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呈色料及其特征

 烽燝ZC 2022-04-20

阅读精彩 瓷器收藏专业资讯,享受经典案例,每天一点醍醐灌顶。本文为 瓷器收藏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

2010年6月1日,海南省文物局宣布在西沙水下发现了元青花瓷器,这个消息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陶瓷界对元青花的研究,本文就元青花呈色剂的来源和特征作些探讨。

图片

瓷器之所以能烧出青花来,是因为使用了含CoO的呈色剂,这种含CoO的呈色材料,在元代和明代早期被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尼青”。

我国陶瓷文献中最早录下这种材料的古籍是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上面记载说: ...官窖, 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其后,万历十九年高濂的《遵生余笺》亦有“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的记载,陈继儒的《妮古录》也载有:“宣庙窖器, 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同年(1591年)《事物绀珠》 中“永乐宣德窑”条也有记载:“二 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图片

明清两代,类似的记载屡见文献,如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都没有摆脱王世懋的影响,对这种青料的产地和命名,语焉不详,更不要说对这种材料进行组成分析了。

现今学人为了彻底搞清元青花的呈色谜团,对这种能呈现青色的矿物质作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各自得出了比较接近的答案。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郑和下西洋,(水乐年间六次, 宣德时期一 次),带回名为'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色料,景德镇用以烧制出青花器,非常富有特色。”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 一书对青花钴料的描述仅“利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土矿”一句。两位学者都没有具体说明青花钻料来自于哪个国家或地区。因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到实地考察,也只能作些大致推测。

图片

北京的蒋奇栖女士主张这种材料“来自伊拉克”。她认为:“在伊拉克的奧曼和黑加北部有着丰富的钻矿,钻矿在当地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时代(758- 1258年)已经很广泛。萨马拉在公元9世纪也就是中国唐朝与波斯地区贸易最繁荣时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它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距巴格达以北125公里。在836年至892年间曾经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我国早期的钴料应该来自于萨马拉地区。“萨马拉在古代的拼音文字为samarra, 古希腊文写为souma,拉丁文写为sumere,叙利亚文是sumra。中国早期青花使用的进口料为苏麻离青、苏渤尼青,这发音与萨马拉(samarra)及当时普遍使用的叙利亚'sumra'这个地名发音相同”,翻译到我国,音译成苏麻离是很正常的。至于“苏渤尼”应该是音转的缘故。熟悉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和亲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考察,使蒋女士对苏麻离青料的产地有了比前人更大的发言权。

对元青花呈色材料的研究,刘新园先生作了最为详尽的考证,他在《景德镇明御厂故址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之研究》的第五章第二节,专门讨论了“苏泥麻一速来蛮”问题。他认为:'苏麻泥' 这类青料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细查有关文献,似有三种说法:

1.我国学者傅振伦的《中国伟大发明一瓷器》一书以为宣德青花料是以'南洋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渤青’合成。

2.英国学者哈瑞●卡纳尔(Harry Garner)与玛格莉特●麦德里(Margaret Medley) 认为是波斯卡山(Kasha)所产的砷钻矿”,但又说'最后建立这一观点之前,还需对中国和阿拉伯著作做进一步研究’( 详1986年麦德里访问品陶斋的发言)。

3.上个世纪,英国人Friedrich Hirth博 士在1888年曾倡导'苏麻泥’为英语smalt (蓝玻璃)的音译。以后日本学者中尾万三在1982年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并自以为是他的创见。结果遭到本国学者尾崎淘盛的'井蛙’之讥(日●尾崎淘盛《陶说》詿解109页,昭和53年雄山阁版)。

从我国近期发表的著作来看,均认为第一说为望文生义之论。第三说'苏麻泥’即smalt则广 为征引,似有接受的均势。但我个人则偏向于第二种意见。

在对中外古代文献进行广泛的考证后,刘新园先生认为“永乐、宣德二窑使用之青料来自波斯”。

与刘新园先生从文献考察得出苏麻泥料来自波斯的结论一一样,许明先生从另一途径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许明先生对元青花的研究,他亲历了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考察,深入钻矿产地,结合波斯古代文献,提出了自已独到的见解。

许明先生在《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一书中说:“关于中国人叫'苏麻尼青’的外来钻料,我们得到了想象不到的答案。Rohfar主任说: 在德黑兰以南大约40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叫Ghamsar',属于卡尚市,这个小村庄的人在古代发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当地人叫'穆罕默德!蓝’,即现在学名叫'钻'的矿物,提炼后经火焙烧成为蓝色,用以装饰清真寺。由于太神奇了,当地人用伊斯兰圣人的名字'Soleimani' (苏来麻尼) 称呼它,即中国人所称的'苏麻尼青’”。我惊讶伊朗人十分娴熟地说着Soleimani',即使我听不懂波斯语,也听懂了这个词。关于这个说法,有13世纪的书本为证。主任当场拿出写于13世纪的波斯语复印本,翻开说:'就是这段’ ●翻译努里女士随即当场把它译为英文,照录如下: 'Artistssays: this stone is named soleimani theisstoneGhamsar,The mineof located ininkashan mountains. They told thename may be taken fromthename :ofSokeimaniprophet.’(书名:《ARAYES ALJAVAHER andNAFAYES ALTAYEB》 ,Abolghasem Abaollahkashani writer13thcentury)中文翻译为: . 艺术家们说,这种石头被称之为'苏来麻尼’,产自卡尚山区的格哈默沙。他们说,这名字也许与先知苏来麻尼有关。’”

