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3

 老刘tdrhg 2018-01-15
第三课时
 

时间:2005年3月26日上午第一节
上课伊始,照例是由一名学生讲解一首古诗。
在掌声中,张帆走上了讲台:“同学们,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首诗,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名字叫《书愤》。我在讲之前先给大家读一遍。”
张帆在课前已经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了,于是,他开始朗读:“书愤,陆游……”
读完之后,他开始讲解:“这首诗大家在初中只背过后面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谁能跟他比。这首诗是陆游归隐还乡时写的,表达他在古代心怀壮志而难求的心情。首先说他早年外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看到国家的情况联想到自己的未来,因为当时国家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有气势,他写了战争的壮阔以表明自己的雄心。但他自己却不得志,看到自己的头发斑白才知道老了。我觉得这首诗是作者在老年抒发自己平生的思想过程的诗,还是跟古代许多诗人一样,他早年有很大的理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施展,只能郁闷。书愤,就是书写自己的愤怒。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大家在张帆的带领下齐读这首诗:“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张帆回到座位上后,我说:“陆游很有名的一位爱国诗人,同学们还知道他的哪些诗?”
学生们说:“《示儿》。”
我问:“还能背吗?”
大家开始背诵:“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知道陆游哪些诗呢?”我又问。
“《游山西村》。”学生们说,然后情不自禁又背了起来:“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我说:“好!陆游还有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特别喜欢,大家能不能也背一下?”
学生齐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感慨道:“‘铁马冰河入梦来’,真是壮怀激烈!刚才听同学们在被这些诗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国几千年历史,秦汉唐宋,真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至今让许多中国人自豪。我有一个网友,网名就叫‘梦回唐朝’。我们从刚才几首诗中就能够感觉到中国人一腔豪情。中国什么时候落后了?中国人什么时候变得麻木了?就是近现代,鲁迅笔下写了麻木的中国人便是这种麻木的形象写照。”
我自然过渡到今天要继续学习的课文:“除了《祝福》,你们知道鲁迅还写过哪些作品?”
学生们列举:“《故乡》。”“《社戏》。”“《孔乙己》。”……
我说:“这些作品,除了《社戏》,大都写了病态的中国人,中年闰土,孔乙己,还有我们这几天认识的祥林嫂。我在想,孔乙己的死与祥林嫂的死,有惊人的相似,虽然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但他们都是被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孔乙己到了酒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氛’。还有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有他没他大家也一样地过’。他唯一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就是取笑。最后,这两个人都不明不白地死了。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昨天我听同学们分析课文,谈自己的感悟,我感到你们不但投入了自己的思考,还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比如昨天我们的同学说读出了‘沉重’,‘悲哀’,‘惆怅’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昨天大家一下子就进入了作品,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同学们的精神境界在提升。昨天我们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思考是谁逼死了祥林嫂?昨天我们讨论了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虽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有一点大家的看法是共同的,那就是祥林嫂是被逼死的。当然,逼死祥林嫂的人很多,我们现在要找出负主要罪责的人。建议同学们最好以起诉书的方式,起诉逼死祥林嫂的元凶。这节课前半节你们先说,后半节李老师再谈看法。好吗?哪个同学先起诉?”
我的话音刚落,赵瑞雪就举手了:“我先说!”
“好,请瑞雪先说!”我说。
赵瑞雪站了起来,朗声宣读她写的起诉书――
“尊敬的审判长,作为死者祥林嫂的辩护人,我将在此向您申明,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正是她前任丈夫之母。之所以这样说,我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首先,我们从鲁迅《祝福》一文中的三十五段的“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可以知道她的婆婆对祥林嫂--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妇并不好。这肯定也就导致了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婆婆就会对她更变本加厉。想想,祥林嫂起初才来做女佣时,作者用了一句“人们都说鲁四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来说明她做工有多厉害,但这不正说明了祥林嫂呆在她婆婆家时受到的是怎样的待遇吗?
