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高考(187)成都石室中学2022届高考专家联测卷(五)

 木香草堂 2022-04-20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审美认知有历史传统,也难以离开现实影响。自孔孟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特有的精神文明。传统的审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自然不知不觉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山林的幽深、河流的蜿蜒、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促进了审美欣赏和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审美素养就离不开美育,琴棋书画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相由心生"体现审美内生性。创作得失的关键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会有怎样的创作。"道"决定"术",无论是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实现共振。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对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即是证明。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总之,传统审美的感知强调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获得审美价值。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产生了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情调。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注重内涵的审美习惯。失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许多人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改变传统语言的好笑,审美沦为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乃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
(摘编自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人们通过凝视和体悟可以感受自然之美。
B. 修习琴棋书画是美育活动,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在审美时实现对等感知。
C.美能直达人心,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
D.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审美认知发生改变,喜好形式亮眼的艺术而忽略作品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次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人的审美认知,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聚焦"对牛弹琴""悠然神会"等词语,阐释了中国传统审美认知的四个主张。
C.文章列举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审美现象,并在与传统审美的对照中流露出反思意识。
D.文章末尾引用"采菊东篱下"等诗句,表明如今只有书册中还留存着传统的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往往与劳动相结合,可见劳动与审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把握好劳动与静观体味的关系。
B."相由心生"强调作品的内涵决定其品相,这与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揭示的审美规律一致。
C."感同身受"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法,只有具备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D.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态势,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缺失,审美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审美品位变得庸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段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年 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文段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菜,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得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链接材料
1.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福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 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
B.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可见父亲具有正直勇敢的品格。
C.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高潮的哲理思考。
D.昆德拉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堂兄的影响与鼓励不无关系,堂兄卢德维克称得上昆德拉诗歌创作的引路人。
5.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并未得到文坛的认可,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相较于沉重的生活,"平凡"的生命更令人恐惧。
D.昆德拉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指出,小说不是作家的附庸物,它有自己独立的智慧和思想。
6.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些消逝的歌
王开岭
"很多歌消失了。有些歌只有极少人唱,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
这是汪曾祺《徙》的开头。接下来;他提到了一首家乡校歌,很感人。当时我就想;后人再写不出这样的歌了。
"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
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这是首了不起的歌,区区几十字,竟把学校地理、风物美景、男女平等的新潮、传统师道、成长励志和抒情——全收进去了。用今话说,即是爱本校、爱故里、爱国家、爱传统、爱时代……远近虚实,一首校歌应有的精神之义,尽在其中。
这是真正的校歌——本土本校之歌,我甚至想,一个外国人若懂汉语,单凭此歌在中国找到这家小学是可能的,汪先生说“学校东边紧挨一个寺,叫承天寺。'神山爽气'是该县'八景'之一'爽气'是什么样的气。”
小学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很美。"
不懂词没什么,重要的是唱,唱它时的那股劲——那股昂首挺胸、热血沸腾的劲,那种亢奋和鲜美的精神状态。我想,那个叫汪曾祺的孩子在大幅度张合嘴巴时,或许常抬望天边的云,想象在很远很远之外、很久很久之后,自己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一首天天住在嘴边、响在耳畔的歌,终究是一粒种子,会在幼小的心里长出什么来的。就像江苏高邮的县立第五小学,孵出了汪曾祺。
邂逅汪曾祺的歌后,我即有个心愿。能否再遇几首老的小学校歌?从而让汪先,生"玻璃般的音音"不那么孤
单,我想给它配上几位"发小"。
不久前,去江苏海门,此地是鼎鼎大名的张寒故里。
张寒,何许人也?晚清立宪运动的骨干;民国政府的实业总长及农商总长;农工商俱全的大生资本集团之老板;大量慈善公益机构和数百家学校的捐资人……
1901年,张赛组建了中国首家股份制管理、资本化经营的大农业拓荒集团——"通海垦牧公司"。眷念佣工子弟的成长,张赛不惜重金,于荒滩上创办"垦牧乡高等小学"。我读到了该校校歌——
"噫艰哉恳牧乡,苇蒿螺蛤今染梁……崛兴公千辛而万苦,
相劝兮日就而月将。
耕田读书分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
这首词既有沧海桑田的今昔对照,又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劝学励志;既激越明亮,又不失忧患和督导。
可谓贫贱之上的高贵,荒野之上的雅风。
"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
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
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
校有誉分千龄始朝。"
这首在南通传唱了百年的歌,隶属于我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作者即张寒。和前面的歌相比,除"少年中国"的使命感,它更强调"师范"与启智的关系,百年来的南通教育,直接受益于这栋孕育师资的母体。王国维曾在此授国文,陈师曾、欧阳予倩曾来此教绘画和曲艺。杨乐、李大潜、巢纪平等数十名院十,赵无极、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便是在这歌声的薰风中成长起来的。
"教育为母,实业为父",乃张赛一生的精神向导。
他不仅重视基础教育,还倡导职业技术培训,先后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吴淞商船学校。此外。还设女子学校。幼稚园.盲可学校。其实。张寒还有着更大的乌托邦梦想。即把南通建成一个理想社会的试验区,用其自己的话说"新新世界的雏形"。这么大的开支从哪儿来呢?自然是实业,1922 年,张赛70岁时,大生集团有四个纺织厂,资产达 900万两白银,同时还拥有近 20家盐垦公司,这些都充当了他那些伟大构想、高尚事业的提款机和孵化器。
我忍不住感慨"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要么忙于低头走路。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行动力太弱……而张寒不,他知道怎么赚钱,知道为什么赚钱,知道怎样把钱花得精彩……他是文人的榜样,是商人的榜样,更是理想主义者的榜样!"
