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因果报应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否有道理?可以讨论,是否教条?肯定不完全,因为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潜移默化的都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比如不孝顺那是要倒霉的。 【原文】 丰城有农夫挈母妻并二子欲往临川,道间过小溪,夫密告妻曰:“方谷贵艰食,吾家五口难以偕生,我今负二儿先渡,汝可继来。母已七十,老病无用,徒累人,但置之于此。渠必不能渡水,减得一口,亦幸事。”遂绝溪而北。妻愍姑老,不忍弃,掖之以行,陷于(明钞本多一“泥”字)淖。俛而取履,有石碍其手,拨去之,乃银一笏也。妇人大喜,语姑曰:“本以贫困故,转徙他乡,不谓天幸赐此,不惟足食,亦可作小生计。便当却还家,何用他去?”复掖姑登岸,独过溪报其夫。至则见儿戏沙上,问其父所在,曰:“恰到此,为黄黑斑牛衔入林矣。”遽奔林间访视,盖为虎所食,流血污地,但馀骨发存焉。不孝之诛,其速如此。是时蓝叔成为临川守,寓客黄虨彪父自丰城来,云得之彼溪旁民,财数日事也。(右三事皆蓝叔成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江南西路很多地方发了大水,沿江居民大多逃荒到外地混饭吃。丰城县(今江西宜春代管县)有个农夫带着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孩子要去临川(今江西同名地),一行人途中路过一条小溪,丈夫悄悄跟妻子说:“现在稻谷的价钱太贵了,吃不起啊,我们全家五口人如果都能有饭吃挺难的,我现在背着两个孩子先过溪水,你一会跟过来,我母亲已经七十岁了,她既老又病没什么用,只会拖累人,你就把她放在这儿,她肯定不能渡水跟来,这样我们就减了一口吃饭的人,对我们来说也是幸事。”于是丈夫带着孩子先渡过溪水向北而去。妻子怜悯婆婆年老,不忍心抛弃她,于是搀着她一起走,进到溪水,两人陷在泥淖中。妻子弯下腰想把鞋脱下来,水下有块石头碍手,她扒拉开,原来这“石头”是一笏(锭)银子。妻子拿起来一看,不禁大喜,她跟婆婆说:“本来咱家因为贫困,才背井离乡,没想到老天开眼赐给我们这么多银子!这下咱们不仅可以吃饱饭,还能做点小生意。现在最好就回家,哪儿还用去别的地方?”于是妻子又搀着婆婆回到岸上。她一个人渡过溪水,打算把此事报告丈夫,渡过溪水,只见孩子们在沙土上嬉戏,就问他们父亲去了哪里?孩子们说:“我们刚到这儿,爸爸就被一只黄黑斑牛叼到树林里去了!”妻子马上跑到树林里察看情况,她丈夫大概是被老虎吃了,血流了一地,只剩下骨头毛发还在。丈夫因为不孝被老虎(老天)诛杀,就这么快!那时蓝叔成正做临川太守,他有个寓客黄虨(字彪父)从丰城县回来,跟他说此事就是溪水旁边的百姓跟他讲的,是几天前刚发生的事儿。故事的讲述者就是蓝叔成。【祥宏点评】:江南西路,宋代地理区划,现在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不包括赣东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开始,丰城县隶属隆兴府(府治今江西南昌);笏,银子的计量单位,一笏银子一般是五十两;虨bīn,虎皮上的斑纹。黄虨,黄庭坚的侄子。有历史记录,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黄虨出任永州(今湖南同名地)知州军事;孝顺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不孝遭恶报,孝顺得善报的故事深入人心,传播力强。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5-从《夷坚志》看宋代的“模范百姓”)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