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菏泽当地的生活类报纸《牡丹晚报》报道,菏泽市政府发布通告,决定对菏泽城区中的48条街路进行命名,新命名的48条街路中既有赤水路、乌江路等以中国的山水为名的街路,也有像成才巷、福康街、寿康巷等饱含美好寓意的街巷,还有芙蓉街、繁花巷、锦绣路等令人产生无数美好想象的名字。然而,这些街路名字和明清时期菏泽老城中的街巷名字相比,似乎少了很多文化气息。 ![]() ![]() 菏泽老城区卫星影像图 ![]() 菏泽老城区地图 熟悉菏泽老城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的菏泽老城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66年),原来称作曹州老城。曹州老城的创建和一个叫范希正的人分不开。范希正是明代吴县人,即现在的江苏省苏州人,属于典型的江南文人。宣德三年(1428年)时来到曹县任知县,因为在曹县清政廉明,治理有方,正统十一年时被任命为曹州知州,主持修建曹州城。范希正在乘氏古城的基础上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才奠定了现在菏泽老城的基础。 ![]() 清康熙年间《曹州志》中的曹州城图 ![]() 清乾隆年间《曹州府志》中的曹州城图 ![]() 菏泽青年湖畔的范希正像 ![]() 范希正雕像 据相关资料介绍,清代的曹州城中有32条东西巷和26条南北巷,这些街巷相互交叉,形成了棋盘的格局。民国时期政府又统一对老城中的街巷进行重新命名,现在老城中的很多街巷名字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但是在明清时期,曹州城中的街巷都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 ![]() 曹州路 ![]() 曹州路 根据清光绪年间的《新修菏泽县志》记载,曹州城内的横街有七条,纵街也有七条,这些街巷纵横相遍,状若方罫。曹州老城中的街道长度都一样,统一命名为巷。从东关往西分别有东礼道巷、西礼道巷,过了郭氏一品牌坊为西徽州巷,三贤故里碑就立于西徽州巷中。从徽州巷再往西有四牌巷、东周行巷、西周行巷,西周行巷一直通往曹州城的西关。从东关到西关一路经过的这些街巷就是现在的菏泽东方红大街。 ![]() 东方红大街 ![]() 东方红大街 从曹州城南关泰山庙向北有武库巷、南骢马巷、北骢马巷,再向北经过民之父母牌坊后为南华巷,一直通往曹州府署,即现在的菏泽一中老校区。这条南北方向的大街就是现在的菏泽南华街。 ![]() 南华街 ![]() 南华街 ![]() 南华街 从东关左转然后再向西分别为东四匹巷、西四匹巷,过了青云桥为西将军巷、东仁泽巷、西仁泽巷、林凤巷,这就是七条横街中的一条横街,即现在的曹州路。 从曹州城东南隅进入孝子巷后有孝子庙,再往西为西孝子巷、骢马巷、武库巷,过关帝庙后抵达曹州城西城,这是七条横街中的另一条横街,即现在的湖东街和石人西街。 ![]() 石人街 ![]() 石人街 从东关右转然后再向西分别为青华巷、清正巷、东保德巷,经过菏泽县署后为西保德巷、清真巷一直到清真寺,这是七条横街中的一条,即现在的道碑街。 ![]() 道碑街 ![]() 道碑街 从曹州城东北隅进入马祖巷后,向西穿过魁星楼为雷鸣巷、鼓楼、曹州府署,再往西为西雷鸣巷、钟楼、贞烈牌坊和忠义巷,这条横街为现在的八一街。 从曹州城南关左转经过泰山庙后向北分别为南油烛巷、北油烛巷、南石井巷、北石井巷、闻达巷,这是曹州城中七条纵街中的一条,即现在的广福大街。 ![]() 广福街 ![]() 广福街 ![]() 广福街 从曹州城西南隅进入南宣政巷后向北分别为北宣政巷、周行巷、新泰巷、重华巷,这条纵街即现在的水洼北街。 ![]() 水洼北街 ![]() 水洼北街 ![]() 水洼北街 从曹州城南关右转进入南将军巷后向北分别为北将军巷、五德巷、徽州巷、南玉振巷、北玉振巷,一直到玉皇庙,这是七条纵街中的一条,即现在的解放大街。 从曹州城东南隅的华佗庙进入南四匹巷向北分别为南旌奖巷、北旌奖巷一直到玉皇庙,这是另一条纵街,即现在的双井街。 ![]() 南顺城街 ![]() 南顺城街 从曹州城东南角楼下沿着城墙向北分别为南马祖巷、北马祖巷、南石马巷、北石马巷一直到北城墙,这条纵街即现在的东顺城街。 从曹州城东南角楼沿着城墙向西过南门营房一直到西城墙也是一条横街,不过这条横街上的街巷没有取名字。 从曹州城西北隅大洼前沿着城墙向东分别有普化巷、蓬莱巷,过了北门营房后再向东有迎万巷、遵敬巷、石马巷一直到东城门,这条横街即现在的北顺城街。 ![]() 北顺城街 ![]() 北顺城街 从西北隅大洼前沿着城墙向南分别有清真巷,经清真寺后过西门营房向南有林凤巷,一直抵达南城墙,这条纵街现在只保留下清真寺街一段,其余的都已经消失不见。 ![]() 菏泽清真寺 ![]() 清真寺街 ![]() 清真寺街 随着菏泽老城区的改造,现在菏泽老城中保留下来的街巷越来越少,即使保留了下来,很多街巷的名字也都变了,所以很多菏泽市民也都不记得老城中这些街巷原来的名字了。就像《中华遗产》杂志在2018年推出的最中国的地名专辑中写的那样,地之有名,如人身有衣,一个地名,凝固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地理、人文的认识,更背负着人们对故土、家乡情结的付托,其实城市中的街巷名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街路名字出现,原来老的街巷名字逐渐废弃乃至消失不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个街巷的名字,还有街巷名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