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4月21日,是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届主题为“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纲要”,提高全社会肿瘤安全用药意识,推进合理用药的发展进程,营造全民科学用药的良好氛围,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办,乐问医学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肿瘤用药科普论坛”,于2022年04月21日举办了《用药科普论坛》直播。在直播中,1位院士,7位活跃在肿瘤一线的国内权威专家,分为从临床、药剂、护理角度,围绕用药知识,给大家带来了一堂肿瘤用药必修课。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肿瘤用药的真相,我们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专家科普内容,希望它们成为您在健康之路上的有益参考。
徐兵河院士:新药上市后,因为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它的疗效、对它的不良反映、它的一些长期的安全性,其实了解还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够逐步地深入。同时,对它的一些适应症,也不是很了解。
一些基层的医生,他可能接触比较晚,所以这方面了解更少一些,所以我个人认为,第一个还是要推广“分级诊疗”,很重要。一些新的、特别新的药,还是应该在一些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特别是大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即使在基层医院使用的时候,应该由一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指导下来进行,所以分级的诊疗,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基层医生、临床医生,不断地学习、了解这方面的一些动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说会议、阅读文献、交流。有一些基层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还有全国医疗中心,这些互相的交流,合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逐步的了解。
一旦你使用这个新药的时候,你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个药的一些不良反应,和它可能出现位置的一些副作用。我们当年在开始使用紫杉醇那个新药的时候,那是非常小心的,现在都不怕了。我们基本上是5分钟、10分钟就量两次血压的,大家觉得对血压影响很大,后来经验多了就好多了。所以一个新药在使用的时候,你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
不是所有的新药,就一定适用所有的人群,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碰到比较多的,就是把一个新药,它本来是批准一个晚期乳腺癌二性的适应症,很多医生没有经过实验,或者没有经过什么证据,用的这个有一线、甚至用在术后辅助治疗,或者新辅助治疗里头,这个我觉得不是特别合适。
真正你要用于这个晚期病人阶段有效的药,不一定在术后辅助治疗或者新辅助治疗,这种有效特别是术后辅助治疗的时候,用新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这个病人是要看到长期的一个生存的。在晚期病人里头,你能延长他的生存,不等于在术后辅助治疗里头,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这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很多医生,把这两者都等同了。
晚期病人能把那个生存期延长4个月、6个月,他觉得因为术后辅助治疗,它是不是也能够提高长期生存率,这不一定的。所以根据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实验的结果,来推荐。我们很多的药,在晚期的时候推荐,但并没有在术后辅助治疗推荐,因为像晚期的术后辅助治疗临床试验,并没有很好的效果,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
我们所有的新药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指南,遵循规范来开展,要小心、谨慎地使用。
支修益教授:在选择用药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的医嘱,更多的化疗药物,都是在住院进行完成的,所以也不会产生(自行停药)这种情况。但目前很多口服靶向药物、相关的口服治疗药物,很多患者都是居家服药,但评估疗效是由医生来评估,不是患者自行评估。
无论任何一种化疗方案,还是口服的抗肿瘤药物,都有一个复查的时间,都有一个评估的时间点,并不是吃上药就会管用,也并不是一个疗期,就能看到明显效果。如果就化疗药物而言,更多的都是两个周期进行复查。包括我们的靶向治疗药物,也都是1~2个月,才进行评估,然后每2~3个月都要评估。从而4~6个周期的时候,拿出我们的整体评估印迹。我们还有很多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影像学、CT、核磁、超声等检查项目到血液肿瘤标志,有些是基因的表达的变化曲线,还有症状的改善,都是我们评估的一个整体系统。
