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琳 |《金瓶梅词话》中的反训词

 殘荷聽雨 2022-04-21

图片

内容摘要

简单地说,反训是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反意义的词义现象,但细究起来,具体情况相当复杂。比如怎样界定意义的相反?相反的意义必须是共时还是历时也算?共时和历时如何区分?是独立的义位还是临时的语境义?独立与 临时如何判定?是同一词的引申义还是外来寄生义?是词还是词组?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本就莫衷一是,若落实到一些具体词语,就难免见仁见智了。《金瓶梅词话》中的反训词可从成因的角度分为六种类型:(1)行为目的不同造成的反训,(2)反语造成的反训,(3)同一行为涉及两端造成的反训,(4)行为的受事及与事不同造成的反训,(5)焦点效应造成的反训,(6)不同义位引申造成的反训。原则上,反训指一个词自身引申而产生的两个相反相对的词义的现象,但鉴于反训具体情况的复杂性,选取讨论对象时宜从宽不从严,这不仅对正确理解古代相关文献有实用意义,而且对深入考查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有益处。
简单地说,反训是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反意义的词义现象,但细究起来,具体情况相当复杂。本文考察阐释《金瓶梅词话》(下面简称《词话》)中的反训词,从成因的角度分为六种类型。原则上我们赞同反训指一个词自身引申而产生的两个相反相对的词义的观点,但鉴于反训具体情况的复杂性,选取讨论对象时从宽不从严,这不仅对正确理解古代相关文献有实用意义,而且对深入考查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有益处。

行为不同造成的反训


1.留情
望乞大人千万留情,把这干人怎生处断开了,使小儿改过自新,专习功名,以承先业。(第六十九回)[1] 
这里说的是林太太的儿子王三官受一些帮闲的诱惑常年在妓院嫖宿,林太太请求身为理刑千户(类似公安厅厅长)的西门庆将诱惑王三官的那些人教训一顿,使他们不敢再纠缠调唆,此即“把这干人处断开了”之意。“留情”字面意思是将人情放在心里,通常所留之“情”是希望对有过失之人予以宽恕原谅,减轻或免除惩处,但在上例中“千万留情”是请求一定要惩处“这干人”,按常见的用法来看,反而是不要留情,这是由所留之“情”指向的相反造成的反训。正如“置”有放置义,如果放置的目的是利用,词义就是设置;如果放置的目的是不用,词义就是舍弃。《管子·八观》:“置法出令,临众用民。”此为设置义。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一·守法》:“甲令所载,本有定法,或缘官司特行一事,后来循吏置法用吏,四害也。”此为舍弃义。
2.提/吊

