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20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王  岱

老师:好,下一组了。刚才那一组是悲惨的祥林嫂,受社会催残的祥林嫂,你们组?

学生:我们组认为是一个勤劳朴实的祥林嫂,从第三十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朴实的妇女形象。

老师:典型的、农村的、朴实的妇女形象,好,请坐,非常好!来,那位同学补偿。

学生:我认为不仅勤劳和善良,还有她的质朴和顽强,她的质朴,从她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来。

老师:好,咱们同学一起跟着看外貌描写,来!

学生:从第三十段,是卫老婆子初次带她来鲁家,然后它上面写着“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个地方是她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是她穿着的描写,但是在后面……

老师:穿着能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她的穿着打扮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装饰,一个非常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他脸也白胖了,很容易就满足了。

老师:这正应了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灯下漫笔》中所言:中国人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做稳了奴隶,一种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此时的祥林嫂是做稳了奴隶。再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吗?

学生:她扎着白头绳,说明她是一个寡妇了。

老师:寡妇,身份出来了。

学生:在后面第二次来四叔家,第六十二段上面仍写道“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个地方跟前面那个外貌是一样的,说明她并不注重穿着打扮,说明她比较朴实。

老师:她注重,能穿什么呀?这里是不是还有一点别的?

学生:她对她死去的丈夫一种纪念吧。因为她一直扎着白头绳,没有违背自己作为一个寡妇应该守的贞节。刚才还提到“顽强”,我觉得她的顽强中还有一种倔强的,她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她很注重,她没有否认她自己的存在,她在为家人逼婚的时候,反应非常激烈,她没有顺从屈服他们,甚至把头上撞出一个大包,然后以血为代价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守节的女人,然后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她是一种更加,怎么说呢?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吧,顽强。

老师:大家注意,她的自我意识是什么?

学生:她无论如何也不想被家里人安排自己的婚姻,她想自己来选择,就……

老师:她自己选择什么?

学生:选择丈夫。

老师:自己选择丈夫。

学生:她不想被那两个壮汉抓上船。

老师:她非自愿地走上去。

学生:她要自己追求爱情,她不想让别人来插手这件事。

老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她要自己去追求爱情,要找自己心仪中的白马王子是吗?而不是要让别人强迫着把自己抓上去,有好多同学都要说,谁来说?这位同学。

学生:我感觉之前那位同学说得有些歪了,首先作为一个生长在穷山村里的一个朴实劳动妇女,她应该深受当时封建思想的禁锢,首先前提是结过一次婚了,作为一个寡妇守贞洁的话,就不能再嫁了。那个追求所谓的自由的爱情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她长年在山里,就算在鲁镇里也是一个封建的小镇,她也不会去接受进步思想,和什么追求自由的爱情扯不上边了,我觉得她应该是对于她贞洁的保护,她自己,她的精神,她的灵魂就是说属于她的丈夫了,她要守她作为一个女子、一个妻子的贞洁,她不想再嫁给第二个人,就是一女不嫁二夫那种感觉,所以她的反抗极为激烈,但是还是被迫就犯了。

老师:这位同学啊,很内行,他说了在过去的时候,一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二鞍,是这样的。还有要说的,那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她应该是那种对封建,跟刚才那位同学差不多,也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当时那个社会还是信奉礼学,文中也说了,四叔是个礼学的先生吗,当时的礼学是寡妇不能再嫁的,可以说越礼会被很多人批判的,但是那个卫老婆子让她又改嫁。

老师:是卫老婆子让她改嫁吗?

学生:她婆婆为了赚她儿子的彩礼钱,让她改嫁,本来说应该也是受批判的,当时也是受别人唾弃的,都没有批评她。

老师:没有批评谁?

学生:没有批评她婆婆。我觉得它说的就是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用礼教来剥削普通的人。

老师:用剥削好像不好,我们用一个什么词好一点?

学生:压迫。

老师:压迫。

学生:束缚。

学生:催残,

老师:还有什么?

学生:禁锢。

老师:禁锢,这比剥削用到这里要好,请坐!说得不错。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我觉得祥林嫂她更能体现出女人的那种尊严和她的那种基本的道德底线,作为女性的基本要求。

老师:哪里能体现出来?

学生:她那种倔强的性格,从第五十六自然段,“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炭,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从这里能看出来。

老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这里更能体现祥林嫂作为女性的尊严,大家对这句话有想说的吗?你有什么思考吗?这位女同学吧,一会再让那位男同学说。

学生:我觉得她其实不是体现了作为女性的尊严,她前面开始的时候就介绍了她很早之前就死了丈夫,她守寡,那时封建社会就是要求女人守寡,就是不能再嫁人,但是她的婆婆和她的小叔子要逼她嫁人,在当时是一件被大家所唾弃的事情。

老师:嫁人,再嫁人是……

学生:再嫁人是被人所唾弃的事情,她其实也是反对的,但是她拗不过他们,她想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对她的那种贞节的捍卫,但被强硬地和她那个新的丈夫锁在房间里,我觉得她不是体现了她作为女性的尊严,她是一个寡妇,她要遵守当时封建思想,所以她作出了反抗。

老师:是为了尊重,这个词好像我们可以再换一个,是尊重封建礼教呢还是?