如果确实疗效很好,我们有CR、PR,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评价。确实有治疗,没有起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病变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叫SD。病变进展了以后(PD),我们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会根据评估,来决定是否停药,是否换药、是否继续服用药。我也希望我们的患者,千万别自己就盲目停药,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需要到医院复查,根据影像学的评估、血液检查的评估,再结合我们症状缓解,来评估一个方案,一个药物或几个药物联合用药的疗效。
田艳涛教授:一个术后的患者,如果说已经完成了根治术,那我们要根据这个患者的术后的病理分期,如果是特别早期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转移,那根据分期,可以不必进行后续的辅助化疗,只进行定期的随访就可以。
如果说分期比较晚,同时或者伴有其他的一些高危因素,就需要进行术后的辅助化疗。
当然术后的辅助化疗,也会有常规的化疗方案,因为我们有成功的手术在先,术后首先考虑常用的辅助化疗方案。当然我们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比方说年龄、体质等等,一些综合的情况来考量,是用单药治疗还是用两药三药的联合化疗方案,同时是不是一定要联合免疫治疗,我们也建议根据病人的分期、以及病人术后是不是有其他的一些高危因素,另外,我们也可以参照病人术后标本的一些免疫组化检测,基因的检测,二代测序的结果,来综合考量。
我们知道,免疫治疗是新兴起的内科的一个辅助治疗手段。是不是增加免疫治疗呢?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依然建议病人术后,以常规的化疗方案为主。当然,如果说有一些在治疗的靶点上、或者是免疫治疗的基因检测上,确实有阳性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也可以建议在化疗的基础上,酌情加上免疫治疗。是不是单用免疫治疗?我们通常还是建议患者在术后,以我们常用的化疗方式为主。那是不是联合免疫治疗呢?也酌情根据自己的病理结果、基因检测的结果。如果说对化疗有一个提升,可以联合应用。那是不是要单独使用免疫治疗?我建议大家首先考虑我们常规的化疗方案,如果说单纯地进行免疫治疗,也要听从我们肿瘤内科医生的有关建议。
师建国教授:原位癌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也是一个病理名词,它是指肿瘤在组织界限中,没有超出某一个界限,没有转移出去。假设说是一个非常早期的原位癌的话,不用两年,手术完了之后,其实这个肿瘤就算治完了,就是治愈了,那这种肿瘤的治疗早期治疗,我觉得比一个感冒治疗也复杂不太多。但是有些肿瘤,手术完了两三年,你就停药或者减量的话,要看这个肿瘤当时的一个分期、分级状态。分期是一个定量的概念,分级是一个定性概念。但是"期"和"级"结合在一起,又再比如说某一个特定部位的肿瘤,那么个不同部位的肿瘤的恶性程度,也不完全一样。比如说甲状腺癌,得的人现在还挺多,上升速度还比较快,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情况比较好,百分之八、九十。甲状腺癌剥夺人的这个生存的情况,还是比较低的,一个观察期(能持续)观察15年。当然这些也得具体分析。再说乳腺癌,多数情况下,它的生存情况也还好。那如果肺癌或者胰腺癌,时间就会短暂。这种生存时间比较长的肿瘤,那乳腺癌完了之后,你要也要这个吃某些这个内分泌治疗药物,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假如你是属于这样一种分级和分级状态的话,它这种药物和免疫组织化,也就是有一种标记物,它吃这种药物需要时间长一点,这也是人们用大概这个人群来进行对比这个观察的一个实验结果,而你现在把药停掉的话,你还不能自己决定。要找医生,确认这个肿瘤的风险期是不是已经过去了,然后再决定怎么办。千万不能自行停药。
陈小兵教授:药物皆毒,这是我们业内的共识。是药三分毒,也是药物共识。在整个肿瘤内科的实践中,大概我们用到的药物主要有五类药物,其中前三类药是最关键的,后两类药物相对少见。我把前三类药物,重点提一下。分别是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这三类药物是抗癌的主流。但是这三类药物或多或少,都有毒性。化疗的毒性就更大了。
化疗历史悠久,从上个世纪1940年代,1942年,45年就有了化疗药物的萌芽,那么我们国家从1950年代,一九五几年,化疗药物就开始进入到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一九六几年的时候,相比较常见的氟尿嘧啶类、铂类,已经在我国的肿瘤内科的临床实践上应用,但是这些药物,它的毒性,特别是有三大毒性,是令人谈之而色变的。这也是很多的人得了肿瘤之后不愿意化疗的原因所在。
第1个东西就是恶心和呕吐,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恶心呕吐确实可怕。很多病人因为打了化疗针,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痛苦,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带来一系列问题;减轻一个痛苦,带来一堆痛苦。在那个年代,恶心呕吐,我刚工作之初,有效的止吐药也很少。就是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在当年基本上用胃复安用得多。但是在胃复安的使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因为胃复安也有一些禁忌症是不能用的,比如,乳腺癌病人,我们都不建议用胃复安。那问题来了,不用胃复安,恶心呕吐那么严重,怎么处理啊?这个问题就困扰着大家。过去曾经不好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最近几年得到有效的解决。当下的止吐药已经不再是过去非常匮乏的年代。而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种各样新鲜的,新兴的,新型的止吐药无,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令人眼花缭乱。有口服的,有打针的,有静脉的,有肌肉的。各种各样的止吐药物很多。现在恶心呕吐在临床上已经不是问题,你只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同时也相信自己,基本上可以说你的恶心呕吐,不要说治疗,可以基本上预防,就不让你恶心,呕吐。因为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还是那句话,爱来癌去。
