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耿 恭

 靓剑凛波书斋 2022-01-30
 (2022-01-29 06:56:16)

                                                                                                                       青林知青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耿恭:将士百战死,寒风碎甲衣

题图是一幅油画作品,名为《十三将士归玉门》,它描述的是东汉将领耿恭,率领区区三百人,抵御两万匈奴军队的进攻,坚守西域的疏勒城,最后仅13人回归大汉的故事。

图中的将士筚衣褴褛,手握兵刃,他们虽心境苍凉但目光坚定,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迈着坚定又疲惫的步伐,相互搀扶着,一步步地走在曾浸润着他们鲜血的黄土上,向着玉门关走来。

每当我看到这幅画,都不禁热泪盈眶,心情激动得不能自己,十三将士归玉门, 风雪大汉魂,那份坚毅与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这就是汉家军魂!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整个东汉的历史,在中国整个的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它虽然不像南北朝或五代十国,因为太混乱而不被人们所熟悉,却因缺少精彩,并不被国人所看重。

也许提到这一时间段,大概能勉强记得个刘秀,其他的还能记得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无论是出塞的昭君,还有那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都是西汉后期之人,东汉放得上台面之人,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也难怪,它前汉初楚汉战争的波澜壮阔,后有汉末三国群雄逐鹿中原;前有司马迁如椽巨笔的挥洒,后有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强力助阵,所以,夹在中间的东汉一朝显得平淡,也就不会觉得太诧异了。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但是,我们不能不记住耿恭疏勒城的坚守,不能不记住“白发龟兹”,在西域的天空上,曾响彻着一曲曲我大汉血性男儿悲怆的壮歌。

在《后汉书》中,范晔是将耿恭与苏武并传,但时至今日,知道苏武者多多,认得耿恭者寥寥,难道就因为有司马迁给苏武作传,从而使得他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而耿恭没有司马公站台,所以声名不彰的原因吗?

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热衷的是步步惊心的宫斗闹剧,是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是小鲜肉们嗲声嗲气地扭捏作态,是飞檐走壁的打斗和群魔狂舞般的神奇,而对于如耿恭这样史诗级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视而不见的。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即令陕西兴平人,东汉将领,在帝国将车师纳入版图后,以戊己校尉职屯兵金蒲城;遭匈奴重兵围攻,他坚守城池不失,誓死不降,一年后围解回归;后因上书犯事,入狱免官,终老家中。

同韩信或霍去病这样一等一的人物相比,耿恭算不得名将,他早年丧父,很早便从军了,又以其才干,很快便得以提升,史书载,“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自张骞通西域后,这地方作为汉王朝核心利益所在,一直同匈奴进行着反复地争夺,但从王莽之乱开始,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尽失,这一地区的那些国家,都投靠匈奴,没办法,汉朝鞭长莫及,他们只有奉匈奴为宗主,以求自保。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刘秀在位时,忙于处理国内诸多的矛盾,于西域是力不从心,到了他儿子明帝之时,方开始重新经略西域,决定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耿恭正是在这一时候,以司马一职跟随刘张和窦固,以及堂哥耿秉一起出兵西域,力图恢复汉家在西域的统治权。

在西域征战了一年后,他以战功晋升为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中级军官,接下来的他,在大军退去后,率领三百精兵驻守咽喉要道金蒲城,与其它各城的驻军互为犄角,以便在西域长期驻扎下来。

但是,形势却急转直下,使得耿恭的处境变得十分地危险,“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匈奴卷土重来,在歼灭了其他城池的汉军后,匈奴单于派兵两万围攻金蒲城,此时的耿恭已属孤军,他们身处险境,丝毫不退缩,奋力杀敌,打退了匈奴一次次疯狂的进攻。

他们以蘸了毒汁的箭矢射向敌军,一旦中箭,不死也会伤口溃烂,流血不止,这在当时算是化学武器了,匈奴人何曾见过,大惊而溃,史载为“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他趁敌军惊魂未定之时,组织敢死队,借着风雨交加的夜色掩护,突袭敌营,“杀伤甚众。”敌军“震怖”哀叹道:“汉兵神,真可畏也!”遂引兵退。

耿恭知道匈奴人必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卷土重来,以金蒲城一隅之地,必不可守,于是,他率领部众转移至地势险要的疏勒城,即今新疆奇台县,据险扼守,准备长期拒敌。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果然,匈奴人再度发起攻势,但面对易守难攻的疏勒城,他们即使是付出了死伤无数的代价也未达到目的,一时也无计可施,于是,便改强攻为久围,铁桶般地将疏勒城团团围住,妄图将这些誓死不降的汉军困死。

匈奴人切断了上游的水源,城中一度断水,将士无奈,竟“笮马粪汁而饮之。”于是,他们决定掘井取水,可一直深掘至15丈深时,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竟然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甘冽的泉水汩汩涌出,真是天佑大汉。

水的问题解决了,当他在同匈奴人玩泼水游戏时,这粮食日渐短缺,而因为汉朝大军的撤离,他们所在的车师国复又反叛,与匈奴一起攻打疏勒城,凭险固守虽然勉强可以坚持,但如果没有了吃的,那失陷只是迟早之事。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食尽穷困,煮铠弩,食其筋革。”他们将盔甲的皮革和弓箭的弦都煮着吃了,将士在不断地倒下,不倒的,只有依然还在坚持着最后一口气的大汉军人,以及身后那面被鲜血染红的猎猎战旗。