待我买得东西,提在卓子上。(第三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三回“提”字原文
梅节:提在桌子上,'提’水浒作'摆’。第四十三回'韩玉钏儿、董娇儿两个,摆着衣包儿进来’,'提’则误'摆’。本书底本'摆’简作'图片’,故误'提’。”[2]此说非是。提有掷扔义。《集韵·霁韵》:“提,掷也。”《词话》第十二回:“潘金莲在房中听见,如提在冷水盆内一般。”第五十三回:“不长俊的小油嘴,常时把做亲娘的平白地提在水缸里。”此谓扔到冷水盆中、扔到水缸里。掷扔义可以引申为放置义。《礼记·乐记》:“投殷之后于宋。”唐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汉语大字典》:“投,置放。”《红楼梦》第十六回:“我的东西还没处撂呢,希罕你俩鬼鬼祟祟的。”《汉语大字典》:“撂,放;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褚一官便丢下这里的事,忙着衣服,戴帽子。”《汉语大词典》:“丢,搁置;放下。”李荣:“扔,随便放置:不用的嘎打马稀(零七八碎的物品)满都扔到棚(阁楼)上去啦(万荣)。”[3]《词话》“提在卓子上”谓放在桌子上。提起与放下,意义相反。
吊也有提起、放下相反二义。《词话》第五十九回:“见孩子搐的两只眼直往上吊,通不见黑眼睛珠儿。”此谓眼珠向上提起。第五十七回:“你大哥儿到边上去做了长官,四五年地信儿也不稍一个来家,不知他死生存亡,教我老人家怎生吊的下。”此谓放得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吊,用绳子等系着向上提起或向下放。”吊有悬垂义,若目的是悬垂向上,词义就是提起;若目的是悬垂向下,词义就是放下。
掷义之提大都认为是擿的假借。《说文》:“擿,一曰投也。”段玉裁注:“此义音直只切。今字作掷。凡古书用投掷字皆作擿,许书无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叚借为擿。”杨树达:“《说文》十二篇上'手部’云:擿,投也。提为音近通借字。”[4]洪成玉:“'提’的本义是提挈。《说文》:'提,挈也。’'提’'擿’声韵俱近,假借为'擿’。”[5]由此说来,掷义是提的寄生义。王力:“'掷’字古属定母,与'提’锡支对转,声甚相近,故得同源。”[6]这是主张提、掷是音转分化关系,那掷义就不是提的寄生义了。至于掷义之提与挈义之提是什么关系,王力没有谈及。
图片
《说文解字》“提”字
我们认为提是以(㠯)的音转分化。以字甲骨文作图片(《甲骨文合集》43),象人用手提物之形,不少学者指出其本义为提挈。《甲骨文合集》28:“贞:王勿令图片以众伐图片方?”此问是否率众攻打图片方,以是率领的意思。提也有相同的含义和用法。《尉缭子·制谈》:“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古音以为余母之部,提为定母支部,读音相近,又词义相同,故提源于以。提起物体的目的若为投掷,则引申为投掷义,正如举起物体的目的在于收藏因而举引申为收藏义一样[7]。看来掷是提的音转分化,将掷义之提视为擿的假借是不对的。
提还有拉拽义。《后汉书·钟离意传》:“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提拽”同义连文。《后汉书·寒朗传》:“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资治通鉴》卷四十五《汉纪三十七·显宗孝明皇帝下》作“促提下捶之”。“提下”谓拉下去。这种含义的提是平拉,没有了“向上”的义素,我们一般不会认为该义有什么异常。但若将该义用于向下拉拽,那就跟提起义相反了。姚士馨等《大都市的赌毒娼道》:“李松走到洪森身边,食指、中指曲起,夹着洪森脖子后的肌肉,从上往下提拉,片刻脖子后出现三条血印。[8]杜琳主编《减肥特效经络按摩》:“将双手食指分别放在两侧鼻腔附近,夹住鼻子中央的软隔膜,轻轻向下提拉20次。能有效减少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预防鼻炎和感冒。[9]可见反训义与非反训义都是词义在语境中的自然引申,人们之所以觉得平拉义自然而下拉义反常,是因为我们主观上认为同一词的意义不应该相反,然而这并非事实。

关于掷义之提的读音,《汉语大词典》据《广韵·荠韵》的都礼切,注音为dǐ,然而《广韵》的都礼切下并无“提”字,依据失当。《集韵·荠韵》:“提,绝也。一曰《史记》'以冒絮提文帝’萧该读。”音典礼切。《汉语大字典》据此注音为dǐ,然义训是“绝也”(断绝),音义不符,不过《史记》“提文帝”之提确实是投掷的意思,音dǐ也算不无道理。令人费解的是,《集韵·霁韵》大计切下明确训为“掷也”,不知《大词典》和《大字典》何以都弃而不取。我们认为如果主张掷义之提是擿(掷)的假借,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惯例,今天应该读zhì。如果主张提的掷义是自身引申出来的,应读提的常见读音杜奚切,今读tí。若采用《集韵》的大计切,今天应该读dì。

反语造成的反训


3.好小/好少

「孟玉楼道:“俺众人再三奉劝二娘,二娘只是推不肯吃。”西门庆道:“你们不济,等我奉劝二娘,二娘好小量儿。”(第十四回)

李瓶儿道:“奴在三娘手里吃了好少酒儿,已却勾了。”(第十四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好小”原文