恶心呕吐的防和治要结合,但是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不让一恶心呕吐,那是上策;出现了恶心呕吐再去治疗,其实已经是下策了。现在很多啊,这里边举例子我都不举了。比如说帕洛诺司琼,比如说现在更新的两个药的耦合。不仅仅是我们过去所谓的5-HT3受体拮抗剂,现在还有NK-1抑制剂。
不仅仅抑制中枢的呕吐,还能抑制外周的呕吐。中枢和外周结合起来,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解决急性呕吐,还可以解决慢性呕吐,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是关于第二大毒性,同样谈之色变的,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下降,叫骨髓抑制,什么叫抑制?遏制住。
骨髓它的增殖受到了严重的压制,那么他不去生白细胞了,白细胞的数量减少,红细胞的数量减少,血小板的数量减少。那么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感染,感染是导致肿瘤死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了防止感染,我们就要积极地去处理、去预防和治疗白细胞减少,而在过去面对白细胞减少,我们曾经也是一度束手无策,没有任何办法。可是现在,我们有短效的升白针,有长效的生白针,还有我们祖国医学口服的升白的治疗。各种各样升白药物太多了,生白口服液,参白口服液等等,这是关于白细胞。那么红细胞也一样,除了输血之外,那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们还有升高红细胞的药物。比如EB药物,EPO等等,那当然还有传统的祖国医学的,各种各样的口服的升红药物,还有铁剂,硫酸亚铁口服液等等。关于血小板减少医学上最大的突破就是最近几年,升高血小板的治疗越来越多了。过去我们只有用祖国医学的药物,国际上没有进展,后来国际上有了药物白细胞介素-11,很快发现白细胞介素-11毒性太大,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于是我们就开始改变,除了对它的结构进行改造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品种。
比如说最近又有了很好的升高血小板的药物,这个叫tpo特比澳,现在这都是打针的,还有口服的,各种各样的药物。在这里边,我重点给大家讲,有一类药物,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大放光彩,填补了这个空白,就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内自主研发,当然国际上也有更多升高血小板的药物、它有一代、二代、三代,可以说在慢慢地解决着临床医生的痛点,也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当然它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说价格比较贵啊等,这也是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啊。我们也觉得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一些科研难关,攻克之后,我相信会更安全,更有效也同时更便宜,这是第二大问题。关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最后一个简单提一下,也是最近几年,大家新发现的一个毒副作用。这个毒副作用,也实在是困扰着大家。包括我自己,我自己我也感到很困惑,就是神经毒性。
有很多药物会有神经毒性,就是手和脚麻木。打完之后,留下一个后遗症期,提不起笔,拿不起东西,这种情况怎么办?告诉大家,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比如奥沙利铂它的神经毒性,我们一定要听医生的话,严格的避冷。预防胜于治疗,你千万不要挑战——唉,我就摸一下怎么了。他就用凉水洗个手、洗个澡,结果出现了严重的神经毒性,这个病是可防难治。
就易防难治,预防很简单,避冷,但是治疗却太难了。到现在为止,神经毒性就没有有效的破解。没有找到特别神奇的药物。尽管我们在摸索各种方法但实际上没有特别好的方法。还是那句话,要预防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其他的毒副作用。
关于化疗药物,肝毒性,肾毒性,心脏毒性,肺毒性都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替代的办法,比如说A药有毒性,但是B药可能没有毒性,比如说氟尿嘧啶针、卡培他滨,它有心脏毒性,但是雷替曲塞它就没有任何心脏毒性。那么遇到心脏不好的病人,我们就不要用氟尿嘧啶,不要用卡培他滨,换成雷替曲塞解决就行了。这个也是一种解决之道,就是说换药,不一定是用别的药,是换个药物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化疗药物。因为太多,我今天讲这么多。
李国辉教授:肿瘤药有一些是确实是特别贵,如果过期了的话,可能患者会感觉到非常的可惜,非常的浪费。但是,药品是有有效期的。这个有效期,也是经过前期的临床相关药学研究,而确定它的有效期。如果过了这个有效期的话,它的临床疗效,很可能就达不到我们治疗的效果。另外,由于它过期了以后,可能个别成分的改变,也会带来临床上的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所以过期药品,我们不要服用。
