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复杂性遵循有机关系模式

 循天园 2022-04-2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皆重视对人体系统内在关系的辨识,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医学理论遵循关系中心论,即以内在关系为人之本体,强调关系先于关系者,西医学则遵从实体中心论,将细胞、微生物等微观“实体”当作人体系统的基础,认定关系者先于关系。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关系与关系者”处理方式的不同,集中体现为中医学的有机性原理。

关系中心论是有机性原理的核心

有机性原理揭示和总结了人的有机复杂特性,可表述为:相互作用使系统有机化,是人的复杂性的内在机制和特性,是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首要机制,是疾病防治的首要途径。“有机”不是化学概念,而是指“相互作用”“关系”“组织”,即李约瑟讲的“有机的关系模式”。

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系统的内在关系、网、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整体具有不可分解性。要素融于组织中,失去其自由性,要素的性态由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来决定,其行为由组织来支配,其作用按组织的需求来发挥,它不能在不影响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单独接受影响,要素的变化都有整体背景或打上整体烙印。这些有机特性不与任何物质成分相关,只产生于系统所含的相互作用,具有反还原性,是系统的内在复杂性。系统的各个组分、要素都有其特性,但是每种组分和要素都服从于系统整体的运行需要,即与系统内环境相适应。组分与要素适应系统内环境具体体现为稳定的互动关系的形成与维系,即系统质的创生与维持。系统质的创生是突现性的,并非结构的简单加和,而是组分间关系逐级涌现的结果,在各自的层次上具有不可还原性。

人作为最复杂的系统,也最为典型地具备这种有机性。譬如,六经气化可以视作依据六气关系模型对连贯的人体生命过程所做的环节划分,不可以还原到五脏六腑系统的层次,五脏六腑与六经气化皆属于功能性结构——即系统质,每一个脏腑也不能简单地还原、对应至与之同名的解剖脏器。因此,在认识人的生命时,中医学强调从整体的视域来把握人的生命过程,再对此过程中出现紊乱的环节进行识别,以此为据做整体的调整,而不是将某一环节从整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割裂出来进行研究。过程与环节是关系实在在时间维度的体现,功能与属性则是关系实在在空间维度的体现,故有机性原理的核心乃是关系中心论。

关系为真,实体为假

实体是欧统哲学和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两千多年来长期支配着西方的思想。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到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都把物质理解为实体,世界的物质性就在于事物和世界是由实体组合而成的。西方古代的实体概念指构成宇宙的永恒之砖,它本身不变,由它构成宇宙和万物。哲学家罗素从哲学层面对实体进行过反思,他指出“实体……实在是个不可能避免种种困难的概念”,人们一般都认为实体是一切属性与功能的最终承担者,但是“当我们将这些属性与功能从实体中抽离后,就会发现什么也不存在了”,罗素最终对实体给出的定义是我们为表述方便而为之命名的“事件集合体”,事件是一系列关系的集合,因此亦可以将实体视为是关系的集合体,即在系统的某一层次中长期稳定存在的系统质。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机械论世界观把物质粒子活动当作最高实在,它在崇尚物质技术的文明中表现出来,终于给我们的时代带来巨大的灾难。”实体主义所带来的灾难主要源自其本质主义倾向,本质主义暗含了现象与本质两分的意蕴:宏观的整体性事物作为现象为假,微观的实体则作为本质为真。在生命领域中,则体现为人的情感、意志、感觉、体温等宏观的整体的行为为假,微观的细胞、微生物、基因序列等微观实体则是这些宏观征向的真实本质。但是越来越多的经验已经在向我们警示实体主义与本质主义的错误。比如耳鼻喉科的患者进行标准的手术后,解剖结构恢复了正常,但是其鼻臭、耳鸣的症状却未得到解决。这说明人之功能与微观实体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加和关系,处理人体这种复杂系统,需要从发生紊乱的系统层次内的关系入手。关系为真实的实在,实体则只是长期稳定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假象。

对关系病的重视是中医学对有机性原理的具体应用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证明,相互作用是产生复杂性的机制。相互作用不但形成非加和,而且形成非线性、非平衡、模糊性、随机性、质的飞跃等,各种复杂性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到处存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大量地如实地认识和驾驭了它。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还原、反还原的,只要进行还原,就必须制断相互作用关系,破坏由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性、复杂性。中医如实认识人的复杂性,发现人的生命是个关系网,病变的本质是关系(网)失调为病。病机是关系失调,包括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正不胜邪等。因此,诊病要审察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失调(谨守病机);治疗要针对失调的关系进行调理。“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调理的是失调的关系。

在人所处的复杂的关系网中,中医学注意到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与外环境的矛盾关系;二是人自身的矛盾关系。关于人与环境的矛盾关系,有三大理论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人天相应”。中医学在人与其母系统(天)的关系上,提出了“人天相应”理论,认为人是宇宙(即广义的“天”)分化的产物,因而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与“天”保持一致,并受到“天”的制约。

二是“五运六气”。该理论对“天”的变化作了规律性概括,为人们适应“天”的变化、御病祛病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三是“正邪交争”。依据人与母系统的关系的正常与否,提出了“正邪交争”理论,把人能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称为“正气”,把人与之不相适应的环境变化称为“邪气”,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人与环境的关系“失和”是导致人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中医学把人所处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失调”视为发病的最基本的病因、病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对矛盾关系“失调”的各个方面、各种性质、各种程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中医理论所反映的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关系,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有效。

人的疾病不仅有实体性的,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病变,往往是非实体性病变,与某些关系网的异常有关,是关系病。所谓关系病,是指人体关系网的某种失调而成的疾病。人体内部多种多样相互作用形成极其复杂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次的失常,或者某一种或几种关系失常,不仅是基本的病因、病机所在,而且常常就是病位、病体所在,形成特定的关系病。它和实体病一样,也是人类疾病的一种普遍形式。(祝世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