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 近现代名家 作品欣赏 石鲁

 与春天同行 2022-04-20

中国画。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中国特有的墨或植物颜料、矿石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中国特有的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国画,植根于华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历经2千多年,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等等融为一体的完整艺术体系,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造型艺术高峰。

【编者按】《中国画 近现代巨匠 作品欣赏》最初拟编18篇,编辑中拟扩展为60篇,已经编发48篇。此间,有网友建议慎用“巨匠”,所言不无道理。此后标题更改为《中国画 近现代名家 作品欣赏》标题附画家姓名,不编序号。

石鲁、

文章图片1

石鲁(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原名冯亚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改名“石鲁”。著名书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

石鲁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迁四川,成巨商,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余万册。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1936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1939年入陕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

解放初,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1961年在北京举办“西安美术家协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

十年浩劫备受摧残,曾两度险些被以“反革命”罪处死,却仍坚持作画。1978年被 '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后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年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课。197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石鲁书画展”。1981年 当选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1982年胃癌病情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八月二十五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石鲁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犷达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浑豪放。

石鲁作品欣赏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花鸟画成为“长安画派”较有影响力的画家;

转战陕北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鸟大写意为主,创作了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艺术家。

文章图片69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文章图片79

图文收集于网络。意在宣传、推介、分享、欣赏。若涉及版权请在评论告知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