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词层面的解释与理解──字词语境义的解释方法

 择日南飞 2019-06-06

一块石头,原本就是一块石头,然而到了不同的场合,它的含义就会发生改变:在建筑工地,它是一种建筑材料;在奇石展厅,它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在冶炼厂,它就是一块矿石;在马路上,它就是一种障碍物...... 词语也一样,放在不同的句子里,其含义也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含义,就叫做语境义。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基本相同的,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截然不同的。

──────────────────────────────────────────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语境义指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和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词语的指代、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讽刺等)

这里的“理解词语”指理解词语在文章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所以它的要求比较广泛,可以理解词语的形式和意思,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情感和表达效果;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优秀的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遣词造句的,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根据这个特点去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考虑词语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考虑词语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上有什么作用。

(2).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优秀的文章,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散文,总是有感而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往往是贯穿全文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时,不要忘记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观点态度。

A、词语在文章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情感

(3).结合文章的内容材料。

文章的内容材料包括人、事、物、景等,这些材料的运用,都有一定目的,因此,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考虑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例如小说,在读到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内容时,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含义和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把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A、词语在文章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效果

(4).联系修辞手法。

一些优秀的文章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抓住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去领悟词语的深刻含义。

A、词语的比喻义

          —词语——在文中比喻……

B、词语的引申义

           —词语——在本文中指…… 

C、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D、词语表达出的某种表现手法.某种修辞手法

(5).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代词和非代词的指代内容。

 总之,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是结合词语的本义,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内容,解释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义还原为本义。

词语含义与作用题回答模式是: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

回答词语作用这类题目,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该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二是了解该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三是研究该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表达作用。独特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强调了什么内容答题。

词语“作用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

1.要求直接回答某个词语有何作用。

2.问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解答“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回答“不能删去”来,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中的含义,再说词语解答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好,或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某词语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对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某句话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运用如下解题模式:

(1)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是不可以。

(2)解释该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如果是动词,是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是形容词,是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是副词,则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如果调换,语境有什么变化:如果不用某词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回答出某一方面即可);如果运用了某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某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先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是不能。然后回答这样安排先后顺序的原因(调换后语境有什么变化)。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规律不一致;二是某两三个词语与上文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调换后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三是这两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比较两个词语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了限制+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5. 回答某个词语的修辞作用。

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运用修辞手法,一般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两种修辞手法可以是以词语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是比喻中的借喻和拟人。如《故乡》中“我只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 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的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

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般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通过查阅词典或回忆去解释词语本义或词典义

(2)解释与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联系词语的前后内容(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句子前后文字的意思来解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加上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积累.准确地把握住词语与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透过语言表象去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从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句子中使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其它具体含义。

①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②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3)最后要揭示词语的本质含义

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情感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

<1>.对比本义或词典义,语境义基本保持不变的,可以这么理解、解释

  有些词语,本义和语境义基本保持不变,很多人甚至认为语境义和本义完全一致,其实无论如何,一个词离开了语境的含义和置身某种语境的含义永远不会完全相同。

    词语在词典里的多项词典义中某一项词典义符合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的外观或内饰十分奢华。

        放到具体语境中:

       ①.一走近故宫,我几乎被眼前金碧辉煌的景象惊呆了。

       ②.一走进人民大会堂,我几乎被眼前金碧辉煌的景象惊呆了。

  直观感觉上,离开语境的“金碧辉煌”,和放在句子之中的“金碧辉煌”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但二者不同,即使身在语境中的两个“金碧辉煌”,含义也有明显的差别。

       最本质的差别是内涵“缩水”。

(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 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1)离开语境,该词形容的是“建筑物”,而置入语境后,一句形容的是“故宫”、二句形容的是“人民大会堂。”

      (2)离开语境,该词既可以形容“外观”,也可以形容“内饰”,具有不确定性。置入语境后,一句只形容“外观”(因为“走近”,没有进入内部),二句只形容“           内饰”(因为“走进”,已经置身其中,看不到“外观”),具有明显的确定性。

      (3)之所以我们感觉语境义没有变化,就是因为无论哪种情况,“金碧辉煌”的含义都包括“非常奢华”这部分不变的含义。

       语境义的具体解释方法:

       着眼本义,要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句子前后文字的语境意思来确定:

       ①.描绘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具体描绘哪方面、那部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含义不变的部分为了避免和本义的重复,要换成它的同义词。(注意程度副词不能缺失)

       所以第一个“金碧辉煌”的语境义是:形容故宫的外观非常华美。第二个“金碧辉煌”的语境义是:形容人民大会堂的内饰富丽堂皇。

 <2>.对比本义或词典义,语境义完全改变,可以这么理解、解释一个词语,置身某个语境,含义不会无缘无故地改变。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原因。语境义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作者使用修辞方法,导致语境义与本义完全不同;二,作者设定特定的背景,导致语境义与本义完全不同。不同的类型,理解解释方法也不相同。

