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如何临习书法的?为什么书法写不好?临习过程及心得体会交流

 北方的牛 2022-04-21

临帖过程和问题

刚开始临习的时候,按照原作品的章法,这样能更好地与原帖对比,将字帖上的字放大,这样能更好地看清楚每个字,方便单个字的临摹,需要记住每个字的篆字写法和笔画,这是必须要做到的。随后就开始逐个字的对临,在熟悉每个字写法的基础之上这时候就要注意用笔和结字了,用笔方面先来看直画写法,直画又分为横画和竖画,它们的写法基本相同,就是方位不同,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阶段,横画大多圆笔起笔即逆锋入笔,竖画大多方笔起笔即中锋逆锋入笔,中间的运笔过程中保持中锋,收笔有时提笔回锋,有时顺势收笔,有方有圆,横画不再是一味的笔直而是适当加入了弧度,横画上拱,竖画相背。

图片

然后再来看弧画,较短的弧画粗细相差不大,提按不是那么的明显,而相对较长的弧画则可以清楚的看到粗细变化也就是明显的提按加入了其中,线条很有节奏感,其中有些弧画的收笔之处似有侧锋,这就更增加了书写性。最后来看转折,因为加入了隶书的写法,变圆转为方折,所以转折之处看起来外圆内方,转折之处不是生硬地直接转,而是转指绞锋,手指和手腕同时并用,手指随着手腕而转动,以此来调整笔锋,这也是邓石如的创造,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多加练习,用心体会其中的技巧。结字方面遵循的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就是每个字里面都是有紧凑的地方,也有舒展的地方,笔画较多的地方空间留得小一些,显得紧凑,相反笔画少的地方就留得空间大一些,显得舒展,这样疏密对比明显,不再那么的平衡均匀。每个字都略显狭长,中心都偏上,上密下疏,下开上合。对临每个字的时候都要仔细观察,争取无限逼近原帖的每个字,认真把握每个字的用笔、结构。

图片

待每个字都临摹到位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把单独的字组合起来,不再是单个字而是整件作品的临摹,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个字上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每个字之间的联系,上下和左右的关系,字距和行距之间的距离把握。临摹过程中每一列的中心都有一条中轴线,从每一列的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这条线都应该在每个字的中心上,贯穿始终,上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和下一个字第一笔之间要有呼应和联系,除了每一列还要注意每一行,把握好每一条屏内左右两字之间的距离和联系,注意起笔的位置,第二列的每个字都要依照右边一列的起笔位置来决定,注意高低变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字的大小,有些字在小的同时还要观察左右关系。在把握好一条屏的同时也要注意六个条屏之间的联系,毕竟整件作品是单独的六个条屏组合起来的,单单把握一个条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注意六个条屏放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和谐统一,做到融为一体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长期大量的临摹才能逐渐的把握。在对临熟练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背临,这个环节是从临摹到创作的必经之路,背临是检验我们临摹程度到底够不够的一种方式,有些在临摹的时候跟原帖非常接近,但在创作的时候却无从下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背临做的不到位,不够精细。背临的目的还是为了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在背临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原帖的用笔和结字,更应该考虑到气韵、趣味、神采等,同时,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我们的创作作品写出来之后,要能够让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学习谁的书法风格而进行创作的,这才是我们创作的目的。

图片

在临摹过程中,将自己临摹的与原帖进行比照,其中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正,邓石如的线条是圆转而又不失厚重,而我的线条厚重感虽然具有,但就是线条不够圆转流动,也就是用笔不够灵活,对毛笔的控制还不是很自如,手指和手腕的并用做的不够好,同时字显得有些紧,不够松弛,这就需要注意在写字时处于一种身体放松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紧绷的状态,握笔时不要太紧,要适当松一些,这样也有利于指腕并用,线条的粗细变化不是很明显,运笔过程中缺少了提按变化,对毛笔的控制和把握方面还有待提高,这都需要长时间的临摹才能积累而成的。

图片

临帖的心得体会

虽然在临习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临习的作品与原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对于临习字帖这一方面,还是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在其中的:

第一就是在选择书体和字帖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我们每个人的感悟力都各不相同,对于不同书体的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对于这种书体很有感觉,临习起来很上手,但可能对于其他书体就不是那么的上手,选择书体之后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来进行临习,每个人的笔性都不相同,所以选择字帖时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于毛笔的感觉来选择,这样在临习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更好地上手。篆书是汉字字体的源头,自从秦汉以后,就被实用书写性更强的书体所代替,在以后的几个朝代虽然也有个别书家有所涉猎,但都没有从秦汉篆书中走出来,大都沿袭了李斯的风格面貌,直到清代由于封建政权对于思想的限制,金石考据之风盛行,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又被世人提及,开启了一段篆书繁荣和变革的场面、过程,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改革意识的篆书家。他们使篆书得到了复兴,但同时又对篆书进行改造和创新,学习前人但是又不拘泥于前人,能够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图片

第二就是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临帖和创作是我们学习书法两个必须要经过的阶段,两者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摹说到底是为了创作打基础,我们如何能够通过临习古帖从中吸取营养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形成属于自己风格面貌的书法作品,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是单单临习古人,照搬古人,即使你写的与原帖非常接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那么你只能是古人的奴隶,没有任何的创新,只有做到了临帖、入帖、出帖这样的顺序然后加以自己的理解相互融合创新,真正的做到了学习古人,但是又不拘泥于古人,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正确道路。临帖首先要注意的是专精,就是当我们选择好一个字帖之后,不要再轻易更换其他字帖了,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之后,实在感觉对于选择好的这本字帖不太上手或者没有感觉,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更换字帖,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

图片

其次临帖才是我们学习掌握书法的笔法、章法、结构等基本功的不二法门,必须刻苦临帖,下大工夫,才能熟练掌握笔法,理解字的结构特点,正确的谋篇布局,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临帖要达到一定的数量,量变才有可能达到质变,但也不是一定的,并不是说量变一定到质变,量变只是质变的一个前提,同时还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量,使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断积累,就临帖而言,最好在一定的时间内临够一定的量,坚持每天临摹,长期临摹,这样才能够深入把握所临碑帖的特点,达到心手相应的状态。最后是对于所临字帖整体气息的把握,用笔和结字这些都是固定的,我们可以从长期的临摹之中学习和把握到的,多加练习就可以掌握,然而每本字帖所透露出来的气息确是不尽相同的,各有各自的特点。整体气息的特点与书家自身是密不可分的,它来源于书家的个人经历和书写当时的心境,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临帖,同时还应该了解书家的个人经历,书写时的状态,努力将自己融入其中,置身其中,这样才有可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图片

第三就是形与神,我们都知道临帖不仅要力求形似,更高的要求是神似,做到形神兼备,这是我们都希望做到的,但是在实际临帖的过程中,形似容易把握,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而神似这个东西语言不好表达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自己去体会。形似就是笔画的方圆、长短、粗细,结构的正欹、疏密等等,经过长时间的临习,就会逐渐掌握书写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形似,但所说的形似也不是和原帖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力求,向原帖靠近,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书写习惯。虽然我们力求形似,但也要注意追求形似的同时还要遵循毛笔自身的特性,根据自身情况来书写,不要只是一味追求形似而好坏不分,这样不仅对自己不会有帮助,反而会误入歧途。

图片

形似只是神似的前提和基础,而神似则是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阶段,神似不仅要把字的笔画和结构临的很像,而且要对字帖中的蕴含的神采和韵味也通过毛笔表现出来,形似和神似是临帖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和两个阶段,神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脱离形似的神似,神似是形似的高级阶段,神似又寓于形似之中,通过形似表现出来,达到形似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而真正做到形神兼备真的不容易,神似是我们通过临帖不断锤炼自身书法功力的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临帖的最终目的是惟妙惟肖,既形似又神似。

图片

第四就是还要注重多看书,来提高自己内在的文化修养。我们都知道长期的临摹字帖是为了掌握写字的技巧和控制笔墨的熟练程度,也就是用笔、结字和对毛笔的熟练运用,我觉得这只要经过勤学苦练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达到的,然而我们在临帖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方面的支持,内在修养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多读一些书籍,这些书不要仅限于自己专业的,还包括文学、美学、历史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和提高自己内在的文化修养。理论指导实践,如果我们只注重技法而不重视理论的学习,那么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写字匠,理论的学习不仅对我们的临帖有帮助,同时还能对我们的创作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