无独有偶,美国的元青花研究者xiaoxiao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就是波斯著名工匠阿布尔卡西姆(abul- casim) 于1301年写成的纪录性论文,其中第八条是这样写的:“蓝色, 工匠们称其为苏麻离青,它的来源是卡山城周围山上的卡姆山村。”

而卡尚和卡山应该是一个地方,卡尚是伊斯法罕省的重要城市之一,距德黑兰以南3个半小时的汽车路程。它不但以丝织品、陶器、铜器和玫瑰香水闻名,而且受到历代波斯王朝的青睐,古迹遍布,文化积淀深厚。

英国牛津博物馆考古实验室的学者也认为,14世纪的中国青花所用色料是从波斯进口。

可以说,史料证明:元和明早期烧制青花瓷器的苏麻离青料产自伊朗卡山的卡姆山村。而又经许明先生的实地考证,它应该更名为“苏来麻尼”。

看一看回家探亲的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瓷器(图1、图2、图3),就会对这种产自波斯的钴料星色剂更加增添一份情感。这三件元青花瓷器2007年10月借展于开封市博物馆,笔者有幸躬逢其盛,目睹了这三件珍品。

其中的元青花凤鸟麒麟纹扁壶和牡丹纹梅瓶口沿处都有剥釉现象。凤鸟麒麟纹扁壶的花、叶和风的轮廓线为浓笔重绘,黑斑凝重:元青花凤鸟纹大盘和牡丹纹梅瓶的葫芦叶涂抹得十分浓艳,有明显的晕散、黑斑和锡光现象:其中牡丹纹梅瓶的缠枝还能发现明显的串珠状凝聚。

文献、语源和实地考察都证实了青花色料的产地,但是,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

为了确切论证元青花色料所用的钴矿属于哪种类型,陈尧成等学者分析了元代青花中的As、S和Ni等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在元代青花用的色料中含有As和S,含Ni量则小于0.01%或无。由此可见,元代青花料是一种无铜、镍的含硫、砷的高铁低锰钴矿。这种钴矿在矿物学分类上属于钻毒砂一类,其分子为(FeCo)AsSCu3As,即以含铁为主的硫砷钴矿。“根据钴矿 地质资料,波斯在近30年内只发现到铜钴矿,而铁含量低,所以说,元代色料从波斯进口的说法尚不能得到相应矿物存在的证实。

图片

图片

图片

问题还是回到许明先生的考察,在《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一书中, 有这样的记载:“我们费尽周折找到一位在矿上工作过的村民,他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这里开采的是 一种黑色的矿,加工后变成蓝色,用来装饰清真寺的。60年前,矿已经封了,洞塌了。’”这个在60年前就已经开采殆尽的钴矿,是不是没有被记载在世界地质资料中?因而它的矿物组成不被科学界所知道。我们热烈地期待着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朋友们“要村民到废矿去采集一点可能有的样品,并会寄到中国”图,只有样品作过分析以后,这个悬案才有真正科学的结论。

孙瀛洲先生的《对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一文(1o),他在文中说:“从各种文献记载上看, 永宣时期的釉下绘青花原料是由东南亚输入的苏麻离青(一做苏泥勃青,又做苏泥麻青和苏勃泥青),或说是郑和从东南亚带回来的,虽来源与名称各说不同,但都认为是明初由东南亚输入的' 

此种说法,刘新园先生在《景德镇明御厂故址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之研究》中认为此说是“望文生义之论”,“完全没有根据”。问题不在于孙瀛洲先生在半个世纪左右前的判断,而在于出版者的态度。出版者为什么不在孙瀛洲先生的此处论述中加个说明,就如他们在同书的164页上的注,告诉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陶瓷的认识会逐步加深和变化。从而避免对读者的误导。

从下面的元青花瓷片和瓷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苏料特征主要表现为:晕散、串珠、黑斑、铁斑、锡光、下凹等等。图4、图5、图6、图7和图8为湖田窑博物馆陈列之元青花瓷片:图9是江西省博物馆陈列之元青花莲瓣纹饰:图10和图11是景德镇考古所陈列之明早期青花瓷片:图12青花莲荷牡丹纹大盘瓷片(合肥市采集)、图13青花莲菊纹水仙花盆残片(合肥市采集)、图14青花竹石战将纹玉壶春瓶瓷片(合肥市采集)和图15元青花兔纹瓷片都是安微省博物馆陈列的藏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些瓷片和瓷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瓷片的蓝色都呈深蓝青色:其次是瓷片上几乎 都有晕散现象:第三是有的瓷片 上出现串珠状凝聚(许明先生称之为线性结节)现象:第四是有的瓷片上有下凹现象:第五是两笔相交处青色较深,起笔和收笔处呈黑褐色,色料堆积处泛出银白或银灰色锡光。从这些瓷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青花料采用苏来麻尼料而呈现的这种晕散、黑斑、锡光和下凹等独特的现象。

图片

一般说来,青花色料泛出黑褐色主要是青料中含铁较高的缘故:元代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所用色料就属于低锰高铁类型,所以它们会呈现有异于其他青花星色剂的特征。

图片

苏来麻尼料所产生的釉面特征,是我们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参考依据。当然真正鉴定元青花瓷器的真伪,不仅要综合考虑苏来麻尼料在釉面的这些微观特征,也应该和元青花瓷器的器型、工艺以及青花的发色、胎釉和装饰的画意结合起来加以领会。

作者:陈逸民;陈莺 来源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 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