“这我们就不多说了,但就当祥林嫂已经在鲁四老爷家受到赏识,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时,她的婆婆却出现在鲁四老爷家了,‘那妇人山里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这是一个多么虚伪的女人,明明是想把祥林嫂嫁到别处去,却非要用‘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来招祥林嫂回去。(仅凭这一点,她就有涉嫌贩卖妇女之罪!)当祥林嫂非常不情愿地跟着她回去后,她就强行将祥林嫂卖到了山里去,目的只是为了那八十干的彩礼。而她却将祥林嫂的一生都毁了:先是丧夫,再是丧子,最后在逼破祥林嫂走上绝路……所以,我认为真相只有一个:是祥林嫂的婆婆害死了她!”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说:“瑞雪得出结论是,如果祥林嫂的婆婆对她好一些,她就不会走上绝路是吧?关于对祥林嫂婆婆控诉,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黄咏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上看,祥林嫂嫁过去的时候丈夫只有十几岁,她的婆婆相当于找了一个佣人。”
我故意说:“嗯,这明显违反了《婚姻法》。”
黄咏说:“对,就是因为她把祥林嫂贩卖了,才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
王楠楠举手发言说:“我起诉的是文中的‘我’。”
“哦?为什么?”我问。
她回答:“祥林嫂已经够不幸的了,死了前夫逃出来又被婆婆劫了回去,卖嫁给后夫,有了孩子以后,本以为可以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完下半辈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后夫因了风寒去世,孩子又被狼吃了,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她回到四叔家,想找一个可以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可所有人都把她的痛苦经历当作电影故事来嘲笑,讽刺,挖苦,就连从不杀生的柳妈也用迷信来吓唬她。就在她捐了一条门槛以为解脱的时候,四嫂的歧视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炸得她体无完肤,她开始麻木地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而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我’。在她看来,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可想而知,‘我’的话在她心里的份量有多重,她问我‘一个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魂灵?’由于‘我’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我有读书人的虚伪,于是支吾地回答:‘也许有吧。’让她更加坚信:死了,或许还能看到自己想的人,丈夫,儿子,至少他们是不带讽刺的。‘我’的这句话无疑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所以逼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我’!”
我问:“那么,在你看来,‘我’怎么样才能救祥林嫂呢?”
王楠楠说:“‘我’可以告诉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再给她说一些安慰的话或提一些生活的建议,或许可以挽救她。”
我说:“嗯,我觉得楠楠说的有道理,祥林嫂最后见的人就是‘我’。如果我安慰她一下,她可能不至于死去。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
张帆举手了,他站起来说:“我写的不是起诉书,而是认罪书,替‘我’写的认罪书。”同学们笑了起来,但张帆很郑重地对着自己的稿子读道:“是我逼死了祥林嫂,罪责难逃。毕竟“我”是祥林嫂生前最接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我完全有能力去阻止祥林嫂猝死,而我却没有。如果祥林嫂死于自杀,必因为心中的怨恨未得解,而我又完全了解祥林嫂的生平事迹,当看到分明为乞丐的模样的祥林嫂时,竟没激起自己的一点点同情,去关心她,反而尽量逃避她,而且从她的问题当中也未体会出一丝意味,仍然一味地回避,现在想起,我真的对不起她啊。即使认为是她自然死亡,那也是死于众人的冷漠,同样也包括我自己对她的冷漠而毫不同情,毕竟当初许久吃的饭都是为她煮的,好歹也算是吃她的饭长大的啊,我真的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啊。我也为读过书,有文化的人,如果当初在祥林嫂追问自己那些问题时,正确开导她,或者使她重新有生的希望,也不会落此结果啊。是我直接杀死她的,请陪审团给我定下罪名,以得宽恕早已罪恶深重的自己的,以警醒其它与我同样麻木的人吧。
恳请陪审团给我定罪。”
同学们给他鼓掌,我说:“张帆同学说得很好!我很高兴刚才这几个同学都能够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不过,说祥林嫂的婆婆和‘我’是逼死祥林嫂的元凶我感到似乎缺乏说服力。”
我刚说,汪洋举手站了起来:“我认为是四婶逼死祥林嫂的。因为祥林嫂好不容易支来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已为自己赎清了罪,魂灵得以解脱,所以神气舒畅,眼光有神,但就在她燃起希望的同时,坦然准备祭祀时,四婶慌忙的大叫:‘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无疑是一晴天霹雳,如一盆冷水浇灭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否则祥林嫂不会‘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也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由此我们难看出四婶的话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如此的大。祥林嫂的精神不济,胆怯,怕黑,怕人,变老,记忆力衰退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四婶的话,源于她的冷漠。再加上四嫂的当面警告:‘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这更使得祥林嫂的精神面临崩溃。到了最后,四婶将祥林嫂赶了出来,此时的祥林嫂已完全崩溃,对于生活没有了任何希望,万念俱灰,麻木的好同行尸走肉般,试问这样一个人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勇气呢?但造成这一切的人又是谁呢,四婶这样一个冷漠不仁的女人,所以我认为是四婶逼死祥林嫂的。”
陈若依补充说:“我觉得祥林嫂本来在性格上还是比较坚强的一个人,但是四婶赶他走,这使她精神上坍塌了。”
钟雪飞也补充说:“我们还可以比较四婶第一次与祥林嫂见面与她最后一次和祥林嫂见面的态度变化看出一些问题。第一次见面四婶对她比较好,因为她的利用价值比较大,最后一次是因为她的价值已经没有了,便赶她走。这让祥林嫂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意义。”
我说:“你们分析的都有道理。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发言?”