白维国:“好小,反语,很大。[10]上面的语境不像是说反话。第七十三回:“小玉道:'五娘在三娘背后好小一回儿。’”第九十五回:“薛嫂道:'你老人家还不知道,他好小造化儿。自从生了哥儿,大奶奶死了,守备老爷就把他扶了正房,做了封赠娘子。’”第九十六回:“春梅道:'姥姥,奴吃不得的,怕孩儿家中寻我。’月娘道:'哥儿寻,左右有奶子看着。天色也还早哩,我晓得你好小量儿。’”以上例句都是很大的意思,但都不是说反话。不过这一意义确实是在说反话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好小”原本是很小的意思。第一回:“他自幼生得有些颜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因此小名金莲。”“好小”用于反问句,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很大。第十四回:“你那三千两银子能到的那里?蔡太师、杨提督好小食肠儿?”“好小”在陈述句中用作反话,也表示很大。第二十八回:“妇人道:'你好小胆子儿!明知道和来旺儿媳妇子七个八个,你还调戏他。’”反话语用频繁,语用义就固定到“好小”身上,于是“好小”就有了“很大”的词义。
与“好小”类似的还有“好少”。白维国:“好少,反语,许多。[11]在上例的语境中李瓶儿说话谦和礼貌,理解为反语是不合适的。其他如第三十七回:“他好少事儿,家中人来人去,通不断头的。”第三十八回:“蒙老爹厚恩,礼钱巳是前日有了,这银子小人怎好又受得?从前累的老爹好少哩。”第四十回:“他也是俺女僧,也有五十多岁,原在地藏庵儿住来,如今搬在南首里法华庵儿做首座,好不有道行,他好少经典儿,又会讲说金刚科仪。”第七十八回:“他是内府御前生活所蓝大监姪女儿,与他陪嫁了好少钱儿。”第九十五回:“戴着金梁冠儿,出落的越发胖大了,手下好少丫头妳子侍奉。”这些例句中的“好少”都是好多的意思,但都不是反话。《词话》中也说“好多”。第三十五回:“向五被人告争地土,告在屯田兵备道打官司,使了好多银子。”不过仅此1例,而“好少”多达11例,可知作者方言中“好少”取代了同义的“好多”。
其他文献中也有好多义的“好少”。元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第四折:“〔正旦云〕解子哥哥,这一天雨都下在俺两个身上也。〔解子云〕这大雨若淋杀你呵,我也倒省些气力,这沙门岛好少路儿哩。”明沈采《千金记》第二十六出:“〔丑〕阿呀,好少功儿,你听我道。从王起沛,是我一功了。擒拿英布,是我两功了。破关时也是我,三功了。是我也不是我?”这都不是反话。
“好少”的好多义也应该是由反话引申来的。明陆采《明珠记》第二十五出:“〔净〕列位好姐姐,可怜刘泼帽,今朝懒画眉,忽地玉山颓。浑如醉公子,口吐满江红,面皮豆叶黄。请过七娘子,将些江儿水。打碎生姜芽,都来玉胞肚,大家醉扶归,扶去罗帐里坐。〔丑〕好少话儿。”“好少话儿”字面上是说“话儿真少”,但是反话。《金瓶梅》崇祯本第七十二回:“只见玳安拿帖儿进来,问春梅:'起身不曾?安老爹差人送分资来了。又抬了两罈酒、四盆花树进来。’春梅道:'爹还没起身,教他等等儿。’玳安道:'他好少近路儿,还要赶新河口闸上回话哩。’”“好少近路儿”实指好多远路。
好多义的“好少”在今天一些方言中仍有保留。许宝华、宫田一郎:“好少,很多;很不少(反语)。①冀鲁官话。山东济南。②粤语。广东吴川。”“好少的,非常多的。兰银官话。甘肃兰州。[12]李全佳:“物之多者曰好少,亦曰有限。案:此系反语。[13]王兆仪:“好少的,反语,即很多。[14]
“好些”也有好多义,虽然表面上与“好小”“好少”类似,其实来源不同。些本是表示少量的量词,使用中发生中性化,即不表示少量,“好些”中的些就是这种中性化的量词[15]。因此,“好些”好多义的产生并没有经历反语的途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贡献,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但现在“贡献”也用于指无益甚至有害的事。例如:“机动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到底有多少?”“空气污染每年夺走近700万条生命,发达国家也有不少'贡献’。”“贡献”指无益有害的事也是反话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有些人给“贡献”加了引号。