学生:遵循、遵守。

老师:遵守、遵循,对,这要比尊重要好是吗?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我稍微地说一下,不是总结。我从别的地方看到,这种小说为了强烈,他要制造出一种很大的矛盾来,这个矛盾我觉得就是一个悲剧,祥林嫂的悲剧,我觉得这是她个人的矛盾,从整个社会从她那种强大的压力,她个人的那个思想,跟整个社会强大的压制然后产生了一个矛盾,所以就特别能显出她的顽强难能可贵来了。

老师:你说这个矛盾是祥林嫂个人的矛盾?

学生:祥林嫂想守女人的贞节,可是这个社会提出,后边注释写着这个礼学是存天礼灭人欲,他毁灭他压制人自由的欲望,不是不是,是自由的思想。

老师:你说祥林嫂她的自由思想是什么?

学生:就是前边两个同学说的,她守作为一个人的这个尊严,作为女性的贞节,但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她这样做,然后就……

老师:社会不允许她干嘛?

学生:社会不允许她做第二个丈夫的妻子。

老师:首先我想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他能够很自觉地去寻找理论的书籍,这是好的呀。请想一想这个同学所说的还有没有可思考的地方。

学生;我觉得错的不是祥林嫂还有那些人,错的是这个压抑的世界。

老师:嗯嗯。

学生: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所迫,她的婆婆也不会为了生计把她嫁到那个山沟里。 

老师:你是说她的婆婆不是那么穷她就不会嫁祥林嫂?

学生:对。

老师:是这样吗?

学生:是。

老师:我觉得你读作品有一种悲悯的心态,这很好,请坐!我认为一位一流的、伟大的作家,他不仅要揭示人间的苦痛,他还应该有一种悲悯的关照是不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好像也应该怀有一种悲悯,这位同学就有这种悲悯,她看到婆婆是一种无奈,人是社会中的人。还有吗?就咱们这个话题咱们再来讨论一下好吗?到底是这个社会让祥林嫂嫁人呢还是不让,当然祥林嫂表现出来的是不要再嫁。到底让不让她嫁?

学生:我觉得祥林嫂是旧社会的牺牲品,迫于压力,人们为了生存可以牺牲一切,也不再遵循什么封建社会的道德,限制祥林嫂,就是人们追寻自由的一种权利,被束缚。

老师:你来详细说,这个追求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在哪里?或者在祥林嫂身上表现在哪里?

学生:祥林嫂……

老师:你不是说限制人们追求自由吗?人们追求的哪个自由?

学生:她本来可以在鲁镇,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好好生活,因为她家里的一些,家庭状况,她还要被迫做一些牺牲。

老师:被迫做一些牺牲,你说的做一些牺牲指的是什么?其他同学有补充也可以?你觉得在这里在祥林嫂身上她要做出一些牺牲是指的什么?

学生:就是解决她婆婆家里一些困难,面临一些比较多的问题。

老师:祥林嫂出来她婆婆知道不知道?

学生:不知道。

老师:她还想回到她婆婆家吗?

学生:不想。

老师:那就不是解决她婆婆的问题。

学生:嗯。

老师:她出来了就不能帮她婆婆干活了,这不是解决她家里的困难。

学生:对。

老师: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还有到底祥林嫂要追求什么样的自由?到底压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刚才咱们同学都会说是封建礼教压制了人们的自由,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是祥林嫂不愿再嫁的自由,还是别的自由啊?这是个问题,好,请后面的这个同学说。

学生:其实我觉得也不是她再嫁的自由,应该是想要一种平稳的生活吧。就是说在没有别人的控制下,自由能够独自生活或者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

老师: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

学生:对。

老师:你说祥林嫂她现在这样子,她不愿再嫁?是她的自由意志还是有别人控制她?

学生:我觉得她是别人控制吧。

老师:她自己是想嫁的?

学生:我觉得从后面来看,她和柳妈的对话来看。

老师:说,很好,大家翻书看。

学生:就是说和柳妈对话来看,她自己想嫁,因为她是和第二任丈夫沟通以后,觉得人挺好,所以说就想要在一块。

老师:哪里?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跟着找一找。

学生:“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老师:从哪里能看出来祥林嫂觉得嫁了之后也挺好的呀?

