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止痛五大误区,每一个都让患者痛苦无比

 与癌共舞论坛 2022-04-21

癌痛即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是一种躯体上或情绪上的感受。癌痛发生率非常高,有1/4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3/4晚期患者都存在癌痛。而规范地止痛可以使90%的癌痛得到有效缓解,75%以上的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得以解除。

无论病人、医护人员,对癌痛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还存在众多欠缺。今天,和大家重点谈谈癌痛治疗中病人、家属、医护人员都可能存在的几个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一:疼痛是肿瘤导致的,肿瘤治好了就不痛了

一些肿瘤如胰腺癌、胃癌,疼痛往往是肿瘤刺激人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当肿瘤切除了或通过放化疗根治了,疼痛自然也就消失了。而对于许多中晚期肿瘤病人来说,错误的观点,可能导致治疗方向错误。

神经病理性疼痛

这类患者的疼痛是神经受到破坏而不是单纯无菌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称之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即使肿瘤“治好了”,神经的破坏无法恢复,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会持续存在甚至伴随终生。就如同很多老年带状疱疹病人,“疱疹”治好了,但疼痛依然存在,甚至会比原来更痛,其原因就是神经修复缓慢或者神经修复紊乱。

同时,长期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大脑中枢的敏化,也就是说,大脑已记住了这种疼痛并且将其放大。结果就是,即使没有外界的刺激,这种疼痛也仍然“存在深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换言之,就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不过性质更为严重。

非肿瘤原因导致的疼痛

对于肿瘤患者,约 75% 左右的疼痛是肿瘤导致的,还有约 15% 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也还有约 10% 左右的病人,其疼痛并不是肿瘤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

换言之,肿瘤病人的疼痛,并不一定是癌痛。

错误观点二:痛了忍一忍,忍不住了再用止痛药

“忍”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对于癌痛病人尤其是慢性持续性疼痛的病人,很多时候疼痛是无法忍受,没有经历或体验过那种疼痛的都无法理解。病人需要持续应用止痛药物,使血里面的药物浓度达到稳定才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无痛睡眠是镇痛治疗的最低要求,理想的镇痛治疗除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让患者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按时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推广的理念之一。如果这次少吃药了,下次为了止痛可能需要更多的药物,带来副作用更多。

也有很多患者担心阿片类药物(比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有成瘾性的,吃了就戒不了。实际上,阿片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成瘾性并不高。

由于肿瘤的进展,病人疼痛加重,止痛药的剂量需要增加,同时阿片类药物有耐受性,许多病人吃药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这和成瘾有明显区别。

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剂量,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而且,阿片类镇痛药物无封顶效应,剂量的确定应视患者个体化而定,所谓最佳剂量应该为达到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耐受之间的平衡,对于非癌痛患者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严重疼痛的患者,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最大耐受量的阿片类止痛药,以达到理想缓解疼痛。

错误观点三:对止痛药过敏,不能吃

很多病友反映,一吃曲马多/吗啡/羟考酮,就头晕难受、恶心呕吐,认为这是对止痛药过敏。其实这并不是过敏,而是阿片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便秘、排尿困难等)

由于个体差异性,人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不良反应因人而异。这种情况下不是不能用药,而是要适当进行预处理:预防性给予止吐、通便药物,等病人适应了,再缓慢减掉。

如果止痛药增加到一定剂量后疼痛控制住了,但不良反应还是比较明显,这时候可以更换止痛药物。比如,将美施康定/奥施康定更换为芬太尼透皮贴。也可以改换治疗方式,比如行神经毁损、鞘内药物输注,增强止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错误观点四:放疗/化疗也可以止痛,起效了就不痛了

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如果选择好适应证会有止痛的效果,但不是 100% 有效。化疗对肺癌的有效率最高是 60%~70%,对胃癌的有效率仅 30%~40%、到了三线药物治疗时可能10% 的有效率都不到。

放疗对骨转移造成的疼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即使放疗能够有效,从制定方案开始到治疗有效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多学科联合止痛、全程止痛,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提倡的镇痛方式。只有通过多种方法联合、早期干预,才会起到最佳作用。

对于骨转移病人,在放疗一开始加用止痛药物,若放疗有效疼痛减轻则减少乃至停止止痛药,若放疗效果不佳则继续用止痛药,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控制患者疼痛。

错误观点五:微创镇痛治疗风险大

微创镇痛创伤其实很小,绝大多数晚期病人都可以耐受,但各有适应证和应用条件。如腹腔神经丛阻断,适合于癌性腹痛的病人(如胰腺癌、胆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做完了连针眼都看不到。治疗中毁损的是交感神经不是支配活动的脊神经,导致截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小于万分之一),术后有一过性低血压降低和腹泻等,对症处理即可。而治疗的有效率较可达到 80% 左右,止痛效果好。

国内外许多指南推荐除了药物效果不佳或有患者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外,如果预期微创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尽早应用。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不充分的疼痛治疗会增加他们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而充分的止痛可以极大地鼓励患者抗病寻求治疗信心。毕竟肿瘤问题没有攻克,不受罪也很必要。


与癌共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