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的弊端,为何底蕴丰厚的大国在西夏战争中接连失利

 思明居士 2022-04-20
文章图片1

宋濂曾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朝文坛可谓群星荟萃,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其中。

文坛兴盛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衣食富足,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谁还会有心思舞文弄墨。二是舆论环境相对宽松,若与清朝之文字狱般,动辄因言获罪,谁还敢抒发自己的胸臆。

北宋是历朝历代中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朝代,早在真宗年间其国民生产总值就突破了26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人均生产总值为450美元,也远超过彼时的西欧。随着仁宗推广占城稻,北宋人口迅速突破1.2亿,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然而,如此繁盛的国家,却屡次在与蕞尔小国西夏的交手中败北。仁宗年间,双方爆发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役,都以北宋失利而告终,是为第一次宋夏战争。后来两国又爆发了四次战争,北宋要么是惨胜,要么是大败。

文章图片2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泱泱大宋,竟然无法与弹丸小国西夏匹敌,实在令人费解。

西夏原本是北宋的附属藩镇,李元昊继位后,放弃汉服,改回本民族服饰,以示与宋之不同。李元昊是个有抱负的君王,他想如当年拓跋珪建立北魏一样,脱离宋朝自立,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他韬光养晦,外与辽国缔结姻亲,内向宋朝谄媚,以求金银。

文章图片3

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李元昊也是日趋膨胀。宋朝使节来临,元昊既不出门相迎,也不跪拜听旨,还称:“先王大错,有如此国,而犹臣拜于人耶。”

景祐五年,元昊宣布成立大夏国,并不再使用宋朝给予的封号,甚至还将宋朝赐予的皇姓,归还了回去。次年,元昊致信仁宗称:“伏望陛下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欢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元昊希望仁宗能把西郊的地界封赏给他,就算是宋朝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两国永结秦晋之好。

文章图片4

仁宗看到此言,大发雷霆,西夏这明摆的是在向宋朝挑衅。宋朝文武也是气愤至极,上书皇帝,请求立刻兴兵讨伐,还对元昊贴出悬赏通告。

在他们看来,西夏领土不过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足百万,且其境内多山地草地,物资奇缺,若是不施以颜色,大宋脸面何在。

于是,宋夏双方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频频交手。这三场战役北宋都是先胜后败,被曾经轻视的西夏,打得四散奔逃。

文章图片5

北宋不敌辽国,那情有可原。毕竟,辽国建国历史要比北宋早,且疆域辽阔,还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对汴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契丹是游牧民族,天生擅长骑射,又占据着中国传统的养马地,可谓兵强马壮,北宋自然不是敌手。

但西夏不论是体量还是经济亦或者人口、军力,都无法与辽国相比,也不能和北宋相提并论。可北宋还是不敌西夏。

文章图片6

妄自尊大,轻视敌人等于葬送自己

北宋失利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盲目自大。彼时宋廷也认为区区西夏,不足为惧,只要对其用兵,不出几日,就能打的元昊上表称臣。相比于宋朝的掉以轻心,元昊显得谨慎之极,每次用兵前,他都会排兵布阵,而后制定计谋。

宝元二年,北宋正式对西夏宣战后,元昊决定主动出击。

经过观察,元昊发现进攻雍州是上上策。若进泾原路,此地有重兵把守,而环庆路地势复杂,又有大将刘平驻扎;熙州、河州二地,尽管宋军兵力松散,却容易引起吐蕃军的围攻。

环庆路,有刘平等大将把守而且地势复杂,易守难攻,紧密地分布着大宋的精锐弓箭手,唯有延州地界开阔,防守薄弱之处颇多,重要的是,这里的驻军守将是范雍。

文章图片7

范雍擅长高谈阔论,却不善于实战,且好大喜功。有他在延州,何愁宋军不败。元昊兵分两路,一路佯装攻打金明寨,一路则悄悄往延州附近靠拢。

“元昊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元昊给范雍写信,大体意思是,自己当初不应如此冲动,如今知道畏惧了,还望朝廷海涵如何如何。