那晚,当地朋友陪我乘船夜游南通城,一路桨声,导游不断指指点点,每过一个桥孔,每逢一处旧式建筑,她都会轻轻说出那个人的名字……
不错,这座城市,是一个人的作品。
深夜,回到下榻的宾馆,打开新闻频道,看时代的今天又上演了什么,不出所料,依然是诡异的股市、疯长的房价、城市拆迁和钉子户、和高考有关的争吵……
关掉电视,当世界的喧哗变回一面安静的黑屏,我突然特别怀念那个人,张赛。有些人不该在光阴中消逝,有些歌不该在空气里失踪。
打开窗,海风特有的清凉袭来,楼下是万家灯火,是被张赛叫作"新新世界的雏形"的后来。离开海门前,当地报纸采访;对海门有什么建议?
我笑笑说,希望海门的每栋中小学,都有一支自己的校歌,好一点的校歌。那种在风雨操场上天天唱的校歌,那种当成精神功课、晨钟暮鼓的校歌……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汪曾祺《徙》中的一段感慨开头,自然引出对美好校歌的寻觅,与文末"我"的期望前后呼应。
B.校歌之美不仅在于歌词的精神内涵,还在于唱歌时所体现的鲜美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孩子的熏陶渐染。
C.垦牧乡小学校歌既激越明亮又不失忧患,作者以"贫贱之上的高贵,荒野之上的雅风"高度赞颂了其精神和艺术价值。
D.通州师范学校孕育了无数栋梁之材,张赛创作这首学校的校歌意在向社会表达自己以"启智"为己任的人生理想。
8.文章花了较多笔墨叙述张骞的事迹,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9.题目"那些消逝的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平谢病,上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有司请蚤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1"有司曰."豫建大子。所以重完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吴王,兄也;岂不豫哉?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有司固请曰"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平天下为太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上乃许之。上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干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诏开藉田,亲耕以率天下之民。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B.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C.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D.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古代朝廷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统帅天下兵马,其地位高于执掌政务的左右丞相。B.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两者均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祭祀对象,故用"社稷"代指国家。
C.季父,即年龄最小的叔父,古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季排行最小。D.藉田,古代帝王亲耕的土地;每年春耕之始,由帝王在藉田举行亲耕仪式以劝勉农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称病引退,对文帝说在汉高祖时自己的功劳更大;而在诛灭诸吕时周勃的功劳更大,希望将右丞相的官职让给周勃。
B.文帝拒绝早立太子,认为不选择贤德之人而一定要立儿子为太子,会引发楚王、吴王的干预,这不是以天下为重的做法。
C.文帝在霸陵想要纵马奔驰下山,袁盎认为君王应该顾及自身的安危,避免做出冒险的举动,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劝阻。
D.贾谊对文帝说,百姓生活富足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如果百姓都自食其力,那么国家就会物用充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5分)
(2)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15.词中提到岳阳楼和长安两地,分别对抒发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得出了"________"的结论;齐威王在他的讽谏下,下令国中"________"就能受到上等赏赐,以此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衡阳回雁"的典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3)南宋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时人安于繁华、不思收复故土的担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我和你》的旋律响起,雪花火炬与"梦幻五环"辉映,"双奥之城"的夜空镌刻下一个民族________的非凡历程。从1908年________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到 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我们用百余年的时间把"问号"拉成"叹号"。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
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建造,________了"奥运新标杆",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坚实脚步。"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________,表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共创美好未来的热切愿望。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唯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踔厉奋发  振聋发聩  树立  相得益彰    B.踔厉奋发  石破天惊  竖立  相得益彰
C.励精图治  石破天惊  树立  相辅相成    D.励精图治  振聋发聩  竖立  相辅相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B.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C.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也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D.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也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