李国辉教授:药品它既有治疗作用,也有它的副作用。对于药品而言,并不是说吃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按照医嘱,按照医嘱的剂量,来进行服用。因为药品它既有治疗的作用,也有不良反应。所以过量的话,不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相关的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无法预期后果,对临床的治疗是不利的,对我们疾病的疗效是会有影响的。强万敏教授: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的筛查、规范用药,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疼痛用药方面,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如担心止痛药物的成瘾性等问题,常常不报告疼痛,或者是不规范用药。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护士应该加强疼痛教育,指导患者主动地参与报告疼痛、规范用药,促进患者的用药遵医行为,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尤为重要。
陈鹏教授:很多的朋友都会关心医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癌症的治疗,大多都是我们平常说的“以毒攻毒”的治疗手段,基本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那么免疫治疗,就是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这种免疫风暴,一旦强烈,出现意外的时候,是会出现不良反应的。虽然发病率比较低,但是有的时候这种不良反应还是很严重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免疫治疗的时候,波动越大,效果越好。这方面主要来源于各种文献的数据,既有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在政府注册的这样一套临床实验的数据,也有很多真实世界观察到的数据。作为医生也是非常关注,关系到我们患者的安全和疗效的平衡。
我的一个博士生,在去年刚刚发了一个分数很高的文章,si7分多。它的总体结论上看,副作用大的相对来讲,可能和疗效有一个轻微的相关性,但这个相关性,并不是非常的明显。
如果有一定相关性,往好的方面来讲,药物进人体,它所在人体内产生的这种效应,副作用越大,有的时候说明效率越强烈,可能就存在疗效的提高。但是,在精准治疗时代,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
以前我们给患者治疗,各种抗肿瘤治疗,只是担心疗效不好、白花钱、白受罪,白付出很多努力。但在精准医疗时代,这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果选错了人群,甚至可能出现肿瘤进展更加快速的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那实际上选错人群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大。
在这种新的医疗时代,精准医疗已经深入人心,也不再存在以前说的那种,“负作用越大,效果越好”。那就一定要找到合格的医生、合格的药品来进行治疗,将来疗效会越来越好,逐渐使长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谢谢。
陈鹏教授:中国的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在癌症的治疗当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在60年代和70年代,现代医学在大量的中药机制西医化研究的过程当中,从中药当中发现了5种主要的抗癌成分,叫做“5朵金花”。80年代的时候,有些企业会把这些中药提取物,出口到国外来进行使用。在那个时代,包括美国的癌症中心,也做过大量的研究,把各种的植物成分,都进行了一个是否有抗癌效果的探索,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传统医学有效的抗癌成分。包括我们现在用的一个化疗药,是在传统的印第安医学的草药当中提炼出来的。
从中医药疗法上看,对食物抗癌的价值,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老祖先非常的伟大,那也不能阻挡创新的步伐,尤其是我们对地球上存在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研究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把希望寄托在以食物来代替先进的、精准的抗癌治疗手段,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的政府和药监部门也在时刻关注着,能不能从传统的食物中,获得新的抗癌信息。包括他现在做的一个临床研究,也是从传统的植物,当中提取,再通过高度量筛选技术,不断的计算机模拟,来修改它的结构,产生抗肿瘤的效应。而且一旦某些成分能够被认为有可能有效,那么政府都会在第一时间,批准它来进行抗癌治疗,所以对于身体比较健康,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的话,不提倡一种以特殊的食物来代替治疗。
另外,不管是药还是食物,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毒性,而且很多的抗癌药物,尤其口服药物,它在人体内进入我们的这种吞咽以后,把它的分解影响到他的药物的吸收,其他成分的增多,会影响它的代谢;有时候我们不小心采用某些特殊的食物,反倒会干扰正常药物的使用。如果影响到它的吸收,可能就没有得到完全剂量的治疗,影响的代谢,也可能加重器官的毒性等等情况。所以还是要相信正规科普单位的信息,不要随便听信一些保健食品的宣传。