同一行为涉及两端造成的反训


4.东摈西补

「妇人道:“怎的不与他寻个亲事?与干娘也替得手。”王婆道:“因是这等说,家中没人,待老身东摈西补的来,早晚也替他寻下个儿。”(第三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三回“东摈西补”原文

梅节:“东摈西补,'摈补’记音词,今粤语作'频扑’。东摈西扑、到处频扑,指辛苦张罗奔波。清招子庸《粤讴·听乌啼》:'两头频扑,你嚊(未)搵的挨依’。[16]白维国:“东摈西补,多方拼凑挪借。……又作'东軿西凑’。[例]也得俺家的来,少不得东軿西凑的,央冯妈妈寻一个孩子使。(37.8)[17]梅说牵附,白说可从。
李荣:“'图片’和'軿’现在都写作拼,音pīn,本字是'图片’。《广韵》真韵:'图片图片争;《说文》作图片,鬬也。’匹宾切。《广韵》从门,今依《说文》改作从鬥。匹宾切跟今音密切符合。《说文》三下15:'鬬,遇也。’段注:'古凡鬬接用鬬字,斗争用鬥字,俗皆用鬬为争竞而鬥废矣。’这两个意义是互相关联的,相遇相接才能相斗。[18]此说甚是。鬬由逢遇引申为争斗,又引申为拼合、拼凑。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白玉鬭成龙凤巧,黄金缕出象牙边。”字亦作逗。五代静、筠《祖堂集》卷十三《报慈和尚》:“方木逗于圆孔。”鬬由争斗引申为拒斥、摈弃,后世为之另造摈(或作图片)字。《玉篇·手部》:“图片,相排斥也。”相鬬则必逢遇,由此引申为逢合、凑合,字也写作摈。《词话》第十四回:“后来子虗只摈凑了二百五十两银子,买了狮子街一所房屋居住。”世俗也写作拼。故图片图片)、摈、拼同源。
摈、摒虽然都有弃除义,但二者并非同源。一是摒与摈读音不同。摒《广韵·劲韵》音卑政切,今读bìnɡ。二是摒的语源是屏。《广雅·释诂三》:“摒,除也。”王念孙疏证:“摒,字通作屏。”《说文》:“屏,蔽也。”本义为起屏蔽作用的照壁,引申为摒除。但摈写作拼,则可能是受了与摒同义的影响,因为拼原本是摒的异体。《集韵·劲韵》:“摒拼,卑正切。《博雅》:除也。或从并。”
《词话》“待老身东摈西补的来,早晚也替他寻下个儿”是说等她东拼西补凑足了钱,给儿子找个媳妇。言外之意是我现在缺钱。来是语气助词。第五十八回:“洪四儿道:'俺每在后边四娘房里吃茶来。’”
5.配嘴/对嘴/拌嘴/合口

