国土,将士们谁还会为国效命?”

鲍昱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汉章帝,君臣意见很快取得一致,决定立刻派兵救援,大汉帝国绝不会放弃每一个为国而战的将士!遂以耿秉带兵屯驻酒泉,代理酒泉太守之职,这个耿秉,就是耿恭的堂兄。而酒泉太守段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火速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之兵共计7000余人,配合班超的鄯善国军队,就近分道出师救援。同时朝廷大军快马加鞭,自都城洛阳赶赴柳中、疏勒等地。

关宠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朝廷大军的快马救援,但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一刻的到来。他举眉轻笑,仿佛世界在这一刻变得很轻很轻。大汉的将士们绝没有“投降”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关宠在向匈奴射出最后一箭后终于倒下,城中守备将士全部阵亡。

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当酒泉太守段彭等人带领的援军队伍星夜兼程赶到柳中城下的时候,才发现关宠和他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此时的疏勒城更加遥远,距离柳中城尚有500里路程,中间隔着常年积雪的天山,而且还是严寒的冬季,援军们判断,疏勒城的情况恐怕更是凶多吉少了。

四、壮志饥餐胡虏肉

疏勒城内。
公元75年的五月,耿恭放弃无险可守的金蒲城,选定有涧水流过的疏勒城作为据点对抗匈奴大军。不出耿恭所料,这年七月,匈奴兵就来进犯疏勒城。

耿恭招募敢死队直闯敌阵,匈奴再败。于是,匈奴人心生毒计,把疏勒城四下围住,并断绝涧泉之水,想把耿恭等人困死城中。
人一天不吃饭还行,高温荒野之下没有水喝是要命的。无奈,耿恭只好和将士一道掘井,但掘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
将士们干渴不堪,连马粪汁都挤出来喝了。耿恭见状,仰天长叹道:“闻昔贰师将军(即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后汉书·耿恭列传》)
于是,整顿衣裳,对井再拜,为将士们祈祷。不一会,竟有泉水奔涌而出,众军喜极而泣,欢腾雀跃,山呼万岁,天助我也。
匈奴人一看耿恭他们竟然在城头玩起了“泼水节”,以为汉军有神明相助,十分不解,再次撤兵而去。

十一月,车师国背叛汉朝,与匈奴兵合伙进攻耿恭。别看大汉将士人少,拼起命来照样可以打得你满地找牙。
数月之后,汉军真正的危机来了:粮食吃完了!
陷入困境中的大汉将士,只好“煮铠弩食其筋革”。但随着时间推移,城中已再无可食之物了,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了几十个人。
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又怜其人才,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后汉书·耿恭列传》)。耿恭假意应允,将单于使者引诱到城上来。
出乎意料的是,耿恭见到匈奴使者后,半句不罗嗦,直接把人推上城头,当着城下匈奴单于的面,迎头就是一刀下去!然后把刀一扔,头也不回的命令:把这家伙给我放血烤了!
城下的匈奴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想到耿恭还有这么一手。
耿恭和大汉将士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视城下数万匈奴于无物。
这时,耿恭走到城墙边,深深向下鞠了一躬,说了一句震烁千古的名言:“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大漠之上,死一般的寂静。接着,城下爆发出一片哀号之声:“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汉军太狠了,连凶残成性的匈奴人都自叹弗如。

一千多年后,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鹏举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千古名作《满江红》,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诗,便典出于此。这么说,岳鹏举应该是耿恭的铁粉。
单于大怒,于是再次增兵,但疏勒城却始终攻克不下。
就这样,凭着一腔赤诚的热血和信念,耿恭和他的汉军一直坚守着摇摇欲坠的疏勒城,此时的汉军早已是弹尽粮绝了,唯一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东汉朝廷的援军身上了。

五、十三将士归玉门

柳中城在近处,疏勒城在远处。
公元76年正月,当朝廷援军到达柳中城的时候,关宠和他的弟兄们已经全部壮烈殉国。

柳中城全军覆没,疏勒城守军人数更少,情况只会更加糟糕。救援疏勒城还要翻越大雪覆盖的天山,而且援军本身也是孤军深入、身处险境,匈奴人常常是来无踪去无影,不用说,救援疏勒城面临着巨大困难和重重危险。
汉朝大军与匈奴作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居无定所,神龙见首不见尾,你调集好人马准备与其决战,却发现茫茫戈壁滩根本就找不到匈奴主力;等你主力部队离开时,匈奴人却又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就冒了出来,死缠烂打。汉军小股分队遭袭的概率极高。
救还是不救?援军内部发生了激烈争吵。以谒者王蒙为代表的人士认为,天山以北的疏勒城恐怕早已失陷了,再去救援已经毫无意义,再说此时顶风冒雪翻越天山,不仅无功反而会造成额外的人员伤亡。
这个时候,耿恭的老部下范羌成为了那个改写历史的人。范羌原本是耿恭先前派去敦煌领取军需的军吏,这次刚好也在救援大部队之列。他声泪俱下,泣血请求,一定要去疏勒城看一看,他对援军主帅说:“大汉军人不会因为畏惧艰险,而弃袍泽于不顾。”大汉朝廷决不能放弃每一个为国奋战的热血勇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他一定要去救固守疏勒城的耿恭将军。

就这样,范羌带领两千汉军,孤军营救天山北麓的疏勒城。正赶上天降大雪,天山北坡雪深丈余,范羌率部放弃辎重,日夜兼程赶往疏勒。不知道又过去了多少天,有一日深夜,疏勒城守军突然听到有军队逼近,以为匈奴来袭,全城立刻紧急戒备。范羌隔山涧大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耿校尉耳!”城中立时高呼万岁,城门大开,两支部队拥抱相泣。此时疏勒城内仅剩军士二十六人。他们是战神!是当之无愧的汉军英雄!
第二天,耿恭、范羌率部东归。匈奴人一路追杀,路上随时有饥饿困顿的军士倒地不起,死于路边。离开疏勒城时,耿恭所部还有二十六位勇士,到达甘肃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这十三人,史书留名的有:耿恭、范羌、石修、张封。世人认为耿恭固守疏勒功勋卓著,“节过苏武”。

史载,当时驻守甘肃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十三名衣衫褴褛的勇士归来,感动大哭,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泣血请求为十三勇士立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这五个大字,字字千钧,令人动容。
到了南北朝时期,《后汉书》作者范晔,获悉耿恭的事迹后,“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在史书上以“义重于生”为其盖棺定性。
耿恭固守疏勒城,有力牵制了北方匈奴势力在西域的扩张,创造了以寡敌众、保卫边疆的英雄业绩,他的事迹感动了历朝历代千千万万个杀敌报国的中华热血男儿。

今天的我们一直说要重塑汉唐雄风,什么是汉唐雄风,这就是汉唐雄风!将士们为国出征,陷重围而宁死不降,而援军们不抛弃不放弃誓死营救。
中华五千年文明,风云变幻,有兴盛也有衰落,但永远生生不息,靠的正是这千年不灭的汉家风骨!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