王卓说:“我起诉四叔。祥林嫂的死绝不是一个人就能作为的,也不是他们想做的,都只是因为那该死的封建礼教在人们的脑子里陷的太深了。但当是最为可怕的便是那男尊女卑的思想,若是你问她们忙里忙外的干活是为了什么,定是那句:“为了自家的男人在神前拜福!”绝对没有半点质疑的表情,举着冻红的手满是喜悦。要说祥林嫂死前那一段最为悲惨的日子,那是四婶的杰作,她即使是在听了祥林嫂高兴似的告诉她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意于她自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也未让她动那碗筷,也未让她体会半点节日的祝福,让她从那如新生希望般的坦然变为绝望入谷底的‘失神’‘精神不济’‘胆怯’‘发呆’‘记性尤其坏’,那是一次如夺命般的打击……“
我说:“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是在说四叔还是四婶?”
“我说四叔,但现从四婶说起。”王卓继续说,“祥林嫂定是敬爱四婶的,否则她不会在夫儿死后又想着回来过活,也不会在捐了门槛后第一个就告诉她,她几乎把她当成至亲的人,要不为何不在第一次四婶不让她摆‘祝福’碗筷时不快,或许那其中有旧的思想观念:她也认为自己不祥,但更多的是对四婶的信任,而四婶呢,她也还是同情着祥林嫂的,否则她不会在第一次四叔不满时收留她,不会在她走后想她,不会在她已变为无夫无子的寡妇时又收了她,为她的事予以同情,但她还是没让她摆祝福的东西,最后还赶她出门,也许这其中她也觉得是祥林嫂的不祥,没用,但更多的是四叔的那句话:‘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净,祖宗是不吃的。’而且最后也是他叫她走的。”
我说:“哦,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最后赶她出门的表面上是四婶,实际上是四叔。”
王卓说:“是的。因为四婶是听四叔的话的,那时的女人都是听自家主子的,即使再善良,也只能抛在头后,那话还是四叔说的算的,所以祥林嫂成了乞丐了,也没人理了,往日的老主子都不睬他了,还会有谁呢?所以请为可怜的祥林嫂,讨伐这可恶的四叔吧!”
我说:“说得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发言?”
一向沉默内向的严忠孝举手说:“我起诉的是封建礼教。”
我提醒说:“我们起诉的必须是具体的人,你说说你起诉封建礼教,但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
严忠孝说:“正是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造成了这一切,而这些人都是受封建礼教的毒害。祥林嫂受了苦难以后周围的人反倒被众人嘲弄。”
我觉得严忠孝说得很有道理,但空了一些,便提醒他:“你说周围人对他的冷漠嘲笑你要找出例子来说明。”
严忠孝一边翻书一边说:“请看教材第14页写的比较突出。‘唉,可惜,白撞了一下。’‘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还有第13页上的描写,说起初人们不是同情,像听故事一下。一个‘满足’的词很说明大家的心态。”
严忠孝在书中找依据的时候,学生们也跟着他在看书。
我非常高兴严忠孝抓的这个词:“对,‘满足’这个词大家要留意,这说明周围的人把听祥林嫂的故事这当成娱乐,他们把‘满足’建立在祥林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还有,她去看别人的孩子的时候,有人就抢着说‘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事业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根本不是客观地说孩子的年龄,而是在讽刺挖苦她。”
严忠孝继续翻开书分析:“还有柳妈,迷信,吓她。要她去捐门槛,于是祥林嫂便去捐了门槛,但没有用,仍然受了四婶严厉的精神打击,最后精神崩溃。”
我说:“对,严忠孝这么一分析,所谓封建礼教的表现就很具体了。”
