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机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在情志方面的应答反应。 一般来说是不会致病的,但是在突然的、剧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可导致机体的气机紊乱以及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血液量的改变是情绪产生的最初原因。 血管活动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性加强引起血管扩张,产生愉快情绪,反之则产生恐惧情绪。 当人遇到强烈的刺激,情绪发生强烈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构成了病因,从而直接影响了机体的健康,产生了疾病。 盛怒不止,就会使肝气上逆,从而导致面红耳赤,失去理智的控制使人失态,甚至使人昏倒。 正常的欢喜愉快情绪,能使人情绪旺盛,并能解除精神紧张状态,消除疲劳,使气血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欢喜过度,就会使人气血涣散,神不守舍,会出现狂乱等证候,这即谓喜伤心。 忧愁太过则会伤气伤阴,从而影响肺的机能失调,惊恐思虑过度使神气受损,导致五脏所藏的生命机能失去统摄。 忧伤肺、悲伤过度会使神气内消而竭绝生命。 喜伤心、喜乐过度会使神气外散而不藏。 思伤脾、忧愁过度使气机闭塞不能畅通。 怒伤肝、大怒则心大暴而伤神志,从而发生迷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恐伤肾、恐惧过度则神气散荡不能收敛。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 中医学很早就应用了心理疗法,称之为“意疗”。 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入我悔悟…… 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 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或调节因某种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有个郡守患病,请华佗医治,经辨证后,华佗认为不需用药,只要激怒他,就可以治好。 在华佗收受郡守许多财物之后,未给开药,即离去。郡守果然盛怒后吐出黑血数升而病痊愈。 燕姬因怒而病,张景岳利用“悲则气消”的理论,假称要用灸法为其治疗。 燕姬因怕灸后损毁容貌而伤心,使胸中郁怒之气消散,病遂不药而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治一新中状元因喜伤心的病,采取了以恐胜喜法。 徐对他说:“病不可为也,七日必死。” 那状元受了惊吓,冷静下来,过喜之情得到中和与缓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或者改变其周围环境,避开不良刺激所在,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 或通过谈心、学习使其改变情操,因人因病而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用唱歌、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中,衣食住行等是必要的生活物质需求,而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质愿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精神情志的改变, 在治疗中仅靠说服开导,移情易性则达不到治疗目的,还需得到社会必要的支持。 超链接: 关好门窗,取得病人信任,对病人以同情的态度,向病人详细询问病情。 利用劝说开导,使病人如实地吐出真情,将痛苦诉说出来。 有利于病情的治疗,如若能调治其神,使患者面色光华,脉息和平,神气旺盛,则预后良好。 否则,患者面色无华,脉不应时,神气丧失,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则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论七情致病与治病梁美英 (2)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罗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