B.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C.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D.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果蔬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它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香蕉对乙烯非常敏感,一点点乙烯就能让香崔迅速成熟。对于香蕉的储存运输来说,乙烯像是一把双刃剑——过早出现会________,在运输过程中就烂掉;过晚出现会让香蕉又生又硬;根本没法愉快地吃。实际生产中,人工催熟是最方便的做法。果农通常会在香蕉还没有成熟时就采摘下来,通过放入"乙烯利"催熟剂,确保香蕉既不会熟烂掉,________。如果采摘时间合适,人工催熟的香蕉并不会影响口感。
至于"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其实只是谣言。植物激素________,就像花粉不会让人怀孕一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假如你的奶奶听人说市场上的香蕉都是人工催熟的,再也不敢购买了,请根据文段内容,对奶奶说几句话,消除她的疑虑。要求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 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理解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他有着与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法】勒内·夏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 分)
1.(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不正确。“悠然神会”属于审美的高级阶段,对审美者和审美对象都有很高的要求。“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未必就能达到“悠然神会”的境界。
【参考答案】C
2.(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文章结尾处引用诗句,意在指出诗句中蕴含的美如今“不太可得此外,"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场域"并不单指书册。
【参考答案】D
3.(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B项"这与……审美规律一致”不恰当,“作品的内涵决定其品相”强调审美对象自身,而罗丹的话更侧重于审美欣赏者和创造者。C项“只有具备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才能……"分析错误,“感同身受”强调的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共振,而不是“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D项“导致”一说强加因果,“审美品位变得庸俗”的原因是多样的,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与想象力的缺失、审美活动的难以深入开展等没有必然关联。
【参考答案】A
(二)(12 分)
4.(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A项“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分析错误,“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不能证明昆德拉“不重视乐理",“因而"一说也强加因果。
【参考答案】A
5.(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A项"并未得到文坛的认可”错误,这样的诗有“不同的声音”,并不意味着未得到文坛的认可;B项“直接的批判,错误,本诗用童话的方式暗讽现实,不能称之为“直接的批判”;C项“,平凡,的生命更令人恐惧”错误,由链接材料1
中“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可知,昆德拉并未强调“平凡”的生命比沉重的生活更令人恐惧。
【参考答案】D
6.(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首先要回到文本筛选昆德拉能取得文学成就的种种原因。由文段一可知,家庭的熏陶和哈斯老师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因素;由文段二可知,广泛的兴趣和批判精神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活力,而堂兄的影响和鼓励让他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由链接材料可知,他对人生和作品的哲理思考,表现出睿智的思想,这使他的文学创作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信息筛选出来后,再从环境影响、个人才华、思想品格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并。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家庭的熏陶和师友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非凡的创造力和广泛的兴趣,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正直的品性、批判的精神和睿智的思想,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15分)
7.(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思想感情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鉴赏评价D级。
【命题解析】D项"意在向社会表达自己以'启智,为己任的人生理想”理解不当,通州师范学校的校歌寄托了张睿对“师范”的期望一启智,而非他以“启智”为己任的个人理想。
【参考答案】D
8.(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艺术构思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命题解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考查写作内容的作用,应从结构、手法、内容、主旨等角度考虑。“较多笔墨叙述张睿的事迹”,从结构、手法和主旨来说,张睿的事迹与后文“世界的喧哗”形成对比,引导读者对文化的传承进行反思;从人物形象和写作目的来说,突出张睿的人格魅力,激励后人勇挑教育重担;而“较多笔墨”在内容上还有“丰富校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深读者理解"的作用。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突出张睿的报国情怀和人格魅力,他饱满的生命能量和社会担当精神给后人以激励。将张睿的事迹与后文“世界的喧哗”形成对比,引导读者对教育的本质、文化的传承进行反思。丰富校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加深读者对校歌精神意蕴的理解。(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题目所蕴含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级。