「昨日和西门庆勾撘上了,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第二十三回)」

《汉语大词典》:“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牙”犹言“斗嘴”,这好理解,然配为何义,不得而知。崇祯本改配为犯,当是视为犯之形误。后世学者多采此见。魏子云:“打牙配嘴,应写作'打牙犯嘴’。或在一起'顶嘴’。[19]陈诏、黄霖注释本(1993)、白维国、卜键校注本(1995)也都直接将配改为犯。
窃谓配字不误。配有配对、对应义,“配嘴”即对嘴、顶嘴。许宝华、宫田一郎:“配嘴,争辩;争吵。江淮官话。江苏东台。[20]郑祖荣:“邑方言亦有'配嘴’一词。凡小辈对上辈,子女对父母,凡讲话时,上训斥下,下不恭上,与之斗嘴,语言交锋,一句不让,此上辈即谓下为'你敢与我配嘴,不得了啦!’幼时,母亲即常以此词训余也。[21]
与“配嘴”同义的有“对嘴”。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你只想马大浑家做永远妻,送的我有去无归。既不唦,你两个赶到中途有何打牙配嘴意?喒与你对嘴对嘴。”《汉语大词典》:“对嘴,辩论。”《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那里那么大工夫和他对嘴对舌的?”
争吵亦谓之“拌嘴”。拌为搅拌,似与争吵无关。“拌嘴”典籍中也写作“伴嘴”。清归锄子《红楼梦补》第四十四回:“我远远瞧见你们像在这里伴嘴,到底为什么?”清冷佛《春阿氏》第二回:“为个臭老婆,你们娘儿俩也值得伴嘴?”伴应为本字。伴、配同义。唐杜甫《四松》:“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清仇兆鳌注:“言我身不能常伴此松。”用器乐配合歌舞叫“伴奏”。伴引申为争斗义,正如配引申为争斗义。
争吵亦谓之“合口”。元佚名《小屠孙》第十出:“孩儿,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也免在家闲争合口。”斗气谓之“合气”。《词话》第一回:“原来金莲自从嫁武大,见他一味老实,人物猥图片,甚是憎嫌,常与他合气。”王利器:“合气,吵嘴、打架,都叫合气。[22]白维国:“合气,斗气;为意气相争。[23]“合气”又有情意投合义。《金瓶梅》崇祯本第二十九回:“为人一生耿直,干事无二。喜则合气春风,怒则迅雷烈火。”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二《高参领》:“镶白旗汉军高参领以拳勇闻。同时林某,福建人,为香山教习,亦负盛名。高访之,相与较谈,言多不合气,复不相下。”《汉语大词典》:“合气,犹投合。”不少标点本将上文断为“言多不合,气复不相下[24],未安。“不相下”指在武艺上互相不服,而非气势上互不低让。
配合是两物交接,交接的结果一方面是两物合并,故有配合义;另一方面交接就有触碰,故有争斗义;这就是“配、伴、对、合”等词反训的成因。鬥(鬭)本义是争斗,引申为配合。李贺《梁台古意》:“台前鬬玉作蛟龙,绿粉扫天愁露湿。”清王琦汇解:“今人谓木石镶榫合缝之处谓之鬬。鬬玉,以玉相鬬合,作台前栏楣而镂为蛟龙之形也。”元佚名《冯玉兰》第三折:“我则听的古都都泼天也似怒涛,鬭合着忽剌剌风声儿厮闹。”“鬭合”谓配合。鬥与配、伴、对、合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有些人主张争斗义之合今天应读ɡé。如张远芬:“'合气’就是吵架,'合’应读作'各’。这也是鲁南人的读音习惯,如把'合伙’读作'各伙’,把'不合理’读作'不各理’等等。反过来说,我们如果不按鲁南人的读音去看《金瓶梅》,把'合气’读作'何气’,那就完全不成话了。[25]李申、王本灵:“'合口’、'合气’之'合’,音当读ɡ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去了,所以阁气。’此以'阁’记'合’。'合’本有'古咨(引按:当作沓)切’一读。今鲁南苏北方言中仍有'合气’、'合架’、'合嘴’等语,音皆如'硌’。王学奇《元曲释词》二:'按合,读如蛤(gé)。故合气、阁气,音意同。’得之。[26]这种观点不可取。合的争斗义是合并义的引申。合古来有侯閤切及音閤两种异读。《广韵·合韵》:合,合同,亦器名,亦六合,天地四方对也。……侯閤切。又音閤。官话中流行的是侯閤切。《尚书序》: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陆德明《经典释文》:合旧音閤,又如字。”《礼记·王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经典释文》:合如字,徐音閤。”如字指常用读音侯閤切,音閤是旧音,是被淘汰的读音,这是隋唐时期官话中合的读音状况。今天的普通话继承了古代官话传统,只保留了侯閤切(hé),淘汰了音閤的异读,一些方言则继承了音閤的异读。今天的读音规范是普通话,所以不能采用方言ɡé的读音。方言中不光争斗义读ɡé,合并义也读ɡé,难道普通话中所有合的读音也都要跟着读ɡé吗?事实上方言中合的调值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想采用方言读音也无所适从。