当然,他们也曾派出范羌回国求援,但路途遥远,层层请求上报,久久不得回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遥望着东方,望着故乡的来时路,企盼着范羌能带领着援兵杀来,甚至他们都怀疑,范羌是否能将信件送达,他是否还活在人世。

久攻不下,这匈奴也着急,他们也知道耿恭坚守的难度也几近崩溃,匈奴人虽然凶残,但却十分敬重英雄,于是,便派使者前去劝降,承诺封耿恭为王,并许以美女和钱财,“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就是说,耿恭将使者诱进城来,废话不说便直接将使者斩杀,头颅扔下城去,尸体则烤熟后同兵士们一起分食。

千年后,岳王爷写上了悲壮激烈的《满江红》,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即来自耿恭。

很幸运,范羌回到了敦煌,救急的文书飞马送到朝廷,但那也是距耿恭被围半年以后的事了,而朝廷为此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并不是有关西域控制权的问题,朝廷早已准备将西域放弃了,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发兵救援耿恭,这在今天一目了然的事,在当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反对派遣援兵的一方认为,自收到求救信后,时间已过去了半年,此时发兵,耿恭他们恐怕早已是城破被杀,现在出兵救援,毫无用处。

而支持出兵救援的一方则认为,不管耿恭他们是死是活,汉王朝都应该派兵救援,如果作为汉军靠山的朝廷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这不仅大损国体,也让周边各国看轻了我大汉王朝。

其中,大臣鲍昱力主救援,他说了一段至今看来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段话是对皇帝说的,你用人之时,不惜让人赴险地,情况紧急时就弃之不管,这会使那些蛮夷们更加肆无忌惮,也会寒了勇士及更多人的心,以后如果再出现外寇入侵,哪里还会有人挺身而出去报效朝廷!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此时,刚继位不久的汉章帝虽然刚刚继皇帝位,但汉家的血性尚存,他在听了鲍昱的话后,立即着手部署救援,绝不能让“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帝国勇士,无望地倒在那血色夕阳里,为国献身的勇士,大汉帝国决不会遗忘!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没有任何战略意图的军事行动,也是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堪称两千年前的“雷霆救兵”,时值大雪纷飞的降冬季节,从张掖、酒泉和敦煌三地集结起的七千部队,冒着风雪,在范羌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的救援之路。

经过近三个月的行军和征战,队伍行进到车师国时,大败匈奴和车师国的联军,但由于离目的地还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横亘着天山,又值大雪封山之际,要想翻越天山,困难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不愿意再前进了。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因为,这时的他们才知道,当时与耿恭互为犄角的校尉关宠已经阵亡,因而由此推论认为,耿恭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的,早已是全军覆没了,自己已经走到了这里,完全可以回去复命了。

何况,在他们的心目中,为了不多的将士生存,而让这七千人冒生命危险,去营救几个生死不明之人,这成本太高了,于是,统兵的将领秦彭决定中止救援行动。

只有范羌是死活不肯,他就是一个人,也要前去救援自己的那些生死兄弟,即使耿恭他们战死了,他也要去看一下,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领军的将军只好分拨了两千兵交他率领,前去救援。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

这一队人马是如何战胜恶劣的环境,在冰天雪地中翻越天山,中间是否还有过激烈的战斗,史书无载,但他们最终是到达了耿恭坚守的疏勒城。

不能想象,已经处于绝望之中的耿恭和守城的弟兄们,在见到范羌率领的援军到达时,是如何一个情景。

史书记载:“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但是,这时能随着队伍走出这炼狱的守城将士,踏上回家之路的,仅剩下区区26人了。

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匈奴人的前后堵截,加上恶劣的气候及高耸的天险,这一群远离家乡的孤军且战且退,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进入玉门关时,26人中仅剩下了13人。

“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他们尽力了,为大汉王朝的开疆拓土,为大汉的雄威,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以区区百余人同数万的匈奴人拼死血战,他们张扬的,是大汉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也展现了我大汉宁死不屈的昂扬斗志。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是当年迎接他们归来的玉门关守将邓众,写给朝廷的报告,他上书为13勇士请功,也是对他们的英勇给予的最好评价。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是范晔《后汉书》中所说的一段话,他将耿恭与苏武并传而述,在他的眼中,耿恭与苏武相比,毫不逊色,他们都是为大汉的利益和威严,坚持内心的信仰,“不为大汉羞”,最终能回归故乡的壮志男儿。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但是,长期以来,耿恭的英勇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人们也不了解“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历史似乎有选择性地将这一历史事件遗忘,这其中究竟有何不为人道的原因。

其实,这也同当时汉朝的脸面有关,自耿恭回撤后,汉王朝便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自武帝始的开拓成果付之东流,对这样伤脸面的事,自觉羞愧,所以,他们不愿提及西域的任何事件,耿恭自然也被统治者刻意淡化了。

再经过此后数百年的沉寂后,一直到唐代,方才又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一切又化为乌有,最后是到了清后期,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才使这片土地最终留在了祖国的版图之中。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耿恭的遭遇同唐初那“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相当,因为王玄策的神武,破坏了唐太宗的战略大计,所以,史家不提,民众也不知道在大唐王朝还有如此英勇之人;而耿恭却因为汉王朝的羞愧,承担了默默无闻的不幸。

今天,人们的娱乐以轻松搞笑为主,像耿恭这样沉重的主题和悲壮,是难以有收视率的,不过,最近电影《长津湖》大火,这显示了彰显了民众爱国的热情。

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在黄沙和硝烟的衬映下,那血红的夕阳中,耿恭站在疏勒城头不屈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