       ①.因使用修辞,词义发生改变的具体解释方法

       (1)去掉修辞方法,用直白的书面语表达出来,(2)对应加上程度副词。

       这样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五个: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借代。

  例如:

      A.比喻:妈妈在我的心里,是一头不折不扣的老黄牛(原指耕田的老牛,这里指妈妈非常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这种同义,就是词语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时,首先要弄清手法在这个词语上的运用,即是否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否具有象征特点,就是先不急于解词,而是运用分析认定手法。理解时,要善于抓住相应的标志,如比喻手法有比喻词,有喻体和本体,被解释的往往不是喻体,就是本体;再如象征手法,往往配以拟人手法,所写的物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这类词语也就烙上了象征的印迹,把握住了象征的总基调,也就易于抓住词语的这种意义。

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么一句话:“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找记忆中的珍宝之一。”如果解释“珍宝”一词,它就含有“比喻义”,先认定手法,再加以理解,分析词义,就是“比喻想念老师这份感情的无比珍贵”,且又与“珍宝”的本义有较大的距离。词语的这种意义,都要在实施中加上“比喻”二字。

例如

   “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这里的“折扣”一词显然不是本义,不是“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结合语境,它是相对“百分之百”而言的,是指儿女们对父母的感情总不是那么全部的十足的,这就是“折扣”一词在这里的转义。

      B拟人:柳树向我招手。(原指挥手,打招呼或道别,这里指柳枝在风中微微摇动。)

例如.“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如果要求“说出你对句中'坐’的理解”,可以这样回答:运用拟人手法(理解方法),写出了树叶漂在水面的情景(理解意思),把秋天写活了,把景物写动了(理解表达效果);如果要求“解释句中的'坐’字”,则可以这样回答:漂。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一定要明确二者的区别。

      C.夸张:他一笑,眼睛就没了。(原指消失,这里指他的眼睛非常小。)

      D.反语:李冰六科总成绩48分,实在是太优秀了!(原指品质、做法、取得的成果超越常人,这里指李冰的成绩非常差。)

例如《藤野先生》中有一句“实在标致极了”,其中对 “标致”意义的理解有四项:

A.“清国留学生”相貌标致;B.“清国留学生”外貌和动作行为符合要求;C.“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追求风雅的丑恶行为;D.“清国留学生”头发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丑恶行为,,这几个词语释义答案,A项是本义,后三项是引申义,正确答案显然是后三项中的一项,“标致”是用了反语,表示讽刺之意,而B项是正面意义,C项又不具体,D项既有所指,又比较贴切恰当,结合并放入语境,无疑是正确答案。

      E.借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原指船帆,这里指老朋友乘坐的船。)

       ②.受语言背景的限制,词义本义在语境中发生了完全改变时的具体解释方法

      (1)先用一句话高度概括背景条件,(2)然后指出“真实的描绘对象、具体描绘哪方面、这些方面怎么样”即可。

   例如:

       ①.我出生在内蒙古,成长在内蒙古,从没离开过内蒙古一步。幸运的是,今年暑假,因为征文获大奖,组委会邀请我到大连参加笔会。当我的脚步踏上沙滩的那一刻,我不禁张开双臂,奔向大海:“啊!大海,我梦中期盼已久的大海!”

    “啊”原是一个语气词,这里指第一次见到大海(概括背景条件),我的内心十分兴奋、激动、喜悦。

       ②.下晚自习的时候,路灯已经完全熄灭了。李芳沿着校园边的林荫甬路向宿舍走去。突然一只手从后面伸过来,搭在她的肩上,她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

     “啊”原是一个语气词,这里指夜里突然遭遇背后偷袭(概括背景条件),王芳的内心十分紧张、恐惧。

<3>.最后要揭示词语的本质含义

      写作的过程,就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综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词的本质含义,就是指作者借助一个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或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抽象的、隐性的。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

       褒义词:往往表达喜爱、欣赏、赞美、崇敬之情。

       贬义词:常常表达厌恶、忧伤、痛恨、鄙视,悲哀之情。

       中性词:不具备这样的表现能力。

       例如:

       ①.三昼夜过去了,躲在碉堡里的鬼子仍在负隅顽抗,垂死挣扎。

       抛开本义和语境义,句中的“鬼子”、“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哪个词语都能表现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这便是这些词的本质含义。

       ②.狼牙山五壮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砸碎了手中的枪支,高喊着口号,视死如归地跳下深谷。

       抛开本义和语境义,句中的“壮士”、“砸碎”、“高喊”、“视死如归”,每一个词语都能表现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对革命先驱的敬佩、赞美之情。这就是这些词语的本质含义。

       注意事项:理解本质含义要从情感、哲理、品质、情趣四个方面考虑。把词语能表现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关键词语用词要准确、全面。

                          四、小结

       深入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要兼顾:本义、语境义和本质含义,这样进行全面表述,才能完成对一个词语含义的深刻理解。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特别是停留在字面上,我们必然会走进片面理解和浅薄理解的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