多义词的义项有显性、隐性之别,显性义感知度高,隐性义感知度低,人们解读文意提取大脑中存储的义项时遵循由高感知度到低感知度的顺序。如果某些隐性义没有存储在大脑,则解读出现障碍。“配、伴”的配合义是显性义,争斗义是隐性义,而隐性义一般不为人所知,故难免曲解,如认为配为犯字之误即缘于此。程高本《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拌甲戌本、庚辰本作辩,梦觉本作绊,多个异文表明书写者不知bàn的本字是什么,各自猜度,但都没猜中,因为伴的争斗义是与常用义相反的隐性义,不在猜测者的认知范围之内。

行为受事及与事不同造成的反训


6.下

「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炊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家便下了帘子,早闭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第二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二回“下”字原文

“下了帘子”不是放下门帘,而是收起门帘,卷起门帘。上文云:“未晚便回家,歇了担儿,先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却来屋里动旦。”“下了帘子”即“除了帘子”。通常情况下“下帘”是放下帘子的意思。唐白居易《夏日闲放》:“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明顾大典《青衫记》第二十六出:“且下了帘儿,把舱门闭上,待我下舱少息一回。”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四出:“〔回介〕禀小姐,秀才情愿私休。〔旦〕这等,恕他起来。〔老〕小姐放你起来。〔生起笑,旦看羞介〕老妈快下了帘儿,俺好看他不上,酸寒煞。”这都是放下帘子。“下”有解除义,又有放下义,虽然这两个意义并不构成相反对立的关系,但如果受事是帘子帷幕等物,则形成反训。这表明反训不只是词义本身的问题,还跟受事、与事等因素相关。下面的“挂印”也是如此。
7.挂口/挂印

「哥,你可成个人,有这等事,就挂口不对兄弟们说声儿。(第十六回)

王姑子道:“他老人家五七时,我在家请了四位师父念了半个月哩。”月娘道:“你念了怎的挂口儿不对我题?”(第六十八回)

你悄悄就问汉子讨了穿在身上,挂口儿也不来后边题一声儿。(第七十五回)」

王利器:“挂口,挂齿、嘴说。此处指有嘴应该说而未说。[27]白维国:“挂口,挂齿;说起(多与否定词连用)。[28]
曲文军认为“挂口”有“闭口”的意思。[29]举例有元杜仁杰《耍孩儿·喻情》套曲:“沙三烧肉牛心儿炙,没梁的水桶,挂口休提。”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本记得人前会挂口儿,从今后再休提。”
“挂口”既有提起、说起的意思,又有闭口不说的意思,两个意义是两个不同构造的同形词。说起义的“挂口”是动补结构,义为挂在嘴上,嘴里说起。手的动作义引申为言说义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词义引申模式。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接过客俗子,绝口不挂时事,务为崇深,以拒止嫉妬之口。”《汉语大词典》:“挂,犹言提到、说到。”闭口义的“挂口”是动宾结构,义为将嘴搁置起来,不用嘴。类似的说法还有“挂舌”。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諠哗不入耳,谗佞不挂舌。”这里“挂舌”是说起的意思。宋黄庭坚《赠别李端叔》:“古来得道人,挂舌屋壁间。”这里是闭口的意思。《词话》中“挂口”凡三见,都是闭口不提的意思。
“挂印”一词也有相反的两个意义。唐白居易《罢府归旧居》:“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回。”这里的“挂印”是弃官的意思。南宋仲并《浮山集》卷九《代镇江守谢宰执启》:“爰因新挂印而东,复畀旧分符之地。”这里的“挂印”是就任官职的意思。这两种含义中挂都是悬挂义,只因悬挂的位置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印章挂在人身上,就被理解为任职。如果挂在物体上,意味着搁置不用,“挂印”就被理解为弃官辞职。这是“与事”不同造成的反训。
8.生受