学生:就是说她自己肯了,就是推说他力气大。

老师:什么?声音大点,推说老六同志力气大。

学生:我觉得如果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无论别人怎么逼迫她,她都是抱着一种不愿意的姿态去迎接。

老师:是这样,还有吗?你从你刚才读的这一段再看一看,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祥林嫂嫁了之后……

学生:她笑了。

老师:啊,大家一起来看,祥林嫂是怎么笑的?来,你读一下那句话。

学生:“你倒是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老师:笑了之后,看到鲁迅描写她的眼光了吗?她看哪里了呢?

学生:“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老师:你说看雪花的时候她会想到什么。

学生:应该是想到和她那个第二任丈夫的回忆吧。

老师:什么样的回忆?

学生: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老师:生活中的什么样的点点滴滴?

学生:快乐。

老师:你怎么知道?

学生:她如果是不快乐的话,那她就不会是一开始就笑。

老师:嗯,很好,请坐!这位同学非常的敏感,有对语言的敏感,你看咱们整篇文章中,写祥林嫂笑的时候多不多?不多,基本上没有,从这一处你就能够看出来祥林嫂笑了,这个笑是什么样的笑?发自内心的一种笑,但是她在嫁贺老六之前,或在嫁贺老六的过程之中,她是持什么态度?

学生:反抗。

老师:反抗,宁死不嫁,这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刚才有个同学说,祥林嫂坚守自己的意志,不要嫁,咱们同学想一想,祥林嫂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讲的话,文学作品是人学啊,我们要时刻想着她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和我们一样的人,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祥林嫂的反抗是基于什么去反抗?是基于她那种天然的本性吗?

学生:我感觉她应该是,她这个反抗就是她内心的感觉应该遵守的礼教,她不应该再嫁第二个人,但是由于她后来,她首先已经被迫就犯了,她在就犯的情况下,然后被迫过这个生活,过着过着呢然后其实也挺好,后来就愿意了,我感觉是这种情况。

老师:封建礼教压制的是她什么?

学生:压制的是她的思想,心灵。

老师:在这里压制的是她的思想、她的心灵、她的精神,这种精神自由,刚才咱们同学们都说自由,压制了她的自由,不是压制了她不想再嫁的自由,而是压制了她生命中的一种本能,追求幸福的本能对不对?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阐述的已经很好了。她那种强烈的反抗,反抗的是什么呀?反抗的是再嫁,而不是反抗的对她的一种束缚。能想通吗?没有想通的同学也可以举手,咱们再来讨论,没关系的,有没有?那位男同学想通了吗?

学生:想通了。

老师: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封建礼教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而不是说改变祥林嫂不再嫁的这个命运,要注意这一点,从这里你就能够看出,鲁迅的深刻,为什么说鲁迅深刻?刚才咱们同学已经说过,祥林嫂要守节,为谁守?

学生:为上一任丈夫守。

老师:为上一任丈夫来守节,我们过去有一个夫权。

学生:三从四德。

老师:哎,非常好,三从四德,女嫁随夫,丈夫死了,没有死掉的妻子,也就是说寡妇了,她就叫什么?她有个专有的名词,叫未亡人,也就是还没有死亡的人,丈夫的未亡人,这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一女不嫁二夫是不是?如果一个女子嫁了一个丈夫,这个丈夫死掉了,你说对于人来讲,这个妻子有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学生:没有。

老师:你是说祥林嫂没有了,还是说人不应该有?

学生:祥林嫂没有了。

老师:哦,对,祥林嫂没有了。我们说作为人应该有没有?

学生:有。

老师:你同意?男同学都同意,非常好啊,说明启蒙没有白启蒙啊!这是遵从人性是吗?女同学更愿意。遵从人性,在五四的时候,产生了一大批小说,都是来反映女性解放的,一般都写到什么程度呢?写到女性想再嫁,但是社会不让她嫁,都是这种矛盾,你看鲁迅写的,这个女性怎么样?她想嫁不嫁?祥林嫂她本身就不想嫁,为什么不想嫁?被封建思想压抑了,这就是一层矛盾,就是她要守妇道,守妇节的话她就不要再嫁,不能再嫁,但是她婆婆家让她嫁不嫁?要把她卖出去,她婆婆要把她卖出去,这作为一个家庭来讲,这两个是什么的?

学生:矛盾的。

老师:对,矛盾的。再嫁的话,这就意味着祥林嫂要违背了丈夫的那一方,违背了夫权,不嫁又违背了婆婆这一方,违背了族权。你看这又形成一层矛盾,两重的矛盾。你看还有没有矛盾上再加矛盾,祥林嫂嫁出去了有了一段比较美好的生活,结果不幸又来了,夫亡子死,又回到了鲁镇,好,下面我就不说了,请同学们接着来讲。还有没有矛盾等一会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继续,你们组说完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