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的世界》读后感

 象忆图书馆 2022-04-22

前天下午,看了樊登老师对《袁隆平的世界》的解读。

看完之后,感慨颇多。

袁老本打算亲自录制这一期节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出名,他早已名满天下,而是为了推广他在研发的海水稻,可惜天不假年,还没来及录制,袁老就已经离开了世界。

樊登老师仍然如约录制了这期节目,作为对袁老的怀念与祭奠。他也确实解读的非常好,作为观众的我受益良多。

通过观看这次的解读,我了解了袁隆平先生的生平经历,事业发展,了解到他一路行来的不易,命运的捉弄与成就;了解到他为学,为师,为人的许多值得学习的闪光之处。

印象最深的是如下三点:

一,难以捉摸的命运

命运是很有趣的一个词或者概念!

往前看,很模糊,看不清命运的方向;

当下看,往往随着命运的起伏而心随境转,产生各样的悲喜交集;

往回看,则感慨命运早做好了安排,有时是最好的安排,有时是难逃的陷阱!

命运有时与宿命论联系在一起,强调命运似乎就有认命的消极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逆天改命的说法。

逆天改命的手段,既有讲究风水布置,卜卦算命,趋吉避凶,冲喜禁忌等各种迷信的方法;

也有行善积德,求高人指点,得贵人扶持,提升自身修养的道德训诫与主动作为!

回到袁老的人生经历,回头看去,真是有许多这样决定命运的时刻。

袁隆平先生儿时,站在池塘边,被顽皮的弟弟推入水中,差点溺毙,因此痛定思痛,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提高水性。

而这种决心引发的行动之下,他成了游泳高手,这不仅为他强健的体魄打下了基础,而且让他多了新的人生选择。

他游泳水平高到什么程度?

在一次竞技比赛中,获得了武汉第一,湖北第二的好成绩。

所以他有资格参加全国游泳队的选拔。那次选拔是在成都,他在成都的小吃街饱餐一顿,然后参加100米自由泳的选拔。据说前五十米他的成绩甚至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但是后五十米,饱餐零食的副作用发作了,肚痛难忍,速度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他即使这样仍然排在第四名。

可惜选拔只选前三名,他名落孙山。

他心情的沮丧,失落,对于之前放纵口舌之欲的行为估计也后悔不迭!

但我们读来,却难免莞尔,心想这真是命运的安排!

----------------------

另一次命运对袁隆平开的玩笑,是他另一次人生职业规划的失败。那时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他作为大学生,也想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他身体特别好,爱好自由,特长散漫(这是大学结束,同学们给他的戏谑的评价),生性勇敢(有跳入水中,去抢救落水同学的事迹为证),所以他想成为飞行员。而且他确实通过了层层考核与选拔,但这件事最终没有成功。

命运又与他开了玩笑。

原因是国家领导人认为,大学生人才难得,战场是大凶之地,应该让他们到更需要的地方发挥才干,不负多年来的学校学习。所以将所有大学生都给劝退了,袁隆平也因此梦碎。

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我想,我们每个人,尽管绝大多数都无法像袁隆平先生这样做出造福世界的伟业,但我们的人生都难免像袁隆平先生这样遭遇事与愿违,命运多舛!

当这些发生的时候,我们难免感慨命运的不公!

但接下来的态度与行动则会将人区分开来:

一类是向命运臣服:

他们变得意气消沉,自怨自艾,像祥林嫂一样,为已经更改不了的过去而懊恼,总想着要是当时能够如何如何,那么现在就应该如何如何,未来更是如何如何!

另一类则是创造自己的命运:

像袁隆平先生这样,当命运关上了一扇门,那么就关注命运仍然打开的那些窗!

不自怜,不叹气,仍然积极地尝试,利用拥有的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活,成就自己的事业!

袁隆平先生这样的性格不仅体现在这两次命运转折之际,还体现在他面对事业发展的各种阻碍之时。

他最初搞的是小麦杂交,红薯,月光花嫁接等等,发现这些或者没有深远的价值,或者难以走通,就另辟蹊径,改选其他!