「撇的我枉费辛苦,干生受一场。(第五十九回)

 干生受养了他一场。(第一百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生受”原文

这里的“生受”是受苦的意思。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前日如此快乐,今日这般生受,想造物好无定也。”此例也是受苦义。“生受”又有享受、享福义。《汉语大词典》:“生受,犹享受。”元佚名《张协状元》第十六出:“〔旦〕谢得公公婆婆哥哥,多少是好。〔末〕你好生受!”元佚名《连环计》第一折:“俺可也虚度春秋,强捱昏昼,空生受、肥马轻裘。”“生受”原本只是受到的意思,如果受到的是痛苦之事,词义就是受苦;如果受到的是幸福之事,词义就是享受。

焦点效应造成的反训


9.往

往衙门回来,平安儿来禀。(第六十七回)」

“往”后面的处所词一般表示行走的终点。如第六十三回:骑马往衙门中去了。”但上面的用例中,衙门”是“回来”的起点,“往”相当于从。试比较:第六十八回:“却说西门庆从衙门中回来,吃了饭。”又第六十八回:“到十一月初一日,西门庆往衙门中回来,又往李知县衙内吃酒去。”前一“往”表示起点,后一“往”表示终点。第七十二回:“西门庆又想起前番往东京回家,还有李瓶儿在,今日却没他了。”此谓从东京回到家。第七十七回:“却说次日西门庆早往衙门中散了,对何千户说……”此谓早早从衙门中散了班。试比较第四十七回:“单表西门庆、夏提刑从衙门中散了出来,并马而行。”梅节:“早往衙门中散了,'中’下应有'午’字。'中午’属下句。崇本以不通删'早往’二字,非。[30]崇本及梅解均未得其义。“往”表起点的用法近代汉语中并不少见。[31]如元佚名《前汉书续集》卷下:“北大王往书斋内出来,见周勃,问:'甚人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快早收拾行李,我送你往后门出去罢。”“往”的这种含义是焦点效应导致的重新理解。我们知道,处于中心位置的物体对周围的物体具有牵引吸积(accretion)效应,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言语活动中语义焦点也具有同样的效应。语义焦点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它牵引前后的成分靠拢它,顺应它。“往衙门回来”最初应该是去了衙门回来的意思,但因这句话的焦点是“回来”,其前面的处所成分“往衙门”受其牵引被重新理解为“回来”的起点,“往”也就成了表示起点的介词。《词话》第七十二回:“但往那里回来,就望着他那影作个揖。”“往那里回来”理解为去哪里回来或从哪里回来均可,这种两可的理解正是“往”的词义发生转变的契机。
焦点效应还会造成忽略信息的屏蔽。“闻所未闻”原义为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五:“其仙道王既睹尊仪,闻佛陀号,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遍体身毛悉皆惊竖。”后来因人们将这话的焦点放在“未闻”上,“闻所”便被忽略屏蔽,“闻所未闻”的含义就变成了从未听说过。黄大《第一次品红茶就上手》:“只闻其名,未见其真形,甚至闻所未闻,更别说一品其滋味了——初入手红茶的你,有如此感觉实属正常。[32]刘军宁《保守主义》:“即使是有关保守主义的译著也是寥寥无几,研究保守主义的学术著作更是闻所未闻。[33]宋斌《中国猎头史·先秦》:“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探索和大致形成法律与王权并行的人才发现、吸引、使用和管理机制。特别在高端人才领域,大胆采用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举措。[34]这些用例中的“闻所未闻”都是指从未听说过。由“听说了”变为“从未听说”,刚好相反。很多偏义复词,如“国家”(指国)、“兄弟”(指弟)、“窗户”(指窗),其形成机制也是焦点效应造成的信息屏蔽。

