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汉古韵伴您北京中轴行 | 永定门

 古稀老人赵 2022-04-20
文章图片1

永定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这句话说的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中内九外七说的是当时北京城的十六座城门——内城九座、外城七座。然而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拆除北京古城,十六座城门几乎不复存在了(仅前门城楼、箭楼以及德胜门箭楼尚存),可如今您走在北京中轴线上,会发现永定门依然矗立在那,不过这不是古建,而是21世纪初期重修的仿古建筑,也是这“内九外七”中唯一被重建的“城门”,作为中轴线的南起点,本期小星就跟大家讲讲永定门的“前世今生”。

文章图片2

前 世

文章图片3

明初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将元大都城墙缩小了1/5,彼时的北京城仅相当于现在地铁2号线的范围。明中期,嘉靖皇帝以外藩袭位,1553年,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打算在原城垣基础上修建外郭城。那时候,北京城南商业很发达,再加之天坛、山川坛(先农坛)都在城南,因此明政府决定先修建南边的外城城墙和城门。然而,南部外郭城修毕后发觉财政紧张,只好将计就计,就近将外城与原内城城墙连在一起,形成了类似汉字“凸”字形的鸟瞰结构,准备待财政宽裕后继续修成“回”字形城套城结构。

永定门初建时,只建了一座灰陶瓦单檐歇山顶的城门楼。瓮城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补建的。也是在那一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因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永定门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代表了京城的门面,所以相对于外城其他偏门,永定门在建筑规模上更为恢弘大气。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永定门图)

后来大清入关定鼎中原。满人占据北京城后入驻内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政府提高规制,增建了箭楼。又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永定门城台加高至26米,重建瓮城,在瓮城正面增建了单层箭楼(辟两层箭窗)。

文章图片6

永定门城楼建造历时近200年,跨越了明、清两代才算完全建成。自从有了外城,封建统治者便不断加强内城的政治功能,而将商业、文化设施逐步移至外城,促成了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外的繁荣。晚清洋务运动兴起,随着卢汉铁路延伸到马家堡,永定门“京城南大门”的地位日益凸显,加上西洋人修建了马家堡至永定门这一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线路。晚清轨道交通带动了城门以北的天桥地区的繁荣,一时间卖艺者、商贾云集,外地客商充盈其间。随着永定门火车站(即北京南站的前身)的建成,永定门城楼的命运随之改写。

文章图片7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通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京津铁路终点站移至天坛西门。1901年修建前门火车站时又在永定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

文章图片8

(永定门箭楼东侧护城河桥,瓮城和周围城墙都已拆除)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正在大搞建设,面对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的矛盾,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旨”的观念占了上风,于是从那时起,北京古城城墙及城门陆陆续续被拆除。按照拆除城楼的时间顺序,永定门是第六个被拆除的城楼。瓮城城墙于1950年被拆除。1953年春,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人口增长、市政道路通行的发展,曾在永定门城楼东西两侧的城墙上开出两个豁口。永定门城楼和箭楼也在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定性为危楼的原因被毁。自此,北京中轴线如同一把断了弦的琴。

文章图片9

今 生

不过,历史仿佛和我们开了个玩笑,2004年,北京决定重建永定门,这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北京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项。中轴线一直被看作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没有了永定门,中轴线就不完整。因此,政府决定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重新打造北京中轴南端起点。

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工程经过有关部门及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建在原址上(但偏离原址40米左右)。重建永定门使用的城砖还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当年拆除永定门城楼时,三台山危险品仓库正好要修围墙,于是城砖就被运去建了仓库的围墙。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又被运了回来,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楼上。但瓮城和箭楼并未复建。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城楼上“永定门”三个大字的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制的。原本永定门第一代石匾(明代)已经在满清建都北京之后被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新的匾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国初期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再次为北京各城门题写了汉文匾额;北京拆除老城后,民国时期的第三代石匾大多都已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何况第一代的明代石匾、更是早就不知去向。

文章图片12

神奇的是,2003年,也就是永定门复建之前,在永定门附近的先农坛、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一块永定门石匾。经鉴定,这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石额原物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复制品镶嵌于永定门城楼。

文章图片13

番外篇之燕墩

文章图片14

1990年VS2022年

文章图片15

永定门外还有一处中轴重要古迹,那就是老北京五镇之一的南方火镇燕墩。燕墩俗称烟墩,在元朝始建时,仅为一座土台,直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修筑时,才用砖包砌。台上立有乾隆御制四面碑,碑座束腰部分雕刻二十四尊水神像,南面刻《御制皇都篇》,北面刻《御制帝都篇》。现在走在永定门外,依旧能看到燕墩与永定门隔桥相望。

文章图片16

番外篇之永定门公园

文章图片17

现如今的永定门城楼后身是一个公园。一条中间石板、两侧灰砖的御道方式铺装的人行步道贯穿南北,与紫禁城的御道相接,成为南中轴标志。漫步于此,仿佛行走在北京城的脊梁之上。

文章图片18

(观音寺一角)

在修建永定门公园的同时,还在原址复建了当时的重要建筑:观音寺和佑安寺。

文章图片19

观音寺位于永定门公园西侧。关于这座寺庙的历史记载不多,但大殿前立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着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观音寺的内容。至于观音寺何时建的,碑文并未提及,可以肯定的是可以追溯到更远。如今,随着永定门的复建,观音寺也被保护起来,整修一新。

文章图片20

(十月文学院入口)

在观音寺的北面不远便是佑圣寺。现在广场西侧的佑圣寺异地重建,向北迁移了几百米。重建的范围包括主殿、二进院南北配殿、油饰彩画、院墙等。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佑圣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寺内有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李戴撰写的碑文。佑圣寺如今是十月文学院的驻地,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伴着春日暖阳,在文学院内品一杯咖啡,感受古建之美,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好啦,本期的介绍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