我看了看表,发现本来预计让学生发言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还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看朱雅兰举手,于是便让她说。
朱雅兰说:“我要起诉柳妈逼死祥林嫂,祥林嫂命运坎坷,悲惨,在精神崩溃时,因受到了柳妈不好意的诱惑,最后被活活逼死。祥林嫂丈夫和儿子相继死去之后,最后走投无路来到鲁家当帮工,由于刚刚遭受家破人亡的打击,身心交瘁,十分痛苦,但求生欲强,并无什么轻生念头,只是很怀念儿子。这些在她周围的所有的人都是知道的。可在腊月二十几那天,柳取以十分恶毒的语言刺激,恐吓已精神潦倒的祥林嫂,导致其精神大创伤,严重加深病情,间接杀害祥林嫂。请让我对案情细节和场景回顾做一点简单的分析:一、听到祥林嫂独语,柳妈不但不安慰,还故意‘不耐烦’的用一些敏感(对祥林嫂不利)的问题刺激她。而且这‘不耐烦’使祥林嫂感受到人们对自己的厌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她产生厌世轻生的想法。二、在两人的对话中,她的语言尖酸,对柳妈造成了心理伤害,侮辱了她的人格,生活。三、在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柳妈对祥林嫂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死一个,就好了……我想这真是……’这话让祥林嫂露出恐惧神色,且暗示现在因伤心过度,恐惧不已,毫无任何判断能力的祥林嫂去死。柳妈有教唆他人轻生之疑。后来又将她和祥林嫂谈话四处传播,给祥林嫂造成伤害。总之,柳妈以恶言,花言诱惑,伤害了祥林嫂,并教唆祥林嫂轻生,罪责难逃!”
我说:“对,她到处去传播和祥林嫂的谈话,最后大家嘲讽祥林嫂,根源在柳妈。”
马雯婕补充说:“柳妈嘲笑祥林嫂,她是当时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缩影。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让人失去了同情心和爱心,本来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一颗同情祥林嫂的心。柳妈也是女性,但她不具有一种母性。”
我表扬道:“说的好!”我又悄悄看了看表,还有十来分钟就下课了,我还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心里不免有些着急,于是,便想结束学生发言阶段,可魏铭江举手站了起来:“我认为主要是卫老婆子逼死了祥林嫂!”
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这样一想,我反而从容:就让学生说吧!
我给魏铭江开了一句玩笑:“呵呵,都是你们姓魏的!”
魏铭江当即声明:“我的‘魏’不是‘卫老婆子’的‘卫’!”
同学们笑了起来,我一下意识到此刻开这种玩笑是不适宜的,便收敛了笑容对魏铭江说:
“好,你具体说说理由。”
他说:“我认为其他人都是语言攻击,从法律的角度讲,是无罪的,而魏老婆子则不然,多年来,一直进行人口贩卖生意,祥林嫂只亦是其中一位,便卖了人家的人身自由,从卖方与买方之间,挤出价格差,从中获利。以善良的嘴脸,扮演丑陋的角色。她和祥林嫂是邻居,他把祥林嫂介绍到鲁四家做工,抽取佣金,知道祥林嫂的婆婆要来,他从中策划,绑架了祥林嫂,从中抽取了大量钱财。后来,在祥林嫂的后夫死后,孩子被狼叼走后,她本来精神上已经受到了打击,卫老婆子又以为祥林嫂推荐工作为名,再次将厚道的祥林嫂拐骗,又非法获取赃款若干,最后在祥林嫂无亲无故,且被雇主辞退时,卫老婆子熟视无睹,不伸出援助之手,见死不救,间接逼死祥林嫂,如此一错再错,可以说在逼死祥林嫂的事情上,她是罪恶深重!综上所述,卫老婆子逼死祥林嫂,罪责难逃,罪不可恕,应处以斩立决!”
学生们都为他的发言喝彩鼓掌!
我也忍不住说:“你说得非常精彩!魏铭江的发言很独特,有自己的见解。”
我看只有五分钟就要下课了,我是非说不可了。于是便说:“刚才同学们对文中的许多人都提出了起诉,起诉他们逼死了祥林嫂。但是,先在李老师要对你们起诉的所有的人进行无罪辩护!”
