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情 认识到情绪等精神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形成了系统的发病及防治理论,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又一领先之处。 ![]() 二、怒 怒则气上。怒属木,为肝之志。愤怒导致体内气血向上冲逆,出现心跳加速、胸口憋闷、面赤、眼胀、头晕头疼等症状,甚则呕血、昏厥,久怒则伤肝肾之阴。 如果机体已经存在阻碍气血运行的病邪,遇到大怒的情绪,气血向上冲逆时受到阻碍,此时气血和外邪发生斗争,也会引发各类疾病如腹痛腹泻、胃胀胃痛、胸闷胸痛、头胀头痛,甚至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说:“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返)则死。” 三、喜 喜则气缓。喜属火,为心之志。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喜是一种良性的情绪,但是若过度也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喜属火,会导致气血向上向外发散。人处在喜的情绪里,若没有病邪阻碍气血运行,气血向外发散,机体呈一种开放状态,气血所受压力就会减轻,运行变缓,故喜则气缓。 如果机体已经存在阻碍气血运行的病邪,遇到大喜的。情绪,气血就不能顺利向上向外发散,此时气血和病邪发生斗争,也会引发各类疾病如胸闷胸痛,头胀头痛,甚至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等。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四、忧(悲) 忧愁、忧郁、悲伤这类情绪对气血的影响都是给气血一个向内收敛的力量,故属金,为肺之志。气血向内收敛超过正常范围,若自身阳气虚不能振作,人就会出现消沉、低落、萎靡、乏力等情况;若自身阳气旺盛,郁于体内,就会化热,出现烦躁、易怒、消渴、发狂等情况。气血向内收敛太久,升发之气长期受阻,容易患肿瘤等疾病。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此句字词可能有误,很可能是'肺叶不举’之误),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此即悲则气消。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悲则气消的消,并非指消散的消,而是消渴的消。从这里可以看出,长期的悲伤和忧愁可以导致消渴。 五、思 思考、思虑,人的精神气血都集中于所思之物这一点,导致气血结而难流,故思则气结,气结则可见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思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向下向上的特征,故属土,为脾之志。久思则气血窒碍,不能顺利流通,导致各种疾病。 六、恐(惊) 恐和惊都是害怕,恐是指持续的紧张、害怕,惊是突然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而出现的紧张、害怕。恐和惊对气血的影响都是给气血一个向下的力量,故属水,为肾之志。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虽然恐和惊同是给气血一个向下的力量,但是由于作用方式不同,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恐是持续地给气血一个向下的力量,气血就会随之向下,处在恐惧中的人可出现脸色苍白、肌肉颤抖、小便频多、甚则二便失禁、遗精等情况,即恐则气下。惊是突然的给气血一个向下的力量,如同用一个向下的力量猛击水面,水不是向下而是四溅开来。惊吓造成的结果不是气血随之向下,而是惊则气散,所以受到惊吓时我们常用魂飞魄散来形容。散则乱,故也有说惊则气乱。 《灵枢·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瘘厥,精时自下。”《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以上是中医学对情志如何影响生理的论述。懂得了这些,对很多慢性病是如何形成的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如何调摄情绪才有助于病情康复也有了辨证分析的工具。 七、精神疾病 七情通过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同时,人体气血运行的状态也可以影响人的情志。如气血升发太过,人就容易发怒;气血升发不及,人就容易胆怯;气血不足,人就容易忧郁不乐;气血有余,人就容易心情愉快。因此,中医学可以根据七情和气血运行的关系的理论,通过调理气血运行状态治疗各种精神疾病。 本文选自邹时祯《什么是中医:关于动态平衡系统的医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中医基础理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