不同义位引申造成的反训


10.出

「这婆子拜辞,出县前来到东街口。(第八回)」

图片

介休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出”字原文

“出县前”,到县衙前。《汉语大词典》:“出,去;到。”《南史·齐临汝侯坦之传》:“帝于宫中及出后堂杂狡狯,坦之皆得在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吴教授)取路过万松岭,出今时净慈寺里,看了一会。”今有“出场”“出席”,“出”都是到的意思。此义是出现义(如“水落石出”)的引申,“出场”即出现在场地。“出”又有走出、离开义,如“出家”“出国”,与到达义相反。出现义引申为到达义,二者不构成反训,但与“出”的离开义构成反训,这跟反训多由同一义位引申而成的现象不同。
现将上面的论述作如下小结:
(一)反训的要素是词义的相反,但怎样界定意义的相反没有公认的标准。“提”的向上拉与向下拉一般可以认为是相反,但“提”也可以指平拉,此义跟向上拉是否相反就可能见仁见智了,正如“红花绿叶”“红男绿女”中的“红”“绿”是否反义有不同观点一样。
(二)有些人强调反训的相反意义必须是共时的,细究起来也不无问题。多长时间算共时?多长时间算历时?如果将共时限定为一年之内,就汉语史而言,你很难证明哪些反训是同年共存的。如果将共时限定为百年之内,那跟三百年的历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学术界通常将断代研究看成共时研究,殷墟甲骨文250多年,唐代近三百年,宋代三百多年,这样的共时概念换成历时也未尝不可。可见强调反训义必须共时缺乏可操作性。
(三)反训的两个意义理论上指的是独立的义位,但要分辨清独立义位还是临时语境义也非易事,二者没有明确的界限。“擦鞋油”的擦是涂上,“擦土”的擦是擦去,似乎意义相反,但如果将词义概括为上位的“来回摩擦”,涂上与擦去都成了语境义,反训就不存在了。

(四)同一词形具有两个相反的意义,还涉及到其义是引申义还是外来寄生义(源于假借或字形讹混)的问题,自身引申是反训,外来寄生就不是反训。但要弄清究竟是哪种情况也不容易,像“提”的掷义来源、“乱”的治义来源、“除”的授官义来源等都存在争议。外来寄生义虽然不是真反训,但在语用上与真反训没有区别,无论是反训研究还是编纂反训词典,都不宜将其排除在外。

向上滑动预览

文内注释

[1]本文选取《金瓶梅词话》中的例句不一一加注,仅在引文后括注回目号。

[2] 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3]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69页。

[4] 杨树达:《汉书窥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48页。

[5] 洪成玉:《古汉语常用同义词疏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57—458页。

[6]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2页。

[7] 详见杨琳:《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21页。

[8] 姚士馨等:《大都市的赌毒娼道》,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9] 杜琳主编:《减肥特效经络按摩》,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10]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156页。

[11]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156页。

[12]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18、2326页。

[13] 李全佳:《吴川方言》,《文风学报》1948年第2、3期合刊。

[14]  王兆仪:《陕北区域方言选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页。

[15] 详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全集》第3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313页。

[16]  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第26页。

[17]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99页。

[18] 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页。

[19]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226页。

[20]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607页。

[21] 郑祖荣:《滇南杂俎》,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22] 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23]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158页。

[24] 如王一工、方正耀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25] 张远芬:《金瓶梅与鲁南方言》,《明清小说研究》第4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83页。

[26] 李申、王本灵:《汉语大词典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29页。

[27] 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第251页。

[28]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141页。

[29] 曲文军:《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79—380页。

[30] 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第392页。

[31] 参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631页。

[32] 黄大:《第一次品红茶就上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

[33] 刘军宁:《保守主义》,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56页。

[34] 宋斌:《中国猎头史·先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0页。

*原刊《长江学术》2022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刊发,引用请依据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