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让彼此保持开放、自由、包容的态度

 知鱼之乐uo5wuu 2022-04-20

好的教育激发人的潜力和活力,把人内在的灵性和可能性实现充分地生成。教育不是知识输入或填鸭,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润化,这种润化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进步提升。

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不是教育,只是流水线作业,毫无创新和发展可言,对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让受教育者陷入平庸的泥沼。好的教育首先让人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懂得活在此时此刻、即便外在困顿但内在却富足的人。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这种互动让彼此保持开放、自由且包容的态度,让彼此能够认识到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坚持和精神的传承,可以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在对话或问答式教育中,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堪称学习的典范,他们创立了自由、开放、平等的对话模式,让教者与学习者可以同时进入到思想的高地,并从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孔子说,有教无类。而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天生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不停叮咬的牛虻,不让我们变得麻木或沉睡,从而把智慧从我们的内在激发出来。

可以传授的知识属于狭义的科学范畴,而那些人生的意义、终极真理或宇宙的本体,是很难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只有我们在实际的生命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广义的终极真理,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本质和目标追求,这种追求可以培养人的三观和独立思考世界以及自我的不朽动力,帮助我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来源与去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依然是我们进入到思考世界、认识自我的永恒命题。

技术盛行、金钱资本充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被重视,否则,人会沦为物质的奴隶,变为技术的玩物或工具。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教育家,面对时代困境,我们都有义务为处于迷茫中的人们解惑,除蔽,祛魅。教育的本质任务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才得以完成。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追求?作为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不仅是哲学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任务。现在的学校教育偏向于培养人的技能,却越来越忽视人的内在本质问题,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洞察剖析,我们所做的太少太少了。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培育他们哲科思维的能力,直至成为精神上的巨人。顿悟也好,逐渐的培养积累也罢,作为受教育者,我们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为了达到精神的至高彼岸。牛顿、爱因斯坦、以及那些历史上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生命愈走到最后,就愈能发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最为独特的,是需要敬畏和努力进入的全新领域。人所建立和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性无尽地趋向神性,与神合二为一。霍金说,如果没有爱,整个宇宙世界将会是一片荒漠。他之所以如此说,正是由于看到了人的精神的伟大,而物质世界仅仅是我们作为人为这个宇宙做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

迷失,迷茫,战争,残杀,野蛮,复仇,至暗时刻,人类既然已经在这种带有着原始罪恶性的历练中走了出来,就永远不会再走回去。教育不仅让我们向善,更让我们彼此团结,在激情与碰撞中,看到各自心中的那团圣火。

对自我的教育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自我需要革新,需要进行自我批评与优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实现提升和进步。过去、现在、未来,此地此境,既然我们必须活在时空中,我们就应该了解历史,关注现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勇敢而富有热情的面对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