【命题解析】“那些消逝的歌”是全文的线索,其中承载的情感态度可以从文章议论句、抒情句中感知到。如“这是首了不起的歌”“贫贱之上的高贵,荒野之上的雅风"等句子表达了欣赏赞美之情,“当时我就想,后人再写不出这样的歌了”流露出伤感留恋之情,“当世界的喧哗变回一面安静的黑屏”蕴含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之情,“希望海门的每栋中小学,都有一支自己的校歌……晨钟暮鼓的校歌”则直接表达殷殷期盼之意。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欣赏赞美之情。对于饱含精神内涵的校歌,作者用“了不起"“激越明亮”等语言表达了欣赏和赞美之意。伤感留恋之情。作者寻觅那一首首鲜活的校歌,面对这类校歌的消逝,有着无限伤感和留恋。殷殷期盼之意。作者反思现实的喧嚣并忧虑教育的本质、使命的实现,期望中小学能出现更多值得晨钟暮鼓、发扬光大的校歌。(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 分)
10.(3 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解答此题需在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文语法等知识进行断句。根据文段大意,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合作将吕氏诛灭。因此“大臣相与共诛之”断句更恰当,排除选项A、C。文段中袁盎对文帝过分礼遇周勃的行为进行了劝谏,认为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因此“陛下谦让/臣主失礼”断句更恰当,排除选项a、b。
【参考答案】D
11.(3 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此题从文本选出“太尉、社稷、季父、藉田”四个词语,考察常见的文化现象。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与选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其地位高于执掌政务的左右丞相”错误。文中说太尉周勃因诛杀诸吕的功劳而被封赏,调
任右丞相,可知“丞相"的官阶和地位应高于“太尉”。
【参考答案】A
12.(3 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概括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此题每个选项均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B项“会引发楚王、吴王的干预”理解错误。原文大意是:楚王和吴王也可做皇位继承人,不一定要以自己儿子为太子。
【参考答案】B
13.(10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本题选择较为典型的文言语句,关键词“释、志、更议、背、淫侈、贼”要求结合所学教材或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推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现在舍弃理应确立的太子而另外从诸侯中选择,这不是高帝的愿望,另外讨论继承人是不合宜的。(“释”“志”“更议”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现在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危害啊!(“背”“淫侈”“贼”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陈平称病请求引退,文帝询问原因,陈平说:“高祖开国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大;在诛除诸吕的事件中,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我请求将右丞相的职务让给周勃。”文帝(于是)调任陈平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朝廷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他以礼相待,很为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袁盎进言说:“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合作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才凑巧建立了功劳。现在丞相好像有对人主骄矜的神色,陛下却对他谦让。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以后朝会时,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越来越敬畏。有关官员请求文帝早日确立太子。文帝说:“我德行本就不够,纵然不能广泛求得天下贤圣有德的人将帝位禅让给他(也罢了),却还说早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不德。还是暂缓议定吧!"官员说:“预先确立太子,是为了重视宗庙和国家,不忘天下。"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难道他们不可做继承人吗?如果现在不选择贤能之人,而说一定传位给儿子,世人将认为我忘记了选择贤能有德的人而专私于儿子,这不是以天下为重的做法。”官员坚持请求说:''天子必须从儿子之中确立继承人,这是由来已久的了。高帝平定天下而成为太祖,子孙相传世代不绝,现在舍弃理应确立的太子而另外从诸侯中选择,这不是高帝的愿望,另外讨论继承人是不合宜的。"文帝这才同意。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从官进呈奏疏,他从来都是停下辇车接受。奏疏所说的如不可采用就放置一边,如可用就加以采用,没有不赞赏的。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向西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圣明的君主不能冒险,不求侥幸。现在陛下要想放纵驾车的六匹骏马奔驰下险峻的高山,如果马匹受惊、车辆撞毁,陛下纵然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的基业呢!"文帝这才停止冒险。贾谊对文帝说:"《管子》书中说:'仓库充实人们才会讲究礼节,衣食充足人们才有荣辱观念。'百姓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而天下太平,从古到今,我都没有听说过。古人治理天下,安排得很细微、很周到,所以国家积聚储存的物质就足以仗恃。现在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危害啊!积聚储存是天下重要的命脉。如果(国家)粮食充足而财物有余,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现在如果让百姓归返农事,都依附于土地,让天下人都自食其力,那么国家就会物用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文帝被贾谊的话所打动,下诏开辟藉田,亲自耕作,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二)(9 分)
14.(3 分)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鉴赏评价D级。
【命题解析】C项“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赏析错误。“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
【参考答案】C
15.(6 分)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理解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鉴赏评价 D级。