范雍还以为元昊慑于大宋国威,竟信以为真。原本戒备就不算森严的延州,其守卫直接形同虚设。

西夏大军将延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还在三川口等地设下埋伏,以阻击来援的宋军。石元孙、刘平等宋朝大将,率军星夜驰援延州,结果在三川口与西夏军队相遇。因为出走匆忙,其带领的兵卒不过万余,但西夏的人数是其几倍之多,宋朝武将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西夏军队鏖战。

文章图片8

三天三夜之后,西夏援兵赶至,他们朝着宋军所在的山地上猛烈进攻,致使刘平和石元孙等人被俘。他们宁死不屈,刘平死在了西夏,石元孙虽然还朝,不久后就病逝了。

三川口战役是因范雍而起,他身为延州知州,轻敌大意,致使城池被围。在遭到围困后,范雍想到的不是浴血奋战,而是让李康伯前去找元昊求和。范雍的正确做法是,在收到元昊的求和信后,及时上报朝廷,而后继续严阵以待。

所谓兵不厌诈,战场上就是为求胜利不择手段,千万不能为表象所麻痹。

文章图片9

反观西夏方面,尽管其国小而力不足,对待行军打仗却慎之又慎。元昊可以根据地形地势来制定出作战规划,而后又根据驻守官员的性格,来做出具体的命令,甚至还会留好后手,以防宋朝援军。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西夏正是知道其与北宋的差距,所以对待战事每次都非常重视,它经不起任何失败。只要一场战役失利,很可能就是国破家亡。

文章图片10

崇文抑武,自食其果

蔡东藩说:“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其实仁宗年间,并非没有良将,只是良将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根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宋的江山源自于太祖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他原本是后周的大将,在主少国疑之际,趁机反叛,才得了天下。其深知武将作乱之害,于是一直提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样的结果,就是武将没有前途,没有地位,因此埋没了许多人才。即使有崭露头角者,也难得善终之结局。

文章图片11

宋朝对武将极其不信任,还设立了什么都不懂的监军,去监视在外作战的武将。这些监军,就是皇帝的耳目。其根本不懂带兵打仗之事,却总以皇帝之名在战场上节制武将,等到生死存亡之际,这些人就逃之夭夭。

好比在三川口之战中,刘平出兵时,监军黄德和不断从中作梗,眼见宋军不敌西夏,他又率先逃跑。这样的宋朝,怎能不令武将寒心;外行指挥内行,宋军怎能不失利。

当年雍熙北伐时,西路军主帅为潘美,副主帅为老令公杨业。监军王侁却掌握着实权,他根本不懂排兵布阵,只一心求胜主动出击,即使看到杨业被围,见死不救,最后宋军落败。

大宋的文化底蕴的确深厚,可也败在那些文绉绉的文人手上。

文章图片12

三川口之战大败后,仁宗深感西夏之实力强劲,于是任命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世人对夏竦的评价不高,其实相较于韩琦而言,夏竦是非常有远见的。

韩琦只是熟读兵书,从未有领兵作战的经验,但他想血洗三川口之战的耻辱,抵达陕西后,极力倡导主动出击,攻打西夏。但夏竦和范仲淹认为,西夏多诡诈,当静观其变。

韩琦对此极为不满,上书朝廷,表达了自己求战的想法。朝堂上的文官们,并未从三川口之战中吸取任何教训,他们还是认为西夏在三川口只是侥幸胜利,痛批夏竦、范仲淹。

仁宗的耳朵根子很软,经由朝臣们一番劝说,应允了韩琦的请求。韩琦派任福父子前往羊隆城偷袭西夏军队,殊不知,西夏大军早已排兵布阵,静等其上钩。

文章图片13

任福父子在张义堡斩杀了近千名西夏军队,而后西夏军佯装逃跑,将任福引到了好水川。任福的军队一路征战,人困马乏,而西夏的主力在好水川以逸待劳,宋军几近全军覆没。

此役之后,负主要责任的韩琦,遭到贬谪。范仲淹也因为没有配合韩琦出兵,而遭到仁宗责罚。

好水川之战的胜利,暴露了北宋文人治国的弊端,也凸显了仁宗“从谏如流”的弊病。韩琦既不知兵事,也不懂谋略,只是一昧的想报仇雪恨,大有纸上谈兵之意。而朝廷的那些文官们,带兵打仗也不是强项,仅仅为了大宋的颜面,就去盲目地支持韩琦。

