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蚬湖的记忆

 黄之中 2022-04-22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图片

蚬子

图片

白蚬

刚过正月,尚有寒意的天气,终抵不住春的气息。大片农田经过一冬的蕴育,由黑变绿,渐长的油菜和麦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眼前一片初春景色,让我想起了家乡汾湖的那句俗语:“稻熟螺蛳麦熟蚬。”蚬即蚬子,是淡水湖中的一种可食用的水产品,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为江南的时令菜肴。汾湖地区以青蚬和白蚬为主,白蚬湖因盛产白蚬子而远近闻名。

图片

白蚬湖

白蚬湖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与昆山市交界处,西临同里镇,东依昆山周庄镇,南为汾湖区。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湖泊,已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白蚬湖总面积7.78平方千米,湖泊岸线总长18.13千米,湖岸曲折多湾,湖床深浅悬殊大,湖的周边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水流大致向东。关于白蚬湖的形成,历史上众说纷纭。“白蚬湖旧称白蚬江,由于江内风浪巨大,水流湍急,逐渐侵蚀河岸成湖。”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1974年考查,白蚬湖中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槽,宽约20-30米,深达10米以上,深槽边有残留石堤,认定这东江故道,是古代太湖下游的重要河道。

图片

如今的雪巷村

图片

沈万三像

图片

陈去病像

有传说:位于南星湖东南的雪巷江像一条龙,龙头扎在白蚬湖,龙嘴所含明珠是雪巷村的井川圩,寓言白蚬湖畔的雪巷村必出巨富。不出所料,明代果然从雪巷走出了巨富沈万三。这似乎是传说最好的佐证。神秘而壮美的白蚬湖,也是历代文人抒怀风雅之处。近代著名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在他晚年修编的《蚬江陈氏家谱》中,对陈氏族人在白蚬湖边周庄、汾湖、同里的分布都进行了详细阐述,还留下了诗篇《蚬江畄别》。他在描述白蚬江湖光美景的同时,也寄托了一份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宏伟志向。

图片

龙呼水

考古文献、神秘传说,白蚬湖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自小生长于白蚬湖畔,对于童年的湖边记忆清晰如昨。小时候亲眼目睹白蚬湖中“龙呼水”。记得那是个夏天的傍晚,一阵雷雨后,天空呈现出罕见的清澈,雨停了,风却很大,闷热了一天终于凉爽起来,我和小伙伴们都跑出去吹野风。一出我家墙门,发现村北面聚集了好多人,还隐约听到有人在喊“龙呼水”啦!顿时,我们被这紧急状况吓得心慌慌,便跟随大人们来到离白蚬湖隔一只圩头的位置。只见远处的白蚬湖上空灰白一片,大家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龙的现身。不一会,湖面上突然出现一根“大柱子”在快速旋转,转动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有人小心翼翼用手指比划着龙身的各个部位,并绘声绘色描述,经他一讲,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条冲天巨龙,它不停地扭动长长的身躯,龙头朝下,龙嘴张大,正酣畅淋漓地喝水……神奇的一幕,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大气不敢出。几个老人跑到水稻田里双手抓牢秧苗,朝着白蚬湖方向跪地念叨:龙王保佑!据说龙出来呼水,如遇坏心情,就会发脾气闯祸。湖中曾发生连船带人被龙吸走的事件。但白蚬湖的龙还是心存善心的,它深知农民不易,看到他们辛勤劳作就不忍心把他们卷走。因此遇到“龙呼水”,只要跪在稻田里紧握秧苗就能确保平安无事。小时候懵懂,只觉得白蚬湖是个神秘的地方,水下住着一条巨龙,夏天热了就会出来透气喝水。上了学才明白,那只是在夏季特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龙卷风。儿时这场神秘的误会尽管有些可笑,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用眼真切见过白蚬湖中“龙呼水”,对于白蚬湖的险我却是用耳朵体验的。小姑家住周庄镇北的村子,与我家相距六七公里,中间隔了白蚬湖,上世纪70年代交通不便,出行只能靠船。有一年春节,父亲从村上借了一条赤膊机船载上全家去小姑家作客。上午去的时候艳阳高照,白蚬湖上风平浪静,一路上很顺利。下午小姑家热情挽留我们吃了早夜饭再回去,盛情难却,回家时天已黑,机船开到湖当中突然起风,湖面上一个个开花浪头向我们打来,船舱内祖母用一件棉大衣将我们兄妹呵护在身下,我们害怕得紧闭双眼,却能明显感觉到脚下的棉鞋已被打湿。在狂风的呼啸声与机船刺耳的突突声中,我隐约听见在船尾掌舵的父亲指挥船头的母亲如何撑篙……顶着刺骨的寒风,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安全渡过了白蚬湖。从此,每逢过年去小姑家,吃完中饭,祖母便会催促父母:“趁着日头还高,早点转去吧。”