最终他决定尝试做水稻杂交!

这条路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稳定杂交的;而且人们预计,即使勉力杂交之后,估计也没有杂交优势!

所以在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人们都避开这条学术研究的不归路。反而是身处学术边缘的安江农校的袁隆平,将这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搞了出来!

二、可怕的饥饿与不疯魔不成活

听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记者当时询问袁隆平,为啥日本科学家先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探索研究,而最后没有成功,成功的是中国人?是袁隆平他们的团队?

袁隆平思考一段时间后,这样回答:

大概是日本人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挨过饿吧!

袁老说的是1959年开始,他在30岁时开始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

樊登老师讲这一段时,引用了原书的描述,这个描述让我听得毛骨悚然,感到惊心动魄:

漫长的饥饿如缓慢的凌迟,它的痛苦无与伦比,绝非撕心裂肺可以形容。

三十年来,袁隆平经历过战乱与饥荒,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时间也就这三年,而这三年感觉比三十年还要漫长。

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每一刻都在难以忍受的饥饿中挣扎。

当饥饿让他无力拉动一把小提琴的时候,他明白了,且从来没有这样明白过,也没有这样切身地体会过,对人类来说,吃饱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权,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

----引自《袁隆平的世界》p90-p91

所以后来有记者采访袁隆平的时候问他:“日本人一直在做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什么没有成功?”

日本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比袁隆平还要领先,但始终没有超过中国,都是中国人先拿到成果,就问他为什么。袁老当时沉思了一下,后来说了一个答案。他说:“可能他们没有挨过这样的饿吧。没有体会过那种切身的饿,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拼命。”

饥饿,杀人如草不闻声!

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不仅是在做科研,简直是在战斗,是救人于水火的菩萨!

所以,当听到袁隆平为了找到被人为损毁的稻苗,就像疯了一样,找了四天四夜。发现被丢弃在井中,二话不说就往井里跳,最后找人将井水排干,从被毁弃的稻苗中,找到了三株,其种子还能继续存活。

我听到的时候,眼眶都不禁湿润!

我想这些种子,对于袁隆平而言,大概是珍若生命吧!

为了获得科研的进展,除了袁隆平先生一人不疯魔不成活,往往还不够,还有他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wg的疯狂年代,保护了他宝贵的科研成果;在上面不再支持的时候,继续坚持;在半夜惦记着,拿着放大镜,打着手电筒去寻找合适的野生水稻.......

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三、知易行难,从知道到做到也许是一生的修行

听樊登老师的讲解,我对于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也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理解了什么是三系杂交。

而最初,袁隆平先生将这条路线写成了一篇学术文章,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这引起了国家科委的重视,在袁隆平不知道的情况下,为他提供了保护与支持。

---引自《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5-22/doc-ikmyaawc6877153.shtml

有了想法,写了文章并不代表研究的结束,对于实用类发明而言,甚至只能算开始!

只是有了这些思想的指导,工作就有了清晰的章法!

袁隆平先生很清楚自己要找什么,下一步要干什么,要怎么干!

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而又细致的田间地头工作!

要解决一个有一个琐屑而又麻烦的问题!

我记得樊登老师说,好像有1000次的杂交,要研究3000个不同的株型,观察上万株水稻!

这完全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

文章,思路就是那1%的灵感,而田间地头的工作就是那99%的汗水!

刚开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汗水证明他人的灵感,有的只是怀疑,疑虑,嫉妒,中伤,诽谤......

最后是袁隆平团队用自己的汗水建立自己的权威,进而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建立更大的团队,进行更多的实验!

这样才进入了良性循环,并最终实现了亩产超一吨的梦想!

袁隆平先生后来又提出了系统的技术路线:

三系,体现杂交优势

二系,体现亚种间杂交优势

一系,体现转基因新科技的力量

袁隆平先生身体力行,现在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成功,这背后都是许多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无数辛劳的结晶!

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已经从一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