学生们一愣,我继续说:“我们一个一个地来分析。先说她婆婆,我们判断一个人有罪无罪要看主观意愿。那时候的观念是婆婆对儿媳就是要严加管教,在当时天经地义,她]遵守的是当时大家都遵守的行为规范,有什么错呢?而且打一下骂一下儿媳妇也并无什么过分,过去老师都可以打学生,何况婆婆对自己的儿媳妇!她把祥林嫂中途从鲁四老爷家弄回去,这也是符合当时的规范的,连鲁四老爷都可以理解。注意鲁四老爷这句话:‘然而,可恶……’这话大可玩味。‘可恶’是说你居然到我家里来抢人,‘然而’这是别人家的媳妇,她抢回去有什么错?因此,她婆婆没有主观逼死祥林嫂的意愿。再说四叔,四叔是一个很好的人,他知书达礼,他没有任何对祥林嫂语言行为上的虐待。他当然在思想上有些瞧不起祥林嫂,但不怪他,这也是他所接受的教育所致。而且他对祥林嫂是有恩的,因为正是他对祥林嫂提供了就业机会。说她‘不干不净’,这是由他的认识决定的,不能说是他把祥林嫂逼死了。还有卫老婆子,介绍做工怎么叫犯罪?何况她还让祥林嫂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还有四婶简直就不应该立罪,实际上王卓在说四叔的时候已经在为四婶做辩护,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四叔的主意,即使大家所认为四婶说的那句话‘你放下吧,祥林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们要想想,按她那种观念中,她这样制止祥林嫂是为了对全家人负责,她认为让祥林嫂做这一些事会害了全家的。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对某一个人限制一下,这也不过分。我们经常说为了集体的利益必然会牺牲到个人的利益。至于柳妈,那真是个好人!她给祥林嫂讲阴间,让她去捐门槛,主观意愿恰恰是想救祥林嫂啊!至于众人对祥林嫂的嘲笑,这不过是语言上大家开开玩笑,他们的心态当然不好,但也不能说是想害死祥林嫂。如果祥林嫂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想不开,那只能怪祥林嫂心胸太狭隘……”
杨晓梅举手站了起来:“李老师,我不同意你说她心胸不好。我认为你是说话不嫌牙疼!祥林嫂心里的痛是很深的,你再往伤口上撒盐,就不对了!”
我心里很高兴杨晓梅的反驳,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和她“争论”几句,但马上要下课了,我只好顺着我的思路继续说:“祥林嫂并非没有反抗,她想过撞死,但她是不是为了人身自由呢?不,我认为她只是为了守节,是为了忠于第一个丈夫。可见她本人也是很愚昧的。因此我说,没有人要故意杀她,你们刚才起诉的那些人都是无罪的。”
李文思迫不及待地反驳说:“不对!我觉得从犯罪的角度讲有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像李老师说的那些人的确不是有意杀人,但他们都是无意中杀了祥林嫂,在无心的举动中让祥林嫂走向绝路,应该算过失杀人。”
下课音乐已经响起,我匆匆结束我的发言:“当然,我们刚才说这些人有罪或无罪都是按今天的观念看问题,比如刚才我说祥林嫂婆婆违反了《婚姻法》,显然是按今天的法律,当时是不存在婚姻法的。我们今天的起诉和辩护都是站在今天的角度谈论问题。而在那时候一切都天经地义,打骂买卖妇女。大家都没有罪,可祥林嫂最后还是死了,经久是谁把她逼上了死路呢?不是周围的人,而是周围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人们的对祥林嫂的歧视、嘲笑和冷落。特别是周围人的冷漠。鲁迅许多小说有一个贯穿主题,就是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包括孔乙己所面对的冷漠,这种冷漠源于封建礼教,也源于人性的弱点。鲁迅年轻时在日本读书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落后?他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劣根性,人人都在嘲笑别人,人人都在被嘲笑。冷漠无处不在!钱理群说过,鲁迅小说都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看与被看。而这种冷漠一直延伸到今天,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许多地方不还弥漫着祥林嫂、孔乙己当年所遭遇过的冷漠吗?八十年前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一直延伸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鲁迅的不朽。是的,现在我们中国经济上取得了有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人精神上是不是也相应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我们在精神上破除旧礼教的同时,是不是又被新的礼教代替了呢?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不知不觉用新的礼教代替了旧的礼教呢?但愿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同学能够破除自己身上新的礼教,这才是鲁迅给我们的意义!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