【命题解析】本词题为《题岳阳楼》,词中所写景色、所抒发的感情,都以岳阳楼为基点。岳阳楼地处潇湘,为古今名楼,登临此楼可一览洞庭湖上的空水漫漫、天淡云闲,也容易让人感慨迁谪之悲。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词中的“长安"是汉唐古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词人被贬南方,前途可畏,故频频回首,遥望京城,表达了对朝廷的一片眷恋之情。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岳阳楼遥临君山,空天辽阔,是词人抒发情感的基点。词人在此登高望远,抒发了被贬南方的悲哀与痛楚。长安为汉唐旧都,词人借回望长安,形象地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和对朝廷的期待之情。(答出一点3 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6分)
16.(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情境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和理解B级。
【命题解析】本试题内容分别出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o试题给出了一定的情境,需要根据语境要求进行补写。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王之蔽甚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答对一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9 分)
17.(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薜厉奋发: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此处表述的重点不在治理国家,“命厉奋发”更合适。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石破天惊: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强调“奥运三问”对国人的触动,而非言论新奇惊人,应当用“振聋发驟”。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此处“标杆”为抽象事物,应为“树立”。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此处突出二者特色鲜明,宜用“相得益彰”。
【参考答案】A
18.(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选择恰当句式使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上下文陈述对象均为“中国”,从衔接的角度考虑,此处不宜改变陈述对象,且从语义来看,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故排除C项和D项。"展示……的中国”在前,“……大国担当与风范”在后,由具体到抽象,更符合认知规律,因此选B项。
【参考答案】B
19.(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如期坚持举行”语序不当,“唯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A项和B项未修改语序不当的语病,且A项将关联词语改为“只有……才……",表达的意思不符合语境;C项将“唯有”改为“只有”,仍搭配不当;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参考答案】D
(—)(11 分)
20.(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语段内容及逻辑关系、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语段主要介绍关于香蕉催熟的知识。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据上文“一点点乙烯就能让香蕉迅速成熟”和下文“在运输过程中就烂掉"可推知,为“让香蕉成熟太快”。由“既不会熟烂掉”可知,为与之并列的一种情况,据上文推知此处为“也不会生硬难吃”。与“花粉不会让人怀孕"道理相似,且照应“谣言”,综合考虑可知,此处为“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确定基本意思后,根据字数要求完善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让香蕉成熟太快也不会生硬难吃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或:不会让人早熟)(答出一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1.(5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及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根据题干设置的交际情境,对奶奶说几句话以消除其对香蕉催熟的疑虑,需要说清楚催熟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有安全隐患。与长辈交流,态度要诚恳,应充分考虑听者感受。提取文段中的相关信息,并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可先肯定老人家关注食品安全的初衷,然后依次说明香蕉在未成熟时就采摘,不催熟会生硬难吃,催熟剂对人无害。然后再次加工语言,使之简明得体,符合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示例:奶奶,您关注食品安全是好事。香蕉熟得快,所以果农一般趁香蕉还没熟就摘下来了,否则长途运输容易熟烂。香蕉在售卖前要催熟,不然又生又硬,怎么吃啊?专家说这个催熟剂对人没有害处,您不用担心。(“未成熟就釆摘”“需要人工催熟”“催熟剂无害”各1分,语言简明得体2分,意思相近即可,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2. (60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根据要求写作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级。
【命题解析】两则材料都围绕“痛苦”的话题展开。这里所提到的“痛苦”可以是生命中的挑战与挫折,可以是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处境,也可以是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苦难,还可以是人类所面对的不完美的世界。从列夫·托尔斯泰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痛苦对于人的意义。痛苦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之一,它让人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倡导具有同理心,能感知并分担他人的痛苦,从痛苦中去升华人的价值。从勒内·夏尔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痛苦是与人的精神成长相伴随的。痛苦并不意味着失望,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也能从痛苦中生长出与痛苦相称的力量,痛苦让人更强大和坚韧。写作时,要紧扣痛苦和生命之间的关系,联系个人的经历与当今时代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有力,表达有启发意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略。参照2021年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