明代姚广孝著有《白蚬江阻风夜泊兼怀徐贲》:“颠风渡江难,停橹依茭葑。涛烟翳暝光,滩月浸寒梦。渔归候火明,凫眠忌芦动。遇险更思君,陡觉离愁重。”这首抒发了诗人在白蚬湖遇风急浪高不能渡湖,泊船湖边茭白荡,思念好友的情感。诗的前半段仿佛就是我们全家那次夜渡白蚬湖危境经历的真实写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丝、银鱼、螃蟹、鳗鱼、巴鱼

白蚬湖如善变的女子,尽管有时野蛮撒泼,可大多时是温柔婉约的。白蚬湖湿地资源丰富,水质长年清洌,是各类水生动植物及鸟类栖息的最佳选择。这里聚集了江南水产的精华,最著名的是“蚬江三白”:白蚬、白丝、银鱼和“蚬江三珍”:螃蟹、鳗鱼、巴鱼。这些营养价值极高的河鲜对于生长环境十分挑剔,而白蚬湖内长年的高产足以说明其水质的优良。

图片

蚬子汤

在合适的季节,白蚬湖就是水乡人施展捕捞河鲜技艺的大舞台。波光粼粼的湖面被夕阳染红,浅滩边,是妇女孩童摸蚬子、捉螺蛳、挖河蚌的乐园。说到蚬子,虽不是山珍海味,但外壳洁白无瑕,肉质鲜嫩的白蚬总让人念念不忘。麦垄时节,蚬子上市,煮一锅放入葱姜蒜的开水,把刚捞上岸的蚬子洗净入锅,煮上数分钟即可,放入胡椒粉、蒜叶,一碗汤色乳白、营养味美的蚬子汤就出锅了。韭菜炒蚬肉也是一绝,蚬肉的肥硕与韭菜的鲜香融合一起,简直鲜美无比。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尝到了白蚬湖的蚬子后,赞不绝口,后成了贡品。蚬子酒曾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土茶,如今已跃身酒店的时令佳品。

对于这些贝壳类的小鲜货,男士们是不屑一顾的。那个年代,白蚬湖边的男人几乎都有推蟹洞捉螃蟹的有趣经历。推蟹洞人要有超强的水性和一定的肺活量,捣腾一个蟹洞往往需要在水中憋气好几分钟,用特制的有韧性的竹竿将蟹洞打通,大闸蟹就会乖乖就范。高水平者半天功夫能捕到满满一蟹篓。螃蟹有“鲜盖百味的铁甲战士”之称,这些曾经是白蚬湖馈赠于湖边人最朴素的礼物,想不到如今却已身价百倍。“寒露巴鱼,霜降蟹。”巴鱼是河豚的一种,白蚬湖产的新鲜巴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一句“拼死吃河豚”足以说明一切。汾湖藉西晋诗人张翰在《思鲈》中表达了远在他乡思念鲈鱼的情愫,想必从古至今,无论走多远,江南人对于美味的追求一丝不苟,从初夏的蚬子到深秋的膏蟹,从寒露的巴鱼到开春的银鱼,他们都在极力追寻,这也是水乡人享受河鲜的特有权利。

图片

白蚬湖美景

2015年,一架横跨浩瀚的白蚬湖、贯穿常嘉高速公路的白蚬湖特大桥横空出世。如今去往小姑家只需十分钟的车程,每次经过今非昔比的白蚬湖,摇下车窗吹吹白蚬湖的清风,赏赏白蚬湖美景,父母总是感慨万千。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