至于仁宗,他作为一国之君,应当负主要责任。韩琦出兵前,夏竦和范仲淹曾不止一次的上书劝谏,但仁宗却因为朝堂上支持出兵的人太多,而对两人的意见置之不理。

至于任福,他战死疆场,其精神可歌可泣。但作为军队的指挥官,轻易被敌人所迷惑,致使数万将士命丧当场。

其实北宋的将领,都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只是水平欠佳。在定川寨之战中,宋将葛怀敏率军拼命阻击西夏军队,直至最后一人,他们不贪生怕死,一心只想保家卫国。

刘平、石元孙、任福、葛怀敏等等,哪个不是大宋的忠臣良将,只是其领兵作战的能力,实在一般。这是北宋的体制问题,其崇文抑武的风气,就注定他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军官。

对于北宋连连溃败,欧阳修总结得非常到位: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腐朽,城郭隳颓。

文章图片15

朝廷上下,对此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朝堂之上没有能出谋划策,敢于死谏的谋臣,而守卫边疆的将领,也都十分愚钝;士兵们也不懂得排兵布阵,甚至连武器都已经生锈。这些问题,都应当归咎于崇文抑武。

当然,北宋也曾有过有勇有谋的将领,只不过其下场都不尽人意。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第一句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那么,他为何会贬谪呢?

在定川寨之战后,滕子京驻守的泾州岌岌可危,西夏大军铺天盖地的向这里涌来。然而,城池里粮草不足,兵丁也尽数战死,眼看即将失守,滕子京紧急招募城中的百姓参军。为了鼓舞士气,滕子京拿出了十六万贯,激励百姓英勇作战,并杀羊宰牛,以为其壮行。

百姓们得了实惠,拼死抵抗,这才保下了泾州。

文章图片16

滕子京守城有功,本该嘉奖,结果文官们集体上书,参奏他私用公款,于是滕子京遭到了贬谪。

还有狄青,其在宋夏战争中所立的功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广西侬智高起义,狄青又挥师南下,将其平定。宋仁宗念其有功,赐其枢密副使一职。在那个崇文抑武的年代,文官们怎能容忍狄青区区一个“贼配军”任此要职,纷纷上书参奏。

为了打倒狄青,他们甚至还编纂出其家养的狗,长出犄角,意在谋反。最终,大英雄狄青在文官们的呵责中郁郁而终。

这些尽心竭力为大宋守护江山的能人们,最后都落寞离世,试问,还有谁愿意为其效命。即使很多人有大才能,也不敢展现出来,毕竟,大功即大过。

文章图片17

总而言之,底蕴深厚的北宋,不敌西夏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其选拔出来的武官,没有才干,有才干得不敢显现。而文官们逾越职权,非要外行指挥内行,这样的北宋怎能取得胜利。

其实北宋想要让西夏臣服很简单,如夏竦所言:“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急入收保,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斃也。”

也就是说,让将士们不得与西夏交战,以避免伤亡。等敌人进攻时,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让他们空手而归。同时,断绝与西夏的贸易,难以实现内循环的它,如此它就会乖乖求饶。

仁宗的确实行过这个政策,也万分奏效。在中断了与西夏的贸易后,其百姓没有了基本的生活物资,险些引发内乱。

元昊趁机求和,有些“妇人之仁”的仁宗,担心西夏百姓受难,没有坚持,答应了元昊的求和之请。结果,西夏休养过来,很快又来攻打宋朝边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